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瑞士範例:災難來臨時,保險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2005年8月23日,伯恩州圖恩市(Thun)被洪水淹沒的土地。
2005年8月23日,伯恩州圖恩市(Thun)被洪水淹沒的土地。 Keystone / Alessandro della Valle

瑞士獨一無二的天災保險體系享譽全球。在2005年瑞士毀滅性的「世紀洪水」過去二十年後的今天,其它一些國家也正面臨著日益頻繁的自然災害。瑞士的因應模式或許可以為這些國家提供參考。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瑞士媒體對於中國新聞的觀點及分析摘要。瑞士媒體對於中國都在報導哪些主題?這個電子報讓你對此一目了然。訂閱電子報,讓你在做決策時多一個維度的考量。

更多阅览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阿勒河(Aare)的河水沖進了狹窄的街道裡,許多房屋被淹沒,而洪水甚至已經淹到了居民住宅樓的二樓。」以上是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記者當年從瑞士伯恩市的老城區發回的報道開場白。2005年8月21日至22日,在瑞士中部和東部地區遭遇特大暴雨襲擊後,伯恩市的馬特區(Mattequartier)被吞沒在了洪水之中。

2005年的洪水是瑞士近代史上最嚴重的天災之一。這次災害造成了6人死亡,財產損失高達約30億瑞郎。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為極端天氣事件引發的風險上保險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斯特凡諾·切奧洛托,歐洲-地中海氣候變遷中心

二十年後的今天,阿勒河的河堤已得到了部分加固,而伯恩市的馬特區也重新煥發了往昔的魅力。此外,私人財產的修復費用大部分則由瑞士獨一無二的自然災害保險體系來承擔。統計顯示,該保險系統總共為那場洪水災害支付了23億瑞郎。

然而,人們卻不能輕易排除伯恩及瑞士許多其它地區被大規模洪水再度攻擊的風險。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洪水、山崩、冰雹、森林火災等極端天氣事件在全球範圍內正變得愈發頻繁且激烈。同時,這些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也隨之不斷攀升。

>> 由於洪水風險增加,瑞士各城市正在實施創新方法來減輕風險:

相关内容

2025年上半年,天災在世界各地造成的保險損失高達驚人的800億美元。根據知名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的初步估算,這一數字幾乎是過去十年間同期平均損失金額的兩倍。

2005年8月23日,瑞士伯恩市的馬特區因阿勒河氾濫而遭洪水淹沒。
2005年8月23日,瑞士伯恩市的馬特區因阿勒河氾濫而遭洪水淹沒。 Keystone

歐洲-地中海氣候變遷中心(CMCC)的研究員斯特凡諾·切奧洛托(Stefano Ceolotto)表示:「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為極端天氣事件引發的風險上保險將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這類自然災害不僅愈發頻繁且多變,也愈來愈具有破壞性。」

一些保險公司透過提高保費、縮小承保範圍或拒絕為高風險地區續保等手段來應對目前的困境。例如在美國,2018年至2023年間,房屋保險的保費增加了近34%。

與之相反,瑞士的自然災害保險體系甚至能夠妥善地應對那些破壞性極強的災難性事件,其中包括發生在今年5月底的瓦萊州布拉滕村(Blatten)因山體滑坡而遭掩埋這一歷史性事件。近日,在接受瑞士法語廣播電視(RTS)的採訪時,保險專家們強調道,瑞士境內的所有地區均可投保,即使是那些面臨著洪水、山體滑坡或雪崩等災難高風險的地區也不例外。

此外,保險公司在預防損害方面也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有助於降低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綜合以上幾點優勢,瑞士的天災保險體係不僅在全球獨領風騷,對其它國家而言,還擁有極高的借鏡價值。

外部内容

一視同仁的保險費用:投保人團結精神的象徵

瑞士保險制度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雙重凝聚力原則。在該原則的作用下,所有投保人以及所有的保險公司將共同承擔風險。

在瑞士的大多數州,房屋業主必須在州級保險機構購買房屋保險。這些公共機構為火災和自然災害造成的建築物損失提供保險。保險費用是基於房產的價值由法律強制規定。即使建築物位於高風險區域(例如靠近易發生洪災的河流),保費也不會因此上漲。

強制性保險涵蓋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包括洪水、風暴和冰雹,但不包括地震。

即使在沒有強制保險要求的某些州,房屋保險的覆蓋率也十分可觀。以瓦萊州為例,該州的保險市場便由私人公司經營。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業主依舊支付相同的保險費用,而保費金額則由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FINMA)統一規定。目前,瑞士超過95%的房地產資產針對天災進行了投保。

外部内容

私人保險共擔賠付額:保險公司團結精神的象徵

在實施強制保險的州,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由公家機關負擔。然而,在那些私人保險佔主流的州,賠付金額則需由保險公司分攤。這種更深層的團結精神不僅打造了瑞士自然災害保險體系獨一無二的雙重凝聚力,也保障了該系統的高效運作。

