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首届瑞中妇女论坛-黄菡女士专访

黄菡在首届瑞中妇女论坛上发表题为《职业女性的心理调适》演讲 邵大海,瑞士资讯swissinfo.ch

2015年11月26日首届瑞中妇女论坛在日内瓦举行。论坛期间170余位来自瑞士和中国与会者共同分享了瑞中知名成功职业女性的精彩演讲,就瑞中女性所面临的挑战、机遇等问题和趋势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对话。 

首届瑞中妇女论坛主题:超越文化,共赢未来,杰出女性,领军风采。邀请了包括瑞士国务秘书、中国驻瑞士大使、以及“非诚勿扰”黄菡老师在内的多位瑞中知名人士发表演讲。黄菡老师讲演的主题是《职业女性的心理调适》。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论坛期间瑞士资讯swissinfo.ch就女性问题,专访了黄菡女士。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好,黄菡老师,参加今天的瑞中妇女论坛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如何评价今天首届瑞中妇女论坛?

黄菡:能参加今天首届瑞中妇女论坛感觉非常兴奋,因为之前在这个领域没这样深的了解,我没有想到在瑞士有这么多优秀而杰出的成功华裔女性,她们还这么关心着瑞中关系、女性的发展。这样一个非官方非赢利性的组织能举办这样一个高水平高规格的论坛,我其实还是蛮兴奋的。

而且,当她们6位发起人站在台上的时候,我真的有种由衷的感慨,她们那种美好积极的形象让我觉得她们每一个人都很美,这种美不仅只是外表的漂亮,而是内在的一种独立、一种健康、一种积极。

瑞中妇女论坛创始人及论坛现场 Dahai Shao, 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认为瑞中职业女性在哪些领域能有实质性的合作或者机遇?

黄菡:很多,比如科技领域,包括刚才江燕(注:杨江燕博士,瑞中妇女论坛创始人之一)提到的,她经常会回国做学术访问,这里的女性有做贸易的、有做文化的,还有做教育、尤其在旅游、文化方面,都有很多实质合作的可能性。

而且现在经济发展如此之好,国人生活也更加国际化,除了旅游之外,他们也希望在国际上寻找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怎么看待当今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中西方的男女平等有区别吗?

黄菡:我个人其实还是蛮关注性别平等这个问题,以往我可能会更多地感觉到中国的性别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女性领导者始终偏少,参政不够,大众文化传媒中存在着很多性别歧视等问题。但是,随着视野的开阔,我发现中国的性别平等做的还是不错的。

其实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比如日本,我原以为他们会是很先进的,其实女性,特别是婚后,做全职工作的并没有像中国城市里那么多。昨天晚上听说,这里(瑞士)的女性是什么开始有选举权的?(注:1971年) 而中国女性从1949年开始,就有了投票和选举权。

瑞中妇女论坛的目标和动机

论坛组织者之一兼执行董事王蕾女士说,这个论坛的目的:

首先为瑞中职业女性搭建一个平台,让双方的女性有一个相互交流、共创商机的机会。以此为目的的平台截至目前还没有。首届瑞中妇女论坛重点是女性的领导能力和跨文化间对话带来的机遇。论坛将在瑞士和中国轮流举办。

其次是中国女性 都非常优秀,很独立,我们想利用这个平台把中国女性的风采带到世界的平台上来。相对来说,瑞士女性还没有中国女性那么独立,她们更倾向于家庭方面。而中国 更倾向于女性半边天的角色。我在瑞士15年,看到了瑞士华人女性的才干,也想把他们的风采和才能展现出来。这就是这个论坛的初衷 。

瑞中妇女论坛从2014年底筹备,2015年3月正式开展工作,是非赢利性的民间组织。6位创始人都属于自愿者。

瑞士资讯swissinfo.ch:能谈谈当今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吗?

黄菡:在中国大陆,从政治经济法律层面,没有太大差别,主要的问题在文化和社会心理上。比如在遇到经济形势不好,失业率上升的时候,女性回家论、全职太太论、什么是女人的幸福就会甚嚣尘上。我觉得有一种倒退的意识。

比如在我们节目当中,也有女性讲到婚姻的稳定,马上就联系到安全感,好像女人更需要安全感,配偶各方面的条件都要比自己优越才能带来安全感,我认为这显示出女性自身从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如您所知,欧洲奢侈品最大的购买群体是中国人,而且有些行为还造成了不太好的印象,您怎么看待中国女性对奢侈品的心态?

黄菡:如果只局限于中国大陆来讲,首先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新富阶层的出现,必须通过奢侈品的消费来获得阶层认同和自信。其次,这些年随着女性地位和实力增强,也就难免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这是一种不太理性的心理。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大多数人都是通过《非诚勿扰》认识您的,全世界都有类似于《非诚勿扰》这样的交友相亲节目,瑞士也不例外。您认为参加者是一种什么样心态?

