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歌剧院骚乱:“大坝突然决堤”

动乱
1980年5月30日的苏黎世:青年抗议为歌剧院提供财政补贴。 Keystone / Str

40年前青年游行在苏黎世(Zürich)汹涌澎湃,其诉求是为文化生活争取更多自由空间。一场骚动给城市带来了哪些改变?我们采访了城市社会学家克里斯蒂安·施密德(Christian Schmid),请他谈谈80年代骚乱的后果和对今天影响。

swissinfo.ch: 1980年5月底,苏黎世发生骚乱,出于什么原因?

克里斯蒂安·施密德:具体原因是上世纪70年代,苏黎世限制青年文化及其活动空间:警方批量关闭青年饭馆和聚集地点,理由是非法毒品交易-当然这也是事实。地下乐团几乎没机会在酒吧进行非商业性演出。

本来苏黎世市民在1977年投票决定,将一个由红砖建成的废旧工厂改为非主流文化的活动中心,即“红工厂”。但是苏黎世政府并没有真正落实, 反而计划拨款六千万瑞士法郎用于苏黎世歌剧院的修缮,并就此发起公投。政府不仅对非主流文化一毛不拔,而且还打算在接下来几年内将红工厂改造为苏黎世歌剧院舞台布景的仓库,可谓是对民众双重打脸!

为了反对政府的计划,300位青年聚集在歌剧院门口示威抗议。 忽然警察从歌剧院冲了出来,形势就此恶化。稍后,又有数百名青年在鲍勃·马利(Bob Marley)演唱会结束后来到歌剧院,加入示威队伍-“起来,站起来争取你的权利。”青年和警察之间爆发了1968年“大骚乱”以来最严重的街头冲突。在接下来的两年,苏黎世持续动荡,影响了整个80年代。

动乱
在1980年5月30日爆发的骚乱中,一位民警拖走一名受伤的游行者。 Keystone / Str

为什么会爆发骚乱?

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太小,格局有限。苏黎世当时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最无聊的城市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全球化影响。20世纪70年代,随着众多银行的涌现和金融中心的形成,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而城市的狭隘格局与国际化发展极不匹配。不久后,伯尔尼(Bern)、洛桑(Lausanne)和温特图尔(Winterthur)也都发生了骚乱。

在瑞士以外是什么情况?

套用“68运动”,我们也可以说“80运动”。1980年前后,游行运动广泛兴起,其中不乏骚乱。1977年,意大利爆发“社会中心”自治运动,1979年房屋占领运动在柏林(Berlin)蔓延,1981年英国也以非裔聚居地布里克斯顿(Brixtion)为中心爆发了动乱。

骚乱有什么特点?

气候运动等大部分运动都是有组织的,有专门负责宣传、动员和筹划的机构。相比较之下,骚乱具有无组织、自发、不可预测的特点。

完全无组织?

也可以说他们的组织方式不同。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盛行共产主义运动,毛泽东主义、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派系林立。70年代末期,欧洲政治则更加受到文化的影响,例如朋克文化和合租文化。1973年爆发经济危机后,瑞士在短短几年里遣返了约30万外籍劳工。他们此前大多住在市中心条件落后的房子里,搬走后这里便成为合租者的天下。由于城市里酒吧和活动场所越来越少,这些合租房屋就渐渐成为青年的碰头地点。就这样,青年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自我组织。

80运动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城市社会学家亨利·列菲弗尔(Henri Lefebvre)曾说过,真正的社会变化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甚至可以说当时发生了一场革命。最典型的例子就在苏黎世湖岸。此前,湖岸有严格的管理要求,包括禁止踩踏草地,不允许穿泳衣在公园进行日光浴,因为只有在露天浴场才可以穿泳衣。1980年,青年干脆占领了湖岸。在汹涌示威人潮中,警察也无力控局。在此局势下,大坝忽然决堤,从某个时刻起禁令全部失效。在湖边,既可以看到散步的老人和遛娃的母亲,也可以看到吸毒者和裸浴者。

裸泳者
1980年8月1日,青年游行者在抗议活动结束来到苏黎世湖洗浴。 Keystone / Str

一直到90年代,这种开放趋势才开始回调。

可以进一步解释吗?

80年代运动的一个后果就是允许在公开场合吸毒。一直到1992年,在右翼民族主义政治家的推动下,公开吸毒的行为才被再次禁止。而这只是一系列变化的开始。保守派政治家达成目的后仍不罢休,又盯上了酗酒者和性产业。就此,“社会清洗”运动拉开了帷幕。

为什么会再次出现清理城市、打击毒品和犯罪的需求?

原因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文化,而这一转变正是开始于80年代骚乱——听上去有些矛盾。80年代以来,非主流文化欣欣向荣,长期被禁止的街头咖啡店遍地开花,联欢和文艺活动蓬勃发展。丰富的“城市文化产品”渐渐受到各个阶层的喜爱。世界各地的保守派政府也开始推崇城市主义,并称跨国企业和城市发展需要文化创新。

骚乱成为了区位优势?

并非骚乱本身,而是其带来的外溢效应和长远影响。城市文化成为主流价值观,在富有活力的城市居住、享受和漫步成为时髦。但人们不欢迎倒胃口的行为,想要清理身边不合时宜、扰乱秩序的人群,尽管他们也是城市的组成部分。

房顶上的年轻人
1981年,位于青年自治中心门前的苏黎世青年。 Keystone / Str

只要纯粹的城市,不要社会边缘人群的杂音?

是的,如今有些城市中产阶层将城市生活看作消费品,用一种高楼视野看待城市,欣赏大城市的璀璨灯光却不愿深入其中,享受城市激情却拒绝被惊扰。他们不愿直面瘾君子、酗酒者、朋克、难民、贫困潦倒者等城市的堕落面,以免破坏夜景气氛。

如今的城市不会再发生未知事件了,对吗?

城市被两方面紧紧钳住。一方面是以昂贵精品店、商场、饭馆和豪宅等为代表的商业化。而富人聚集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味。另一方面是城市政策。在80年代骚乱后,苏黎世湖岸重新竖起告示牌。和以前警告船舶传染病一样,告示牌也是黄色,字体也相同,但内容变为:

只允许不干扰他人的行为。如今,政府部门大力推动城市清理运动,并不断提升这一运动的价值。也就是说,官方制定并推广标准,明确什么是好的、让人舒服的、有品位的,什么是造成干扰的,而且干扰行为清单越来越长。如今,在公园里玩耍的青少年和音乐酒吧都被认为是干扰因素,就因为有些人想要开着窗户睡觉。不过城市发展就像爬山,总会遇到风雪。城市从来都使人痛苦,否则就不是城市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