在私人保險主導的地區,十二家保險公司涵蓋了九成以上的自然災害風險市場,並參與了由瑞士保險協會(Schweizerischer Versicherungsverband,SVV)專門設立的自然災害賠償基金項目(Elementarschadenpool)。這個自發性聯盟組織成立於1936年,旨在優化風險分散的目標以及降低風險敞口。

當一場災難發生後,參與自然災害賠償基金計畫的保險公司將根據各自的市場份額共同承擔80%的賠償金額,而剩餘的20%則由與受保人簽約的保險公司來承擔。換句話說,由於天災賠償基金計畫的存在,私人保險公司得以在高風險地區持續提供保險服務,即使是在法律不強制投保的情況下。

1970年至2023年間,參與天災賠償基金計畫的保險公司總共支付了約70億瑞郎的賠償金額。 2005年的大洪水是迄今為止損失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事件,而由自然災害賠償基金項目支付的賠償金額甚至超過了10億瑞郎,其餘部分則由公共機構承擔。

2005年的瑞士洪災是瑞士近代史上最嚴重的天災之一。照片拍攝於盧塞恩市。
2005年的瑞士洪災是瑞士近代史上最嚴重的天災之一。照片拍攝於盧塞恩市。 Keystone

瑞士的保險缺口並不顯著

在義大利、日本和美國等眾多其它國家裡,為自然災害進行投保屬於自願選項。在這些國家中,自然災害保險業務往往由私人公司操作管理,且須與其它類型的保險服務區分開來。

此種模式將導致保險保障缺口進一步擴大。所謂的保險保障缺口指的是不在承保範圍內的經濟損失佔比,而比較明顯的保險保障缺口則會削弱一個地區及其經濟的災後復原能力。

根據再保險公司Swiss Re提供的最新數據,2024年瑞士自然災害保險的保障缺口為26%。這意味著每100瑞郎的災害損失中便有26瑞郎無法得到償付。在13個被調查的國家中,這一比例極低,幾乎與英國(22% )持平,而全球平均則為43%。

外部内容

瑞士的天災保險模式值得借鏡

倫敦貝葉斯商學院(Bayes Business School)的副教授歐吉尼亞·卡奇亞托里(Eugenia Cacciatori)在接受《衛報》(The Guardian)採訪時表示,保險公司希望客戶可以支付與風險成正比的保險費用。然而,該專家補充道,「這顯然行不通,因為那些面臨極高風險的人往往難以獲得所需的保險。」

在卡奇亞托里看來,瑞士現行的天災保險模式不失為可行的替代方案。如果保險公司無法因為風險的上升而提高保費的金額,那麼就不得不在降低潛在損失方面加強投資。

卡奇亞托里認為,對於那些已擁有成熟且極具競爭力的保險體系的國家而言,想要完全複製瑞士模式並非易事。然而,這位專家同時指出,瑞士自然災害保險體系的某些方面非常值得他國借鑒,譬如保險公司之間的專業知識共享以及在共同推動預防和降低風險措施方面的激勵機制。

“對自然災害的預防是抵禦損失的最佳保障。”

多明尼克·拉梅爾,die Mobiliar保險公司

史特凡諾·切奧洛託對瑞士資訊表示:「很顯然,瑞士自然災害保險體系的效率在整個歐洲超軼絕塵。」這位專家強調,這套體系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保險業與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之間的通力合作。例如在土地規劃和風險地圖編制方面,這類合作極具代表性。

切奧洛托補充道:「瑞士的保險業在自然災害保險議題上的高度參與已超越了簡單的保險保障範疇,而這也正是其它國家應當積極效仿且鼓勵的地方。」

預防是最大的保護

歷史最悠久的瑞士私人保險公司die Mobiliar的發言人多米尼克·拉梅爾(Dominic Ramel)向瑞士資訊swissinfo.ch表示,2005年8月的洪災對瑞士的保險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十分關鍵的轉折點。自那之後,這位專家強調道,「我們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了自然災害的預防工作上。」

自2005年的洪災事件以來,瑞士各州之間的合作顯著加強。瑞士保險協會強調:「舉辦安全日活動和聯合演習便是這類緊密合作的證明。」與此同時,不僅自然災害分佈圖得到了更新,最新的風險評估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到了風險最高的地區之中。

在瑞士,公部門以及私部門每年在自然災害預防措施的投資總金額高達30億瑞郎左右。瑞士保險協會認為,由於上述這些措施和新的研究成果,2005年瑞士洪災造成的經濟損失被足足降低了三分之一。

最後,多米尼克·拉梅爾總結道:「對自然災害的預防是抵禦損失的最佳保障。」

(編輯:Gabe Bullard/Vdv ,編譯自義大利文:Aikens Jun/gj繁體校對盧品妤)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