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联邦铁路公司经营着总长3265公里的铁路网,并拥有大约3.42万名员工。
© Keystone / Christian Beutler
瑞士国营铁路公司日前透露,去年乘客人数虽有增长,但该公司仍亏损了2.45亿瑞郎(约合人民币18.39亿元)。
此内容发布于
根据瑞士联邦铁路公司3月13日发布的新闻稿,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市值调整及基础设施和能源单位的损失。
这一负面商业结果主要是受到乌克兰战争的影响,后者导致能源成本及与通胀相关的价格和利率均出现上升。报告同时指出,由于去年夏季降雨量少,国营铁路公司不得不在市场上购买更多电力。
去年这家国营企业的债务上升了2.5%,与2019年相比增加逾27%。
削减成本
不过,联邦铁路公司去年的乘客人数在稳步回升,但仍远不如疫情前的数据。
该公司宣布了一项成本削减计划,准备在未来六年内削减60亿瑞郎(约合人民币450.46亿元)成本。瑞士政府支持的这个计划旨在以可持续方式确保2030年之前的融资,同时减少企业债务。
联邦铁路公司经营着总长3265公里的全电气化标准轨距铁路网,员工总人数约为3.42万人。
相关内容
《福布斯》报道:罗杰·费德勒正式成为亿万富豪
此内容发布于
美国商业杂志《福布斯》称,瑞士网球传奇罗杰·费德勒身家已破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亿元)。
更多阅览 《福布斯》报道:罗杰·费德勒正式成为亿万富豪
相关内容
瑞美联合研发传感器,可通过汗液测定生物年龄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和美国的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传感器,可根据汗液中的分子成分测量人体的生物年龄。
更多阅览 瑞美联合研发传感器,可通过汗液测定生物年龄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与工作
萝卜快跑:百度计划在苏黎世启动欧洲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
此内容发布于
中国科技集团百度将在苏黎世设立办事处,启动其在欧洲的自动驾驶汽车业务。
更多阅览 萝卜快跑:百度计划在苏黎世启动欧洲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
相关内容
最新调研:志愿服务能提升幸福感
此内容发布于
志愿服务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根据在瑞士、德国和奥地利进行的一项调研,人们在助人为乐的同时,也是在强化自己的内心力量。
更多阅览 最新调研:志愿服务能提升幸福感
相关内容
瑞士人工智能
在瑞士要看到机器人外卖小哥了!
此内容发布于
全球最大的外卖服务平台之一:Just Eat已与一家瑞士企业合作,尝试用机器人完成外卖送餐服务。
更多阅览 在瑞士要看到机器人外卖小哥了!
相关内容
工作场所
瑞士研究探讨:女性与男性为何选择不同职业?
此内容发布于
在薪资和工作时间方面,瑞士年轻男女对职业都有相似的期望。但根据一项最新研究,之所以依然存在典型的“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关键在于工作的性质。
更多阅览 瑞士研究探讨:女性与男性为何选择不同职业?
相关内容
瑞士“有200%的信心”主办俄乌和平峰会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外交部长伊格纳西奥·卡西斯(Ignazio Cassis)表示,瑞士“有200%的信心”主办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峰会,并强调瑞士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经验。
更多阅览 瑞士“有200%的信心”主办俄乌和平峰会
相关内容
教育
三分之二的瑞士人日常至少使用两种语言
此内容发布于
在瑞士,有三分之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多种语言-这些语言通常是瑞士官方语言。而在非官方语言中,最常被使用的则是英语。
更多阅览 三分之二的瑞士人日常至少使用两种语言
相关内容
人口统计
在瑞生活17年却拿不到永居?外交官之女上诉被驳回
此内容发布于
一对外交官夫妇的17岁女儿虽然自出生以来一直生活在瑞士,但并无资格获得居留许可。瑞士联邦行政法院已驳回了这名年轻女子的上诉。
更多阅览 在瑞生活17年却拿不到永居?外交官之女上诉被驳回
相关内容
工作场所
“眯眯眼”广告在中国引发舆论风波,斯沃琪道歉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手表制造商斯沃琪在中国引发种族主义指控后,公开道歉并撤下全球范围内的相关广告宣传。在该广告中,模特拉扯眼角,摆出“眯眯眼”造型。
更多阅览 “眯眯眼”广告在中国引发舆论风波,斯沃琪道歉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瑞士的第一条铁路只有2公里长
此内容发布于
1844年6月15日,瑞士国土上第一列火车出发了:它并非行驶在巴登和苏黎世之间,而是在巴塞尔市和法国边境之间约2公里的铁轨上。
更多阅览 瑞士的第一条铁路只有2公里长
相关内容
瑞士铁路公司承诺:我们会更准时!
此内容发布于
面对越来越多关于延误和座位容量不足的抱怨,国家铁路运营商表示,将努力改善面向客户的信息服务,并简化列车发车规则。联邦铁路往往被视为瑞士价值的体现者,而其代表的价值包括守时和信誉。
更多阅览 瑞士铁路公司承诺:我们会更准时!
相关内容
边听边看:瑞士的铁路交通
此内容发布于
在瑞士,约有三分之一的通勤人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如果路途远,乘客们通常乘坐火车。每天约有10600列火车…
更多阅览 边听边看:瑞士的铁路交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