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黃金可追溯性:瑞士製錶業的短板

許多瑞士鐘錶製造商仍無法追蹤他們所用黃金的來源。
許多瑞士鐘錶製造商仍無法追蹤他們所用黃金的來源。 Keystone / Gaetan Bally

瑞士奢華腕錶產業是工藝、精準度和聲望的全球標竿。但製造瑞士腕錶所使用的原料-尤其是黃金-究竟來自哪裡?想知道答案,並不簡單。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瑞士媒體對於中國新聞的觀點及分析摘要。瑞士媒體對於中國都在報導哪些主題?這個電子報讓你對此一目了然。訂閱電子報,讓你在做決策時多一個維度的考量。

更多阅览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2025年初,由72個鐘錶和珠寶品牌共同建立的「鐘錶和珠寶-倡議2030」(Watch & Jewellery Initiative 2030)先鋒行動平台發布年度報告,提出了一個「旨在幫助品牌增強氣候適應力、節約資源並提高供應鏈透明度」的新框架。這體現出該產業致力於解決永續發展盲點(尤其是在黃金採購方面)的決心。

許多瑞士製錶商仍對追蹤所用貴金屬的來源感到無能為力。非政府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23年的報告顯示,一些業界最成功的品牌對此也缺乏透明度。明確答案的缺席引發了人們對環境破壞、勞工權利侵犯和漂綠行為的擔憂。

「想像一下,你走進一家超市,卻被告知:抱歉,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產品來自哪裡……這就是鐘錶和珠寶行業的情況,」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分會的可持續發展專家Olivia Lipsky形容道。

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黃金產業的性質令追溯機制異常複雜且成本高。而且對大多數製錶商而言,這並非優先投資領域。

儘管法規和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正在逐步增強,但這仍不足以促使鐘錶品牌對其所用黃金追蹤溯源。「我建議顧客在購買前,對手錶黃金的來源進行詢問,」Olivia Lipsky補充道,「但大多數品牌對此都沒有答案。」

可追溯性所帶來的挑戰

全球約三分之一的黃金都是在瑞士提煉加工的,鐘錶和珠寶業對黃金的需求占到全球黃金需求的近50%。然而,追溯黃金的來源仍然是一項複雜的挑戰,大多數鐘錶品牌尚未做好迎接這項挑戰的準備。

「黃金尤其難以追踪,因為它可以被多次熔化,」Olivia Lipsky解釋道,「這使得非法開採的黃金能夠掩蓋其來源,進入合法渠道。」

由於黃金具有多變性,非法黃金經常流入貴金屬市場。「看看哥倫比亞等南美國家的出口數據,你就會發現,合法開採的黃金產量與出口量並不匹配。出口量要高得多,」 Lipsky說,「這是因為大量的非法黃金也得以出口。」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在其2023年永續發展排名中對21個瑞士和國際知名鐘錶及珠寶品牌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沒有一家製造商被評為「富有遠見」的最高級別,只有少數品牌獲得了「雄心勃勃」的評級。該評估旨在估測各品牌在以下方面的作為:永續發展策略、氣候行動、生物多樣性和水資源保護、人權管理、循環性、供應鏈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還有對永續發展活動以及利害關係人參與等方面的監測報告。

202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钟表与珠宝评估结果
202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钟表与珠宝评估结果 SWI swissinfo.ch

絕大多數品牌仍無法確保其使用的黃金、鑽石和鉑金等關鍵原料的完全可追溯性。「即使是那些朔源意願最強烈的品牌,也不知道他們的貴金屬來自哪裡。」Olivia Lipsky證實。

這種不透明性帶來了嚴重的風險。手錶中使用的黃金大多來自環境法薄弱、森林砍伐普遍、童工現象普遍存在的地區。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開採一噸黃金需要產生約10萬噸廢石。也就是說,為了生產一枚10克的金戒指,就必須挖掘1000公斤泥土。」

黃金可以從大型工業礦山(全球80%的黃金都來自這些礦山)或小型非正式的手工礦山開採。這兩種開採方式都需要大量的水,並且會使用汞-一種對健康和生物多樣性都有害的物質。

「回收」的灰色地帶

面對日益增長的壓力,許多品牌正著力使用「再生金」,以滿足消費者對永續性的期望。但是「回收與再生」的定義非常廣泛。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警告稱,目前對再生金的定義尚無統一的行業標準,這為「漂綠」行為敞開了大門。

這種模糊性可能會誤導消費者。專家Sabrina Karib曾與精煉廠有合作,後來創立了「貴金屬影響論壇」(Precious Metals Impact Forum,一個面向黃金產業利益相關者的多方平台)。據她所說,許多公司所說的「回收黃金」其實從未真正離開過供應鏈,也就是說,這些是從未經消費者使用過的黃金。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目前,如果黃金從原生金中提煉出來後,經過一次加工,就被認為是回收黃金。」為了消除這一灰色地帶,Sabrina Karib的團隊為該行業提出了一個新的標準,將「回收」一詞限定為原本會被丟棄的材料,例如來自舊電子產品的黃金。同時,他們鼓勵在奢侈品產業內部的流通中使用「再加工」一詞。

