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17日,Peter Sager(左)和Rudolf Friedrich在伯恩的記者會上代表瑞士“加入聯合國"行動委員會發言。其背景是琉森藝術家Hans Erni設計的公投海報 "衝破核桃殼"(Out of the Nutshell)。海報旨在促成瑞士加入聯合國的議案。為了1986年3月16日的全民公投,Erni免費製作了這張海報,以求瑞士在面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危機和苦難時不再固守其孤立角色。
Keystone / Str
1986年2月13日,伯恩。瑞士聯合國協會以海爾維蒂亞的名義,將 "聯合國宣傳車"交予伯恩行動委員會聯合主席、聯邦院議員Arthur Hänsenberger(右)。這輛老式巴士的使命是為瑞士加入聯合國議案助陣。但最終公投結果證明,選民明確反對瑞士加入聯合國。
Keystone / Hans Schlegel
2002年1月16日,時任瑞士聯邦委員的約瑟夫·戴斯(Joseph Deiss)在弗里堡州Giffers與學生討論聯合國問題。
Keystone/karl-heinz Hug
2002年1月26日,約100名年輕人在伯恩舉行示威,反對瑞士加入聯合國議案。
Keystone / Edi Engeler
瑞士加入聯合國的消息得到了遠遠超出歐洲範圍的、世界各地的良好回應和廣泛迴響。全球媒體對瑞士人意識的改變和結束孤立狀態的意願表示讚賞。
Keystone / Laurent Gillieron
2002年2月14日,國民院議員克里斯托福·布勞赫(Christoph Blocher,最左)和聯邦委員約瑟夫·戴斯(Joseph Deiss,最右)在瑞士德語電視台演播室錄製UNO Arena專題節目。
Key
2002年2月18日,在日內瓦萬國宮的聯合國會議大廳,一名瑞士女性跳過障礙物這一頗有像徵意味的情景被搶拍下來。
Keystone / Martin Ruetschi
2002年3月3日星期日,日內瓦。 (左起) 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的新任總幹事、俄羅斯人Serguei Ordjonikidze、瑞士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大使Francois Nordmann和前瑞士總統Adolf Ogi在瑞士加入聯合國的投票結果揭曉後握手。
Keystone / Donald Stampfli
2002年9月1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中右)出席了瑞士國旗的升旗儀式並在儀式後講話。在此之前,聯合國大會剛剛正式接納瑞士為其第190個成員國。
Keystone / Alessandro Della Valle
2002年9月9日,紐約帝國大廈呈現出瑞士國旗的紅白兩色。
Keystone / Alessandro Della Valle
從聯合國1945年誕生到2002年瑞士加盟,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和糾結。對於中立國瑞士來說,加入聯合國是跨越阻礙而邁出的歷史性一大步。一起通過圖片來回顧這段歷史。
此内容发布于
作为多媒体团队的一员,我的工作重点是所有与图像相关的内容--图片编辑、照片选择、新闻插图和社交媒体。
我于1997年至2002年在苏黎世和伦敦学习平面设计。此后,我从事平面设计、艺术指导、图片编辑和插画工作。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時隔20年,瑞士又一次掀起有關聯合國的討論
此内容发布于
時間推回到2002年,倫敦外交部要開香檳慶祝,面對瑞士的投票結果,英國國務大臣Denis McShane表示:“這是一個很棒的結果,”是在向“全世界發送信號”。
更多阅览 時隔20年,瑞士又一次掀起有關聯合國的討論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加入联合国10年:瑞士不再纠结
此内容发布于
10年前,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Kofi Annan)在欢迎瑞士代表团加入国际大家庭时说过:“瑞士人终…
更多阅览 加入联合国10年:瑞士不再纠结
相关内容
进入安理会将给瑞士带来什么?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正在竞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对瑞士来说将于2022年6月举办的选举不过是走走形式。瑞士为何要插手大国事务呢?加入安理会可以拓宽瑞士的政治网络,从而增强国际影响力。然而,与其他安理会成员国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也会带来麻烦。
更多阅览 进入安理会将给瑞士带来什么?
相关内容
“瑞士在联合国有良好的声誉”
此内容发布于
2022年6月,联合国大会将决定瑞士竞选安全理事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的问题。让我们听听发起该项计划的前外交部长米什琳·卡尔弥-瑞(Micheline Calmy-Rey)怎么说?
更多阅览 “瑞士在联合国有良好的声誉”
相关内容
瑞士能否在联合国安理会实现它的理想?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在参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时将人权问题列为核心。那么它能否将人权政治带入联合国最有权势的决策委员会,与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对峙呢?专家对此意见不一。
更多阅览 瑞士能否在联合国安理会实现它的理想?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