黄菡:我觉得对于中国人来讲,这样找对象会显得更刺激。这个事情放到舞台上,放到众人的目光里来做,是一种蛮大的刺激,很震惊。

其实本身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蛮个人、蛮隐私的东西。当我最早听说我一个同学在杂志上登征婚广告的时候,同学们会有一种很另类,很奇怪的感觉。

虽然一方面又不大接受,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实际的需求,因为这些年女性地位变化特别急剧,确实在城市里产生所谓剩男剩女的问题,但是我个人不赞同这个说法,很多就像自愿失业一样,他们是自愿不婚的,他们并非是被挑剩下的。但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这种大龄适婚男女,这种节目是应运而生了,有人示范就有人跟上了。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我曾经在节目里听您说过一句话:“一个女人如果第一眼就让男人想到性,那么她是很失败的。”那么爱情是什么?请谈谈您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黄菡:首先,我是相信爱情的。人生有诸多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个人能和你彼此信任,很习惯,还能相互吸引,还有好运气能一直相伴,这个就很神奇,让人觉得很幸福。

我的婚姻观:身、心、灵的三位一体和统一,是最理想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会说刚才那句话。 但如果只是让异性直接的想到身体,我觉得还不够理想。

记者:难不成男人第一眼就能看到女人的心灵里去?

黄菡:交往啊,产生跟她交往的愿望,产生跟她亲近的愿望,这个亲近不仅仅是身体上。但如果没有这个也不完美,有婚姻学家说,最后要有些灵性的关系。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关于您为什么会作为《非诚勿扰》的特邀嘉宾,我看到过很多不同的版本和评论。作为一个严肃的党校的女性教授,您为什么会在娱乐节目中做特邀嘉宾?您能给我们这些海外的观众一个正面的回答吗?这背后有什么特殊(政治)原因吗?

黄菡:这个节目从2010年1月份开播,很快就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和争议。4、5月份的时候,广电总局就提出了质疑,认为这里出现的一些话题,一些嘉宾是不太恰当的,比如拜金主义,他们希望能够杜绝这些东西或者尽量避免这些争议的话题或者嘉宾的出现,以及这些观念的导向。

节目为了应对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各种改变和调整,其中包括增加一个节目点评嘉宾,至于具体到我,是一种偶然性。因为当时时间比较紧急,从年龄、性别、生活经历、个人性格、专业结构上讲,我都可以和另外一个嘉宾形成补充,所以我是当时相对合适的人选。我的职业身份那真是其次。他们并非想找党校的老师,只是恰巧是我,是必然中的偶然。

瑞中妇女论坛上的黄菡女士 邵大海,瑞士资讯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ssinfo.ch:针对80后这一代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受传统思想影响,比如对父母情感的羁绊,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网络时代的潮流,想挣脱家庭和传统的束缚,他们是一群活在两个时代交接的夹缝中的人。遇到客观上的压力和自由与自主的冲突时,您能给这一代人一些建议吗?这里指比如父母逼婚、同性恋、生儿育女。。。

黄菡:我确实看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这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必然现象,恰好落到了这一代。我认为,到我的孩子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一定会比80后这一代父母们表现的要宽容一些,接受一些。

至于给现在80后还是他们的父母什么建议,是不太现实的,只能说各自妥协。对于父母来说,他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幸福;对于孩子来讲,如果这个冲突经过各种各样的理性努力,还不能平息的话,我觉得还是要对自己负责。

我们主张孝,未必顺。虽然中国人主张孝必须顺,但是社会在转型,多少年前的观念该变一变了,正如夫妻之间,妻子要惠但未必贤。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对瑞士印象是什么?

黄菡:特别美!我之前就听说过,到了瑞士你就知道什么是天堂,瑞士就是天堂的模样,我就是这个感觉,瑞士真的太美了!而且瑞士特别干净。跟美国不一样的是,瑞士人的身材都保持的非常好!说明他们的生活很自律很健康。

我这两天使用了很多公共交通工具,非常感叹于它的准时和有序,以及公共设施的便捷。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最后,您能想象组织一个《非诚勿扰》瑞士专场吗?有这样的计划吗?

黄菡:我们做专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华裔人口足够多,比如,相对集中的有几十万人?(记者:那在瑞士达不到,瑞士也就2万华人)。那瑞士就太少了。2万华人中有求偶需求的有1/10,2000,想上节目的200,我们要从这200人中找出10位男嘉宾,20多个女嘉宾,基本上可能性不大。。。

我觉得更现实的做法是争取一个阶段性瑞士的报名点,推荐嘉宾上去做,不一定非要办专场。可以征募一批嘉宾。。。瑞士历史上有过一个瑞士男嘉宾,叫大米,我印象特别深,送了我们一个牛(笑)。

瑞中妇女论坛6位创始人。从左至右:杨江燕、王蕾 、芦琪Lucia Fesselet-Comina、安雅曦 Yaël Gehring、李婷 Géraldine Henchoz、爱琳 Aline Ballaman 瑞中妇女论坛提供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