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在瑞士两次丢失手表的故事

在瑞士两次丢失手表的故事
第一次失表的高尔夫俱乐部。 蒋永光

在瑞士工作和生活10来年了。常被人问及,瑞士人怎么样啊,好打交道吗?或问,对瑞士人的感觉如何,印象怎样?前一个问题,多出于国内朋友之口。后一个问题,则常为瑞士友人提及。不夸张地说,对于这样的问题,在瑞士华人中,笔者算得上是个权威人士。

由于行医执业之故,这些年来接触的瑞士人不少,应有数千之众。很多就诊谋面达数十次以上。一些病人,由于诊疗需要而触及个人隐私,对其了解可以说非常深入。然而,对于瑞士人,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还不是来自医疗中的接触,而是我两次丢失手表的经历。

我家附近有一座小山,山势平缓,一个高尔夫球场依山而建。与球场接壤的是牧场、田园和茂密的小森林,其间蜿蜒曲折的是供人们山间漫步的条条小路。这里绿草如茵,又有高树密林,还可环视四周的峰峦叠嶂,眺望远山近谷的云起云飞,风景极其秀丽。因而,我与太太常于周末去那里散步。

在瑞士两次丢失手表的故事
第一次失表的高尔夫俱乐部 蒋永光

6年前的一个夏日,我们又到了那里。走得有些累了,便在高尔夫球场边一个为徒步者准备的木椅上坐下歇息。不远处可见三两个高尔夫玩家在那里击球。木椅旁有一用于饮用的自来水装置。暖日高照,路行中有些热了,我便去那水桩前洗了洗手。手腕尽湿,于是取下手表,顺手放在坐椅之上。坐了一会儿,气定之后,便起身上路,但却忘了近在咫尺的手表。走出约一公里,才感觉手腕空空。立刻疾步返回,竟既没了人,也没了表。怎么办?四顾茫然。想了想,这只表实在不值多少钱,也就300瑞郎的天梭,还已用了好几年了,丢了就丢了吧。然转念一想,兑换为人发币也小2000元呢,不免又有些可惜,于是决定去高尔夫俱乐部报了失。

这个俱乐部坐落在小山顶的一个低凹处,是大大小小几间绛紫色的木屋,周围花草灌木众生,绿树掩映,十分别致。前台所在的房间很小,只有一个年约50岁的女士在柜前服务。她的相貌十分普通,现在已完全记不得了,但她一脸的平静与友善却至今留在我的记忆里。事情的处理极其简单,记录了失表的相关信息后,她告诉我:三天内电话通知事情的结果。

其实,第二天就我就接到了手表交回俱乐部的电话,并约定周末去取。去的那天,居然仍是那位女士上班,仍是那一脸的友善与平静。一见我们,显然还认得,转身从柜中取出那表,递给了我。我们自然表示诸多谢意,她却只是微笑着说了声:“bitte,bitte”(不用谢),直到我们离去,并无多话。

对手表的失而复得,我和太太当然很是欣喜。但当时认为,此表太过普通,对这里人来说,应是打不上眼的物件,而高尔夫俱乐部又是绅士淑女聚集之地,人的素质应是较高的。因而,对结果虽感意外,倒并不十分特别。然而,就象真要考查瑞士人的品格似的,今年夏天,我又一次丢了一只手表。而与上只表不同,这只表要昂贵得多,是售价2500瑞郎的名士(德文名Baume & Mercier),是太太4年前送给我的特别生日礼物。丢失之地也是运动场所,我家附近的一个健身中心。

这个健身中心有一定规模,内设一个温水泳池。此泳池位于楼顶,露天而建,与室内泳池完全不同,空气非常清新,水温恒定。由于我多是下班后的晚餐时刻前往,游泳者不多,因而成为我锻炼身体最为喜欢的去处。1年多来,几乎每天光顾一次。在清冽温暖的池水中,即使大雪纷飞或寒风凛冽也不觉冷。半个来小时,近千米的畅游,让一天的疲惫尽去,神清而气爽。

