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洋中药”比拚”土中药”

在Ballenberg展示的瑞士古代草药房。 寿含章

在对人类现代多数疾病的治疗中,化学药物越来越表现得无能为力,特别是在慢性病治疗中,其副作用和抗药性日趋严重,而此时中药的优势却越来越明显。

在这个机遇前,“洋中药”突然迅势涌入世界植物药市场,然而以“中药世家”闻名的中国却在机遇的面前显得有点措手不及。

据一项最新调查统计显示,国内中药市场的20%竟然被“洋中药”占领。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其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产品占10%,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占7%,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仅占5%左右,只有5.8亿美元。

“土中药”为何弱势?

首先,中国中药企业虽然有千余家,但是真正上规模、符合国际生产标准的企业还太少,这主要是因为无法从源头和生产等方面保证对中药生产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控。在欧洲的药房里经常会抽检出中国草药里含有过高的肥料剂量,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和重金属的情形。

而对于像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中药业来说,每年在科研开发上的费用占到产品销售额的30%左右,保证了其产品顺利通过美国FDA、欧盟GMP等国际认证,这也是“洋中药”的实力所在。

其次,抢占中药市场的“洋中药”多为单方植物药,与中国众多的复方中成药相比,药方显得单薄,但却已经玩转世界。复方中药的药物多达十几味,添加某种药物有时是为了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组合起来治理某种疾病效果更好。但具体哪味药起什么作用,现在医药界不能完全解释。

比如中国的阿胶,其补血的作用已经得到中外专家的认同,但国外医药界希望能指出阿胶中哪些成分帮助提高钙吸收,哪些成分帮助补血,但目前国内还无法研究清楚,恰恰是这种问题挡住了中药在国外申请药准字的道路。

在中国复方药因无法解释清楚药理而在国际市场门外徘徊时,“洋中药”却大行其道。这些以单方为主的洋中药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说明书上清楚说明每种药物的作用。

“土中药”版权的流失

令人担心的状况还有中国对本土中药秘方版权保护的欠缺。

中药是国人从祖先那里传承而来的,由于秘方及专利保护意识的淡薄,使得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免费资源”。比如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的日本,处方主要来自中国,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80%。

这无疑让研发和生产水平高于中国的发达国家,能够迅速地开发“洋中药”,并迅速分占国际市场。

瑞士的本土植物药发展

瑞士植物广袤,受污染少,拥有世界领先的医药化学技术和诺华、罗氏等著名医药化工生产企业。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瑞士在一百多年前也已开始专注对植物药的开发。

瑞士Roche公司创建于1896年,早期的工作也是植物药的提取,代表性的成就是地卡兰(Digulum)、潘妥明(Pantopon)和保斯的命(Prostimin)。

1904年Roche的科学家将紫花洋地黄强心甙制成标准制剂(即Digulum)治疗心脏病,这是植物药治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1909年Roche又制成含有阿片全碱的可溶性剂型(Pantopon),用于镇痛。这两个药物的出现才使Roche的名字开始为医药界所熟悉。

1846年,人们偶然吃了非洲一种豆科植物的种子卡拉巴豆而中毒,后从中分离出活性成分毒扁豆碱(physostimine),因其能抑制胆碱酯酶可用来治疗重症肌无力。Roche的科学家合成了一系列毒扁豆碱同系物,发现其中一个化合物具有毒扁豆碱相同疗效,而又不影响血压。1931年Roche公司生产了这个药,商品名即保斯的命。

瑞士诺华与“土中药”

自从2006年11月诺华全球第8家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张江,这是诺华在中国最大手笔的投资。该投资的每个细节都牵动着诺华在中国甚至全球的发展状况。

早在2001年诺华就投入4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发中药新品种,希望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诺华设有一个天然产物部在从事中药方面的研发工作,将来上海研发中心建成后会有部分是进行中药的研发。

诺华表示,不会从事传统中药的开发,而是把中药里的优秀品种通过化学药品的研发方式进行提取。

“洋中药”对“土中药”的冲击

面对“洋中药”所带来的冲击,中国很多医学人士认为并不是一件坏事。

中国中药界喊“走向世界”的口号已有多年,但至今未见成效,其主要原因:一是中药中确切疗效的成分一直不清楚;二是由于文化原因导致欧美对中药综合治疗的误解。

而现在世界一些强大的医药企业正大举开发中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和普及中药的疗效;而在另一方面,“洋中药”也为中国本土中药企业提供了一个技术及市场榜样,最终将帮助它们更快地走向国际市场。

Swissinfo外援记者 寿含章

诺华公司全球发展里程碑

1758年,J.R.Geigy先生在瑞士巴塞尔经营化学品、染料和药品,该公司后来发展为嘉基公司。

1859年,Alexander Clavel先生在巴塞尔的工厂里开始生产丝绸染料用的品红,这便是汽巴公司的前身。

1886年,Kern&Sandoz化学公司由Alfred Kern博士与Edouard Sandoz在巴塞尔建立,Sandoz中文译作山德士。

1970年,汽巴和嘉基公司合并为汽巴-嘉基公司。

1996年,汽巴-嘉基和山德士合并成为诺华公司。

2000年,诺华公司股票正式在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上市。

2002年,诺华公司宣布成立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NIBR),总部在美国麻省剑桥。

2002年,诺华公司宣布收购斯洛文尼亚莱柯公司。

2003年,诺华公司所有非专利药部门使用统一的全球品牌山德士。

2005年,诺华公司宣布收购德国赫素和Eon Labs公司。

2006年,诺华公司正式并购凯荣公司,整合成为诺华疫苗与诊断业务部。

诺华源于拉丁文novae artes,意为“新技术”。公司的中文名字——诺华,取意承诺中华,即承诺通过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诺华在北京和上海有六家企业和一家综合研发中心,总投资超过3.3亿美元,目前诺华在中国雇员将近2,500人。

2006年诺华在中国的总销售额达到21.3亿人民币。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