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从瑞士走出去的旅游达人

纯净的瑞士湖水令人心生向往,而更令人神往的是瑞士人纯粹的精神 Keystone

凤凰网的旅游版正在推介杨乐的专栏:新西兰的民宿体验。这一切都源于她写的那本书《骑马,在新西兰的春天里》。这位19岁只身闯瑞士的女孩儿,在25岁时毅然回国跳入“职业海洋”,随后厌倦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又辞职开始周游世界。 

如今,她在澳大利亚学习,画了一个圆,她似乎又回到起点。她并非富有,没房没车没窝儿的困窘也让她纠结,但她更在意精神上的富有和纯粹,这也是瑞士带给她的,无论是看到新西兰的雪山还是蓝得“令人发指”的湖泊,真正吸引她的,始终是瑞士、新西兰这些国家的人,他们的简单和纯洁令人向往。而所有这些,只有走进民宿,真正和当地人接触、住进他们的房子,你才能感觉得到-那些不一样的生活!

杨乐 本人提供

旅行就像一碗清汤面,只有增添了胡椒、辣椒和各式各样的调料,才会变得美味。 

这位旅游达人在离开瑞士多年后,接受了瑞士媒体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采访,谈起瑞士给她的启迪和瑞士与欧洲在民宿方面的优势。

swissinfo.ch:你在瑞士的那6年,好像并不喜欢旅游?

杨乐:对,那时候是这样的。最近几年,好像心智一下子打开了。以前就是混混噩噩,对世界、对生命和自己,没有什么理解。

不过,应该还是有热爱旅游的根子在里面,不然不会出国留学,因为一直怀揣着要去看看世界的想法。但那时我也没想过,要玩儿遍欧洲什么的。当然,客观上,瑞士那时也不是申根国家,不是特别方便。

swissinfo.ch:那之后是什么唤起了你旅游的兴趣?

乐:当时是想要做海外马术夏令营的项目,所以要去考察,去了瑞士、德国和荷兰。虽然这不是纯粹的旅游,但是我觉得,旅游要是有任务、目的性在里面,就可以接触到许多当地人,为旅行增添许多色彩。

旅行就像一碗清汤面,只有增添了胡椒、辣椒和各式各样的调料,才会变得美味。因为有目标,所以你也会用一种更深入的眼光去看待旅游。就我而言,接触当地人、了解当地文化比较重要。

swissinfo.ch:那采用自驾+民宿这种旅游形式就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在阁楼里,陪你一起老

此内容发布于 我住在皇后镇的Heather和Fraser夫妻俩家里。他们的房子在全景街(Panorama Terrace)上…

更多阅览 在阁楼里,陪你一起老

乐:这对2、3个人,或者2、3个家庭非常合适,又省钱、又有乐趣。民宿一般不会设置在市中心或繁华地带。当你离开那种游客众多的旅游胜地,你才能够看到、体会到当地不一样的东西。之前可能要辛苦一些,你要问清有没有空房间,地点怎么找等等。

swissinfo.ch:仅是考察海外马术夏令营这一个项目,就让你爱上旅游了吗?

乐:不是的。国内环境比较恶化,你总是想要逃离。而且考察完欧洲后,我们还想开发新的城市,于是就去了新西兰。可以说,新西兰打开了我的心智。我用20多天旅游,之后用一个月写成了一本书《骑马,在新西兰的春天里》。

swissinfo.ch:什么叫打开了心智?是旅行带给你的?

乐:其实这对每个人都差不多,就是你不知道前面会发生什么事、有什么人。这种未知感在旅行当中很重要,要有一种拥抱未知感的感觉。

很多人不喜欢旅游,也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到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人。旅游促使我成为了一种拥抱世界、拥抱新鲜感的人。

swissinfo.ch:尽管这本书写的是新西兰,但有一章你详细描写了在瑞士的生活。你经常想到瑞士吗,瑞士又带给了你什么?

乐:新西兰的许多地方,都经常让我想起瑞士…瑞士的雪山、纯净的水。而且新西兰的人和瑞士一样,都很简单。在《在阁楼里,陪你一起老》这篇文章中,我写到了Johanna修女,她也经历过困苦,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依然纯净地像一张白纸。我在瑞士接触到的许多人都是这样的,很纯粹。

自驾+民宿

瑞士环游之路

瑞士旅游局外部链接今年推出的重点项目也是“自驾游”:用一条壮观的线路将整个国家的精华连接在一起,从冰川到棕榈树,从传统的高山村庄到热闹的都市,从简朴的乡村旅馆到奢华酒店。

环游之路的亮点:44个顶级景点,其中包括1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和2个生物圈;

湖泊:沿线有22个面积超过0.5平方公里的湖泊,瑞士的湖泊不仅仅是看的,谁都可以下去游泳,挑战一下自己的泳技;

建议的最佳旅游时间段:夏季(4月至10月)

长度:核心线路,1643公里

 swissinfo.ch:在瑞士或者欧洲,以自驾+民宿的方式旅行是不是很适合?