因有丢失手表的“不良记录”,去游泳时我尽量不戴表(当然有例外之时),离开健身中心前也会查看存物箱,以免有遗忘之物。然而,那只有特别纪念意义的手表却在今年8月的某天丢失在了那里。当晚并没发现,是第二天上班后才感觉腕上无表。当时还以为忘在家里了,但家中亦没找见。是丢在健身中心啦?当时真不敢确认。但除了那里,也另无别处了。于是,晚上去时便告之前台人员失表之事。

这里的前台人员都是中青年女性,应是多人倒班,一直未将她们认全。与前之高尔夫俱乐部的女士有些不同,这里的健身者众多,故她们总是处于忙碌中,友善而短暂的招呼应酬是有的,但表情上少了很多的平静。听了我的报失,接待我的一个中年女士快速查看了一个本子,摇了摇头,简短的说一个词“nein”(没有)。我心里一沉,喉咙里不禁发出一个中外皆通的答声“哦”。但她接着又对我说,可去问问更衣间的清洁工。我的信心被提了起来,转身去找、去问,但得到的仍是摇头和“nein”的答复。即刻的怅然和失望可想而知。看来,上帝没有把幸运再次降临于我了。

回家把这一切告知太太时,她的惋惜和责备尽在脸上。怎么办?真是无计可施。将这一“噩耗”告之家人和朋友,几乎一致的劝慰是“算啦,破财免灾吧!”但太太终是心有不甘,第二天提出,写一个失物招领启示,一是注明此表是妻子所赠之生日礼物,意义特殊,这或许能打动多情的老外;二是声明,归还者奉送300瑞郎的奖金,对一般瑞士人这也不是小数字。似乎是一个良策。但思前想后,觉得这里人多且杂,不同阶层的人都有,与那高尔夫俱乐部大不一样,取效的可能性很小,遂未执行。

又过了两天,在健身中心的出入口,见前台是另外两个服务人员。可以说是一时起意,“厚着脸皮”再询失表之事。其中一个年青姑娘找出那本子,看了看,说了句:“Baume”,即这个表名的第一个词。我脱口而答:“ya”(是)。一阵心跳,有望!继而,简短问答后确信,真是那只表。但当时不在柜上,在经理办公室,可改日去取。我的天,一句老话从心底冒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真就没费大功夫。

第二天晚上,我带着“青春作伴”的喜悦到了那里。前台又是一张不太熟的面孔,简述了一下要办之事,这位女士从抽屉中取出那只表,交到了我的手中,也无多话,只要我在那本子签了个字便万事大吉。我一再表示十万分的感谢,但从这位女士脸上看到的又是那种友善微笑和淡然的平静。

两次手表的失而复得,让我常常想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值得崇仰的人性品质。普世之下,能得到公认的有三:爱心、善良、诚实。三者都是人性的至高美德,有关联,但也有区别。个人以为,爱心与善良较为接近,在行为上是一种施予,是一种利他的义举。诚实,则有所不同,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的要求和责任。拾金不昧,就是一种典型的诚实行为,因为拾金在归还前,往往受惠的对象是未知的,拾金者追求的是不昧自己的良心。因而,在人性品质上,诚实更为基本和重要。“爱与善”的真实性,也常常需要“诚”来检验和辨别,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义?正因为此,基督教《圣经》言称:上帝最为喜爱的是“内里的诚实”的人。我们的先圣孟子也极力推崇“诚”的品性,言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在瑞士,诚实的行为随处可见。这不仅可由我的两次失表经历所证实,在日常社会生活也堪称比比皆是,如人们在交通红绿灯前的循规蹈矩,在山乡僻壤无人看管的农家小店购物时投币付款的自觉性,那些最寻常的底层劳动者(如清扫、维修、销售等)表现出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与素养,等等。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即笔者对瑞士人的看法和印象。尽管包括华人在内的不少外籍朋友认为,瑞士人有点“冷”,有些“呆”,让人难于接近,笔者在与瑞士人的交往中也不时遇到不愉快的人和事,但在总体上,可以说我非常喜欢他们。因为他们让我更多感觉到的是品性的诚实和做事的踏实。

本文为参加“遇见瑞士”- 瑞士资讯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作品,如果你喜欢,请在下面点赞。


PLACEHOLDER

相关内容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