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的温度和精度 – 瑞士义工制度和小型社会机构

有时候一些简单的付出,会让人开心许久,有些小小的感动会也一直留在心底。
有时候一些简单的付出,会让人开心许久,有些小小的感动会也一直留在心底。 周子怡

寒来暑往17个年头,一直揣着一颗好奇的心在欧洲游历。在德国上学、工作;到意大利做实习;再到卢加诺深造,因缘际会,兜兜转转最后定居可以称为家的地方却是瑞士的法语区。少年时贪新鲜,睁着眼睛尽看些好玩有趣的,年岁渐长,倒是学会了些比较和思索。不同的语言、风俗甚至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决定了同一片天空下形形色色的社会形态,若是仔细斟酌比较一番,瑞士真的是很与众不同的一个国家。

经常和朋友们开玩笑说,若单计平方公里,瑞士的确是小国,但如果算立方公里,瑞士可真不算迷你。无论公交火车还是自驾,开出去二、三十分钟的距离,就是“汩蓝清川映金柳”的秋天和“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冬日的区别,当然,这里说“往上开”似乎更确切。亦或那些只有瑞士过境居民才知道的每周开车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买菜的轶事,在不咸不淡的日常里被当地人在下午三四点钟的咖啡香里三三两两地嘀咕着。这是一个宁愿冒被贴上地方保护主义标签的危险也要誓死捍卫当地文化和经济特色的民族,因此才会出现宁愿买贵的(当地农产品)也不买便宜的(空运外国货)的“傻帽消费族”,以及主动提出提高税收的“一等良民”。至于Bio生态产品的老少咸宜、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已经是这个社会的常识。善意在这里也不仅是一个个陌生路人的点头问好与微笑,而是整个社会认可的共同理念。地缘、历史、人际,在这个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的地方被小心翼翼地精量细称,再准确妥善地放到每个角落,一如当地著名的钟表和精细机械业,多一分少一寸都不是原装。

周子怡

刚到这里的时候,认识的人不多,有朋友介绍我去做义工。后来才发现这不但是个接触人群的好机会,也是深入体会当地文化的最佳方式。这是我所居住城市中一个面对移民妇女及其子女的机构,开设各种语言课程和活动,亦有帮助照顾小朋友的儿童中心。本以为就是去“帮个忙”顺带认识熟悉一下这里的环境,没想到一段时间下来,这里体系的完整性倒是让我相当惊讶。这里的义工一共有几百名,每年的义务工作量亦累计有几千小时。新义工会有专门的面试以便根据特长安排工作内容,而每学期初更有固定的义工培训。这里的课程也很多,从语言到文化,从家政亲子活动到商务信函写作各类班级和活动这里都应有尽有,目的就是让移民更快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不论是简单会话型的Cafe blabla,还是以亲子活动为主的 ”周三Yuppi ”,或者是各种能力的培训班,根据不同的项目会都会有不同的负责人、邀请不同的专业人士参与,再加上义工的协助,每每一个活动就有十多个人在忙活,组织方和参与者的比例一般不会少于1:3。 虽然义工都是自愿加入,不计工时费用,但每个人可都比上班打卡还认真。我所在的亲子活动小组,活动前每次都有精心组织的讨论,每个时间段和内容都反复酝酿。而会后根据所需材料的准备、具体人员负责的小块还有不少电子邮件的来回确认,正式活动的时候还有具体分工和后期的小结。精心程度堪比当年在公司做设计项目的工作小组配置。

周子怡

 虽然项目花样繁多,但机构本身对自己的定义很明确,所有活动宗旨都是鼓励和促进学员的参与,如果牵涉到教育理论或者其它专业知识,机构则不会越俎代庖地代替正常学校体系。所以这里的法语课程只是基础,而各类给妈妈和孩子们准备的活动也仅限于“促进互动”,内容有趣亦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但教育这么重大的主题,还是交还给教师和学校的专家们。

一直认为把握好“度”是一件很难的事,而在这里,不是天天磨合的工作单位,也不是日日一起合作的伙伴,偏偏就有非常好的配合度,该有的尽量完善,不该越界的分毫不差。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瑞士那么小一个国家,却有四种官方语言,文化不尽相同,彼此却能保持各自独立却又有融合的真正原因吧。这种骨子里的分寸感,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变出来的。

周子怡

由于我们组负责亲子活动,所以大多是安排孩子们和妈妈一起参观或做手工,这也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当地的小型社会机构。从社会价值观角度来讲,瑞士法语区的确比较保守。政府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最好由父母亲自陪伴,所以小学学校的时间不是整天。这也造成了“Taxi妈妈”的奇特现象。因为爸爸们大多数是上全天班的,所以子女白天的教育工作就只能交给妈妈们。为了弥补学校时间的不足,妈妈们就只能陪送孩子上各种兴趣班或者到各种社会机构里面去参加活动。别看我们所住的小城才三万多人口,那么小的一个地方却零星分布了不少少儿机构,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小处也别有天地。同我所在的机构一样,这里的几个活动中心也建立在义工工作制基础上。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真的很难想象除了几个常驻工作人员外,大部分的人手都是自愿无偿的付出。有些工作人员已经经年累月地在那里,用的却都是自己的业余时间。曾经好奇地问过几个“同行”,来做义工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孩子大了成家离家,不需要每天盯着呵护,退休的妈妈自己找点事做;有些却是学校里的学生,当作一个实习机会;有些却是家里条件比较好不需要工作,就想到回馈社会。可无论当初的动机如何,一旦上手做了,就会发现,没有“赚工资”的压力,也没公司上下层的人事复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简单许多,也有意义得多。有时候一些简单的付出,会让人开心许久,有些小小的感动会也一直留在心底。

记得年底教小朋友写祝福的话或者画一幅画放在小袜子里给喜欢的人,原本是打算给小朋友和妈妈一个互表爱心的机会,没想到居然有一个小男孩笑眯眯地塞了一副画儿到我手里,大大的眼睛里满是阳光,一边扑扇扑扇着长睫毛说:给你给你。我问他:不给妈妈吗?他又笑眯眯地说妈妈的我已经画好啦,这个给你。没有理由,没有要求,喜欢就是喜欢,孩子的天真可爱实实在在地温暖了我的心。

周子怡

也曾有焦虑的妈妈希望通过我可以沟通幼教专员,以便能解决家里不同年龄孩子的相处问题,专家介绍了经验,妈妈找到了解决方案,而我这个做翻译的却学到了不少东西。让我切实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家常里短的事,说难不难,说不难却很容易搞得手足无措。一点点帮助,哪怕只是妈妈们难的能松一口气在一起用杯咖啡,相互倾诉点儿什么的时间,也倾注了数位义工的精力和工作量。

渐渐地更深地参与到这些互动里,和一群温暖的人一起慢慢地走,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人生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阶段,遭遇各种矛盾,这些大小集体,是瑞士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也是温暖而不失精度分寸的一个个避风港湾。我总记得另一位义工的话:这个机构是我另一个家,即便现在由于正式加入工作很少去了,但那份美好和快乐永远都难忘。


本文为参加“遇见瑞士”- 瑞士资讯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作品,如果你喜欢,请在下面点赞。


PLACEHOLDER


相关内容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