乐:欧洲民宿的实力很强,在任何一个B&B(Bed and Breakfast,床加早餐)的网站上,登记的欧洲民宿都特别多。而且当地人也比较接受这种文化。民宿在中国很难行得通,无论是接待家庭还是寻找接待家庭的人,双方都存在着信任危机。在欧洲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杨乐

  • 非典型四川人
  • 不爱吃辣,不玩麻将
  • 极度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 在纠结中痛苦,在痛苦中开出花来
  • 希望还能自由地蹦跶三四十年
  • 未来带着孩子一起疯癫
  • 生于乐山,
  • 青春胖在德阳,
  • 大学考到北京,
  • 不自由,
  • 于是出国。
  • 在瑞士,
  • 说德语,念书,继续胖。
  • 随后游历于欧洲各国,
  • 世界越来越小,人越来越胖。
  • 回国工作,不管喜不喜欢;变瘦,终于遂愿。
  • 2012年,离职,
  • 创业辛与酸;瘦回青春前。
  • 2014年,
  • 放空,旅行,写书。
  • 2015年,
  • 远方,可以更远,心,可以更近。

swissinfo.ch: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的大洋洲国家相比呢?

乐:欧洲的景点比较集中,游客可以一路开、一路住,一路玩儿过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很分散,澳大利亚一个国家就和中国差不多大,当地人旅行也经常做飞机,自驾游的不多。新西兰还比较好。

欧洲很适合开展自驾+民宿游,唯一需要克服的就是语言问题。欧洲还非常适合主题游,比如我们上次作的马术夏令营就很成功。欧洲有非常正规的马术训练体系,我们当时每天要上理论课,非常详尽、系统化,还要通过考试、拿证书。上次是在德国办的,有机会也希望可以在瑞士举办。

swissinfo.ch:你的书语言很浪漫、诗意,这也是旅游带给你的吗?

乐:日常生活当然没有旅行那样浪漫,所以每个人都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旅行的一种意义,是一种心在远方的体验。

swissinfo.ch:但不是每个人都觉得旅游很浪漫吧?

乐:这是心态的问题。在决定要旅行的那一刻,你就要改变自己,要拥抱那种新鲜感和疲惫感。像陈坤做《行走的力量》,虽然他们是在缺氧、极端的情况下,但他们会逐渐开始聆听到内心的声音和灵魂对话。所以我说,在你决定出走的时刻,就要放下、打开很多的东西。

swissinfo.ch:刚才谈到国内生活的时候,你用了一个词“逃离”,旅行也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逃离吗?

乐:日常生活是一种一成不变、程式化的生活,我的个性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都应该去追逐适合自己的道路。有的人不喜欢接受挑战、陌生感和新奇感,那么就比较适合朝九晚五的生活。但如果我做那样的工作,那就不是我。

行者的尴尬

swissinfo.ch:但你现在也三十多岁了,却至今没有稳定下来?没有车、也没有房,还在上学,你还可以把你自己定位为成功吗?

乐:其实我也很纠结。我不是不care(在意),我也care。我也希望有个大房子、生几个孩子,过很好的生活。但这就在于取舍。我还在学习、前进的路上,始终没有倒退,所以没有埋怨;始终在努力,所以不会后悔。

最重要是自己努力了。三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关隘口。所幸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不过我仍然不放弃环游世界的梦想。等到我财务自由的时候,我会在一个地方待上几个月,台湾、美国,体验当地的生活,再写第二本、第三本书……

一场全新的出境旅行方式正在悄然兴起:自驾+民宿-至死不渝的日程 作者提供

swissinfo.ch:其实,目前像“穷游”这样的实际攻略在中国很盛行,你觉得你这本浪漫的旅游书会给读者带来什么特别的东西呢?

乐:这本书是写给我自己的,不是给游客提供攻略的,事实上,攻略已经够多了。

我觉得现在已经没有浪漫了,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已经没有浪漫了。我愿意做从0到1的工作,而不是从1到100。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都是读三毛、读《红楼梦》这样浪漫情怀的东西。现在的年代,小孩子、年轻人都在读什么,甚至连书都读得很少了。

swissinfo.ch:那这是一本写给懂浪漫的人的书喽?

乐:不仅仅是浪漫。就像我写到的新西兰、瑞士的人,这是一种对精神的向往,不光是浪漫,还有纯粹、简单。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变得那么浮躁、复杂、勾心斗角、不顾忌别人、没有社会责任。我的书中字里行间可以看到这些,无须赤裸地表达。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