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没有”猪耳朵”一定不运转

@的来源历史 swissinfo.ch

螺旋形的“@”符号属于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E-Mail地址中将人与机器分隔开:左边是代替人的用户名,右边是犹如邮局的网络计算机代称。

“@”符号的历史远远长于互联网,至今为止科学家们仍在为它的来历而争论。研究者认为,它来自于中世纪时代,当时的和尚在书写文字时候将拉丁文中的«ad»以手写的方式将其连在了一起。

然而,罗马大学的科学历史学家Giorgio Stabile认为,这个符号是文艺复兴时期由佛罗伦萨的商人发明,在当时的会计帐目中使用“a”代表一种被称之为“Amphore”的陶土罐,当时很流行的佛罗伦萨式的手写体,将“a”带上了一个螺旋线的尾巴。

“@”进入现代化通讯领域纯属偶然。1972年美国信息学家Ray Tomlinson发送了世界上第一个E-Mail,当时,他想在键盘上找到一个不可能在任何人名中出现的字母,结果得到了商业中使用的符号“@”。从此以后,所有的E-Mail地址中就带上了这个“@”符号。

很显然,这个符号也激发了人们想象力,至今为止,对“@”世界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如有人知道中文叫什么,请发E-Mail告诉我,不要忘记“@”)。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给它赋予了不同的代称。土耳其人将它比作“玫瑰”;塞尔维亚人称为“奇怪的a”;奥地利人则称其为“耳垂”;波兰人叫它“猪耳朵”。

许多民族都给“@”赋予了一个动物的名字,德文中则形容它是“缠绕着尾巴的猴子”;荷兰语中简称为“猴尾”;芬兰人称它是“喵”,因为他们看到就会联想起正在熟睡的猫;匈牙利叫:“虫子”;俄语中是:“小狗”;意大利和韩国人都称它为“蜗牛”。

还有一些国家使用食物的名字来称呼“@”,希伯莱人给它起名“苹果卷”;瑞典则是“桂皮卷”;在捷克名为“鲱鱼卷”。

富有想象力和浪漫的法国人受西班牙度量衡单位的启发将“@”称作“arobase”。但是非常注重自己语言纯净性的法国人近来认为它是一种外来语,所以法国政府的术语部门特意为“@”发明了一个词:«arrobe»,以使它听起来更象法文。但是,法国的网民们则提出了抗议,就连法国最著名的辞典出版社Larousse也不愿意收录这个词。原因是人们已经习惯了«arobase»,而非«arrobe»。幸运的是,法国人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还有另外一个词,人们流传着称它为“小蜗牛”。

如有人知道中文叫什么,请发E-Mail告诉我,谢谢!但千万不要忘记“@”。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