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中国转型遇到的挑战

劳动密集型不应再是中国发展的方向 Keystone

9月27日,第5届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ICTSD)主办的中国论坛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这是继26日世贸组织(WTO)公众论坛日内瓦分会后,又一聚焦亚洲与中国的高层次经济论坛。

中国正在发出自己的声音,首先在经济界,26日公众论坛的主题是“恢复多边主义活力-来自亚太地区的视角”,而27日中国论坛探讨的主题则是“转型中国之国际政治经济”。

会议论题主要集中在转型中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但前者显然是重头戏。当天下午的议题还涉及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普遍得到与会讲演者和与会者接受的共识是:中国势必转型,中国转型势必影响世界。

亚洲模式面临挑战

“中国的发展仍是典型的亚洲模式,”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总裁梅林德(Ricardo Meléndez-Ortiz)在致欢迎词时表示。所谓的亚洲模式就是首先以制造业带动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长停留在两位数;随后因国际局势或劳资关系改变等等增速由10%下降到5%左右。

这类增长难以为继,2006-2009年度,中国的出口额涨势减缓,2008年,中国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目前7%-8%的增长主要靠这笔钱带动,”一位与会专家说。“中国正在从投资经济体到消费经济体的转型中,”梅林德谈到。而依据“著名的”“自行车理论”,“中国的经济增长好比骑自行车,太慢了就会骑不稳,”增速一旦减弱,就会产生诸多问题,青年人就业不足,再掺杂老龄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的稳定难以保证。

到现在为止,中国的转型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内需拉动力并不强,但一旦成功转型为消费经济体,西方的商人则会对外国商品进入中国非常感兴趣。会上已有心急的商人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城市化问题

对中国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来说,中国转型的问题集中于城市化。首先,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在造成城市拥堵的同时,也使得农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中国的食物、空气也成为了中国人最忧心的问题。其次,中国的城市功能处于分割状态,居住与办公区相隔太远,每人每天要在路上消耗2-3小时,这为道路桥梁带来压力,而且汽车尾气显然会造成空气污染。

张跃先生所提出的社会现象,其蕴含的实质正是中外众多学者关注的、中国转型的一大问题:即分配矛盾。一方面是城乡矛盾,城市居民收入平均是农民的3倍;一方面是国营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矛盾,不少学者都提出了“为国企瘦身”的话题;还有就是收入分配,当生产线上的工人用超时劳动换取低水平工资的时候,大部分财富正迅速集中在中国0.4%的人手中(《2006全球财富报告》)。

特别是第三个矛盾,美国坦普尔大学副教授张璐女士谈到,很多获得劳动保障达标证书的企业,其实并不达标,而且中国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管理人员占有强势地位。尽管中国已经取得进步,但富士康多名员工自杀和最近的罢工、骚乱现象,正是这类矛盾激化的产物。“富士康将被载入史册,”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终身教授Jean-Pierre Lehmann调侃地说。

张璐和其他40位学者正在进行着2010-2013“中国与全球化治理”的国际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出版了名为《全球治理中正在壮大的中国角色》的小册子,里面收录了12位学者涉及中国经济方方面面的文章,其副标题是:从规矩的执行者走向规矩的制定者。

寻找解决之道

世界的确都在关注中国,正在努力寻找与中国共同成长、摆脱各类问题的解决之道,因为正如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Pascal Lamy)所说:国际事务“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然而西方还不习惯与中国进行交流,中国“以政府为导向”的经济实体,让西方盛行多年的“私人企业”难以适应。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承担的责任,也被西方社会诟病为与其经济实力不符,“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WTO研究会会长孙振宇先生强调说:“2050年,中国将争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目标没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却要改变,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新奎认为,过去20多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为模板,将其经济增长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复制。这种发展模式的扩张已达到极限,导致全球性资源紧缺、劳动力资源供求不失衡、化石能源价格持续上升、气候与环境对增长的承受力达到极限等诸多问题。未来的希望在于绿色经济,中国必须向可持续性发展转型。

“太阳能产业在全世界都很有潜力,”中国太阳能光伏板生产领军企业、晶澳太阳能公司首席执行官方朋说:“太阳能产业正处于产业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抢占了这个产业的全球发展先机,……应该让太阳能产业发展成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有力推动力量”。而当中国的绿色经济一旦展开,也一定会带动、推动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转变。

9月28日,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将对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从8%下调至7.8%。并预期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执行院长、经济学教授巫和懋在会上预测,今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会跌破8%,应在7%-8%之间。但不会硬着陆,数据显示已实现软着陆。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Jim O’Neill称,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大幅降至7%左右,但该国股市的上档空间在金砖国家中依然最富吸引力。他同时谈到:“我们都对10%的增长速度习以为常,但这种日子过去了”。

证券时报报道,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刚刚突破10万亿元,2011年这一数字已逾47万亿元。GDP年均增长率达10.7%,而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长率仅为3.9%左右。

瑞银预测中国9月及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为7.3%。

2000年:8.4% 

2001年: 8.3%      

2002年:9.1%      

2003年:10.0% 

2004年:10.1%     

2005年:11.3%     

2006年:12.7%     

2007年:14.2%     

2008年:9.6%     

2009年:9.1%     

2010年:10.4% 

2011年:9.2%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