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我的中国生活体验

作者
本文作者 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提供

我在日内瓦大学学习汉学,英语文学和语言学并于2012 年9 月毕业。毕业的时候,我决定开启自己独特的中国体验,如今回看,真没想到那竟会是如此丰富的一段经历。

最初计划去北京,原本只打算去一个学期以提高一下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并从一个更近的视角去了解中国文化。结果却足足多呆了两个学期的时间。

茱莉亚·卡佩莱蒂(Giulia Cappelletti)

1989 年出生于卢加诺。她供职于卢加诺地区一家国际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也是“提契诺—中国文化协会”的成员。

2013 年起在北京生活过一年半,在此期间分别求学于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我在北京大学上了一个汉语的强化课程。当我第一次走进北大的时候,开阔的校园让我大吃一惊:从东门到西门需步行20 分钟,沿路的建筑物环绕着未名湖,湖边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博雅塔。大部分北大的学生都是骑车穿梭于校园和宿舍之间。我是班上唯一的西方人,我的亚洲同学都不讲英语。一开始这似乎是一个莫大的挑战,不过这在后来却成了逼着我讲中文而且让我快速提高的一种优势。在我看来,北京大学是映照北京全貌的一面小镜子: 地大广博,且国际化,现代与历史在这里交融互嵌,恰到好处。

北京有二千二百万人口,这里繁忙,国际化,且在不断的脱变中,是现代与历史的一个完美交融。一方面,它是当代全球经济的主导城市之一,拥有中央电视塔,鸟巢等摩天大楼和现代化建筑,另一方面,很多历史遗迹尚存于此。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颐和园,那座皇帝的夏宫。这是北京最让我心仪的地方; 我常在周末去那里散步,甚或只是单纯去读一本书。尽管总有人群萦绕左右,但那里的宏伟壮丽总能令我平和与宁静。

天坛公园是观看中国人(特别是老年人)玩麻将和跳舞的有趣地儿。我第一次去参观天坛的时候,正好有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妻在拍婚纱照。新娘身穿一条传统的红裙子。那一袭红与塔楼上方一泊蓝天相映生辉的影像让我终生难忘。能够这样观察和拍一次中国人也不错,而不总是我们被人拍。因为在中国,如果你是一个西方人,又碰巧遇到一位从未见过西方人的中国人,他们就爱不停地和你合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恭维,因为它会让你一时竟有当明星的感觉。

北京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城市,特别是如果你正在找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我在北京学习的时候,也当了少儿及成年人的英语老师。我以出乎自己意料的方式得到了这份工作。那天我在大学的食堂,正手捧着一盘番茄鸡蛋面。一位女士走过来问我会不会讲英文,有没有兴趣教孩子。在确认了我有兴趣之后,我们又聊了一会儿,然后她就告诉我,我的第一堂课就要开始了。于是我们跳上了一辆出租车,直奔那间小学。她陪我去到一个有30 个孩子的教室,又在上课前给了我一本书并祝我好运。课室里还有一位听课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在考核我。这就是我如何获得这份儿童英语教育工作的过程。我非常享受这份工作,教了有一年。

2014 年的北京以世界上最便宜的地铁运输而自豪: 凭一张1 人民币的票就能穿越整个城市。北京的地铁无所不往,特别是如果是要去市中心、去三里屯(离北京大学附近五道口40 分钟车程),地铁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每逢不用去远地儿,我都会骑自行车。北京有很多人骑车, 即便是在三到六道宽的大车道旁也有自行车道。只是它们跟你习惯的自行车道截然不同罢了:车道上会有自行车, 小摩托车,小货车,还有师傅骑着超载的货物飞快地从左右侧越过去,现在回想,真有点后怕当时自己没带头盔。到了晚上,我喜欢骑着自行车到五道口的一家餐厅去学习中文。我最早学到的其中一个生词是“热闹”,它有“繁忙” 和“拥挤”的意思。这是描绘五道口最贴切的形容词。那里不仅有许多学生爱去的安静的餐厅,还有各种不同品味的酒吧,俱乐部和24 小时营业的酒楼。作为大学附近的生活区,那里的中国和外国学生多极了。那里也是我和一些亚洲朋友一起去体验KTV 的地方。KTV 是我们卡拉OK 的升级版:在KTV 里你可以租一个房间,就会有喝有吃和唱之不尽的歌,通宵达旦,随你尽兴。在五道口,你还可以见到本地人吃披萨,西方人吃火锅或北京烤鸭:东西文化,彼此遇见。

一些我一开始时吃不惯的中国美食,现在回到瑞士后却让我怀念:烤鸭,火锅,包子,小笼包,烤鱼等等。我在中国吃到的中国菜与我在瑞士一些中国餐馆吃到的非常不同。我觉得在欧洲他们会以一些不太地道的菜式去迎合西方人的口味。我知道食材在中餐里的重要性但我还是低估了它们的意义。我的一些中国朋友告诉我,在中国的国内旅游里,地方美食往往能在目的地选择上起决定性作用,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它值得一尝的特色美食。

在中国逗留的期间我去了不少地方:我游览过上海, 苏州,杭州,南京,青岛,天津,大同。我要讲述一下我的桂林之行。我从北京坐火车去桂林,坐了28 小时才抵达目的地。这是我第一次坐卧铺火车。桂林周边的自然风光和五光十色的乳洞岩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不过,真正难忘的还是这趟火车之旅。28 小时真是无比漫长:我试过睡一会,但窄床和噪音都让我无法睡着。于是我就有了和车上一些好奇想了解我的中国乘客讲话的机会。我和一个回家过中秋节的学生还有一个返乡的家庭聊天。他们请我吃了月饼,是一种有肉馅或者素馅的传统小糕饼,不同的地方会有各异的馅料。庆祝中秋节最早和庆祝丰收有关,如今演变成为家庭团聚的日子。感谢在火车的旅途上能与他们相遇,使原来显得漫无终点的旅途过得飞快,也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不在于去哪里,而在于路上的意义吧!

我将永远记得我在中国的所有独特经历。首先是生活的体验,然后是学习汉语和文化的机会。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人,不管去中国哪一个地方,我都会鼓励所有汉学系的学生至少花一个学期的时间从这种留学经历中获益。今天我非常想念中国而且感恩一切的相遇。在不久的将来我是一定会回去的,哪怕只是一次短途的旅行。


*本文经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教育处同意,转载自瑞士留华校友纪念册《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第二辑一书。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