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隐藏在瑞士制药业背后的碳足迹

瑞士制药巨头罗氏公司位于巴塞尔的“2号办公大楼”不仅是瑞士最高的摩天大楼,也是最具可持续性的摩天大楼之一。
瑞士制药巨头罗氏公司位于巴塞尔的“2号办公大楼”不仅是瑞士最高的摩天大楼,也是最具可持续性的摩天大楼之一。 Keystone / Georgios Kefalas

瑞士制药业致力于环保,制定了明确的减排目标。然而,来自德国、美国、中国和印度供应链的碳排放巨大,尤其中国的隐性排放最多。要想实现减排目标任重而道远。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最新数据显示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污染。这是根据瑞士电视台的数据(SRF Data)做出的分析。

瑞士制药巨头罗氏公司设立了宏伟的目标,该公司位于巴塞尔的“2号办公大楼”不仅是瑞士最高的摩天大楼,也是最具可持续性的大楼之一。它利用废热加热;利用地下水制冷。罗氏公司还有更高的计划-到2050年实现完全零排放。

这座罗氏大厦,堪称是瑞士公司(尤其是大型制药公司)有意愿达到经济利益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巧妙平衡的一个优秀实例。

从表面看,似乎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根据一份可持续性总结报告,罗氏公司在过去二十年中减少了70%的排放量。

除了一点让整个事情变得有些复杂之外:那就是海外供应链。这给罗氏、诺华等公司在可持续性方面做出的努力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制药业在这方面蒙灰。

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像制药业一样能代表瑞士。目前,大约10瑞郎中就有1瑞郎(约合8元人民币)是制药业创造的。2023年,瑞士制药业在全球销售的产品价值约为1450亿美元。根据制药业协会Interpharma的说法,制药业被视为“瑞士经济的引擎”。同时也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典范产业。

现在,瑞士电视台SRF和在线杂志Republik委托英国知名的小世界咨询公司(Small World Consulting)进行的一项分析结果显示,尽管这一“引擎”为瑞士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增长,但却在国外制造了许多排放物。虽然该行业在瑞士国内的气候足迹正在减少,但其在全球的实际足迹却是瑞士的5倍。

小世界咨询公司(Small World Consulting)设在兰卡斯特大学,其创始人及其负责人Mike Berners-Lee 教授专门研究全球供应链对气候的影响。

这项分析利用他们自己研制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式进行,该模式基于75个国家和103个行业的经济数据。

这些数据是模拟估算数据,只涉及2023年产品制造周期中早期的排放数据。 使用的数值是二氧化碳当量,即将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转换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据估计,2023年瑞士制药业在全球排放了约2700万吨二氧化碳和类似温室气体。这相当于瑞士所有人和所有公司全年排放量的三分之二。

供应商制造的排放量

而这些大多来自所谓的“第三范畴”的排放-也就是供应链上的排放,是由供应商而不是公司本身造成的排放。

罗氏所指的将排放量降至零,主要是指“第一范畴”和“第二范畴”的排放,即罗氏公司直接带来的排放,如罗氏大楼等办公场所、车辆、研究设施及其直接能源消耗带来的排放。其中大部分排放发生在瑞士。

然而,被罗氏公司在“2050年零排放”计划排除在外的是那些国外生产基地和供应路线上制造的排放量。例如,采购原材料和化学品以及在运输和物流过程中、或生产药品成分并为此消耗资源和能源的公司制造的排放。

根据罗氏公司自己的年度报告,“第三范畴”的排放占罗氏公司总排放量的95%,而这些几乎全部发生在国外。

外部内容

这种情况在整个制药行业都很普遍,而且供应链上的供应商越多……

外部内容

……这种情况就越明显(尤其是转向亚洲的排放就越多)。

外部内容

瑞士制药业是一个全球化的行业,拥有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供应商,这并不奇怪,毕竟,这个行业就是需要许多专业供应商的行业。

因此该行业的生态足迹也相应地非常国际化。实际上,就算是世界顶级制药公司,也很难全面了解哪些排放物是从哪个环节产生的。

布布鲁·塔库尔-魏戈尔德(Bublu Thakur-Weigold)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专门研究供应链。她说:”制成成品药的各种成分的产地和制作过程的复杂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制药行业的供应链是最错综复杂的,“该行业没有一家企业能独自在某国生产,一切都是世界制造。”

小世界咨询公司等咨询公司建立的模式能够更好地了解复杂的供应链及其足迹,从而形成一幅画面,找到排放物的发源地,这样才能想办法减排。

瑞士制药公司供应链上制造的排放量几乎遍布全球。线条越粗,说明在该国产生的排放量越大。

外部内容

瑞士制药业制造的大部分排放来自运输:约25%(670万吨)的排放来自陆路、水路和航空的货物和人员运输,包括运输半成品和成品药物,以及人员出差,这相当于瑞士整个农业行业一年的排放量。