這一新的、更具限制性的框架遭到了製錶商的強烈反對。「如果一個品牌的營銷策略著重於向顧客宣傳「購買再生金有助於環保」,那麼他們是不會歡迎縮小再生金的定義範圍的,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Sabrina Karib解釋道。迄今為止,她和團隊提出的定義尚未得到業界認可。

手表制造中最经常用到的原材料
手表制造中最经常用到的原材料 SWI swissinfo.ch

放棄黃金

一家年輕的腕錶品牌在這種情況下另闢蹊徑。「我們做了一個徹底的選擇,完全擯除黃金和鑽石的開採,」日內瓦品牌ID Genève的聯合創始人Nicolas Freudiger解釋道,「我們堅信,如果無法避免『問題黃金』的所有負面影響,目前最負責任的選擇就是不去涉及這一領域。」

取而代之地,該品牌將與瑞士生物技術公司合作開發的再生鋼和碳基材料用於生產。他們的腕錶採用了自修復碳樹脂,並印有「腕上信仰」(Vos convictions à votre poignet)的標語。「我們的目標是改變奢侈品的敘事,」Nicolas Freudiger解釋道,「我們相信奢侈品的未來在於循環利用,而非開採。」

傳統製錶工藝的一些進步

在眾多大品牌中,百年靈(Breitling)是常被提及的正面例子。百年靈的黃金採購來自拉丁美洲的手工採礦社區,該品牌也會告知顧客其產品中貴金屬的來源。

百年靈永續發展主管Aurelia Figueroa介紹道:「我們定期前往黃金開採國進行深入考察,以期與我們的合作夥伴和當地社區共同推進永續發展目標。」

然而,像百年靈這樣的例子並不多見。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關於「利害關係人的有益參與、對環境影響的監測,以及循環模式的整合」這幾方面,整個鐘錶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

瑞士式的盡職義務

在監管方面,瑞士落後於歐盟。在2020年「負責任跨國公司」公民動議(l’Initiative pour des multinationales responsables )以微弱之差在全民公投中被否決後,瑞士議會通過了一項相對寬鬆的反提案:瑞士企業必須申報產品中的「衝突地區礦物」或「對人權構成風險的礦物」,但也未能承擔法律責任的礦物,但也沒有對外國的責任負責。

「當你把黃金進口到瑞士時,你必須註明購買地點,」Olivia Lipsky解釋道,「但無須註明開採地點。這種監管漏洞加劇了供應鏈的不透明性-因為可追溯性通常止於購買地,而不是礦場。」

相反,歐盟《衝突礦產法規》(自2021年起生效)規定,黃金和其他衝突礦產的進口商必須履行具有約束力的盡職調查義務,且調查應追溯至金礦。即將出台的《歐盟企業永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CSDDD)要求在歐盟營運的大型公司監控並防止其整個供應鏈中出現環境和人權侵犯行為。該指令於2022年5月在歐盟理事會上得以通過,在此後的兩年內,該指令應被成員國納入國家法律。

瑞士鐘錶工業聯合會主席Yves Bugmann表示:「鐘錶業對瑞士來說是一個戰略性產業,因此我們必須做到無懈可擊。」但截至2025年中期,瑞士的相關立法仍然有限,法律執行力也較為薄弱。

消費者關心永續發展嗎?

研究表明,消費者對奢侈品牌「社會責任感」的要求越來越高。德勤2023年瑞士鐘錶產業研究發現,34%的消費者會根據品牌的「永續發展性」來購買鐘錶,而只有25%的消費者更重視「品牌形象」。在年輕一代中,道德價值正變得比品牌形象更為重要。

儘管消費者對產品永續性的需求日益增長,但他們對黃金採購等具體問題的了解卻非常有限。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指出,許多品牌仍然沒有公佈其黃金供應鏈的詳細資訊。

在缺乏透明度的情況下,顧客可能會相信自己手錶中的黃金是「被負責任地採購來的」,即使品牌本身並無法確認其來源。

「當你花大錢買來一隻手錶時,你願意相信品牌遵守最高的品質標準。」Olivia Lipsky說到。在沒有資訊公開或更嚴格監管的情況下,消費者的信任往往建立在假想而非事實之上。她認為,從長遠來看,透明度和永續性措施的缺乏可能會損害人們對瑞士手錶品質的信任。

(編輯Virginie Mangin/dbu,編譯自法文郭倢/dh繁體校對盧品妤)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