其次来自生产药品、包装和其他产品所需的电力,再其次是化学品。

图表

瑞士制药业通过德国、中国、美国和印度的供应链产生的排放量最多。

图表

一方面这些国家都拥有生产医药成品和成分的专业行业;另一方面,其中一些国家的生产工艺被公认是不利于环保的。比如,在美国,57%的电力来自化石燃料;而在印度(70%)和中国(61%),是靠燃煤发电。

中国是产生“隐性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瑞士制药业约7.6%的生态足迹(200万吨)都是由中国供应商造成。这相当于2023年瑞士所有运输产生的排放量的四分之一。

图表

瑞士制药业在中国的排放量中有三分之一(31%)来自对能源的使用,中国电力仍然主要依赖燃煤发电厂,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

还有五分之一是在化学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比如那些转化氨等物质的化工厂或在生产过程中释放的不利于气候的气体带来的排放。

中国和印度等国对制药业乃至整个气候到底起了什么作用?通过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止痛药之一布洛芬的例子就可见一斑,瑞士山德士(Sandoz)或美法制药(Mepha Pharma)等公司以非专利药的形式销售布洛芬,但这种药片的活性成分主要产自三个国家:中国、印度和美国。

咨询公司EcovaMed在2022年做了一份分析,根据生产地点和生产方式的不同,生产一公斤布洛芬所产生的排放量也不同。

中国和印度每生产1公斤布洛芬产生的排放量是美国的两倍多,部分原因是它们的生产方式需要更多的能源,因为印度和中国主要靠燃煤发电。

外部内容

2000年,约三分之二的非专利活性成分产自欧洲,三分之一产自亚洲。根据行业协会Pro Generika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2020年出现了逆转:现在,三分之二的活性成分来自中国或印度等国家。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价格。据欧盟委员会的一个专家小组估计,由于生产和能源成本较低,中国制造的活性成分最多可便宜40%。因此在中国或印度建立生产线的企业能节省大量资金,而这通常是以牺牲气候为代价。

上海臻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室仪器、试剂等。
博奥派克生物:代理罗氏的多种生物医药产品。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供应化学试剂。
杭州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生物科技产品。
西安易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应生物科技相关产品。
武汉飞羿科技有限公司:代理生物科技产品。
南京百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生物科技产品。
长沙德创仪器有限公司:供应实验室仪器。
厦门鹭隆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生物科技产品。
昆明滇工科技有限公司:代理生物科技产品

资料来源:罗氏制药网站

大公司有很大的影响力

小世界咨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顾问马特·邦德(Matt Bond)说,跨国公司在此负有很大责任:“全球排放量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少数大型跨国组织造成的”,而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个人行为和消费习惯上。

邦德认为,很多事情并不掌握在消费者手中,他说:”个人造成的排放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他们进行消费的公司,而他们往往也没有太多选择。因此,大型跨国公司必须马上采取行动,并在整个供应链上解决问题。

相关内容
在瑞士,与进口产品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本土碳排量的三倍以上。图为巴塞尔港的一艘货轮。

相关内容

“深藏不露”的瑞士碳足迹

此内容发布于 与其它污染大国相比,瑞士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若是将那些与日常海外进口产品相关的碳排放也一并纳入考量的话,情况则截然不同。

更多阅览 “深藏不露”的瑞士碳足迹

制药业计划重视“第三范畴”

瑞士制药业希望承担起这一责任。行业协会ScienceIndustries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安娜·博茨(Anna Bozzi)说,目前该行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进行宣传,提高环保意识;以及鼓励采用创新生产技术来减排。“全球统一步调非常重要。”

大型制药公司将利用其全球地位,在供应链中努力推广可持续性做法。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医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期望很高,所以该行业的选择也很有限。

到今年,罗氏的目标是减少约18%“第三范畴”的排放量,例如减少飞机运输,增加水上运输;回收更多材料或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

罗氏公司在回复中写道:“‘第三范畴’还将是我们碳足迹中的最大问题。”罗氏目前正在修改其可持续发展目标,依然计划到2045年实现“第三范围”的“显著减少”。为此,罗氏正积极与其供应商合作,进行自我分析,并寻找新的方法,让供应链更具可持续性。

然而,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因此也必须运往世界各地。有时候,由于某些药品必须冷藏,只能航运。

供应链专家布布鲁·塔库尔-魏戈尔德补充说:“如果我们的排放量减少了,但药品却不能送到病人手中,那也没用。”即使在瑞士,也经常出现药品短缺的情况,“她说,”为了保证药品供应,有些时候航运是必须的。”

瑞士制药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只要全球供应链的隐性影响还在,危险就依然存在:让人类健康的东西可能会让气候受损。这种副作用在任何包装说明书中都不会被提及。

本文原始版本于2025年3月21日在瑞士电视台SRF网站上发表。(图表:Pauline Turuban,Kai Reusser)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