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农民也开始”结对子”

在新牛棚里,Krummenacher和Lustenberger (自左至右)都很开心 swissinfo.ch

在瑞士,每天都会有3家农业企业停业-或是因为不再赢利,或是因为后继无人。许多农民的孩子觉得农业“太拴人”。结成农业合作组可能是个不错的解决方式,就像Lustenberger和Krummenacher家一样。

这两家位于卢塞恩Hasle的农舍相距并不远,也就几米。但2个家庭过从并不太密,他们相互尊重,有问题时互相帮忙,有时碰面招招手,孩子们经常一起上下学。

Krummenacher家的农舍在Ennetemmen,有14头牛;Lustenberger家在Höchhus,有18头。2家农庄都主要靠产奶为生。它们位于所谓的“第一山区”,相对于谷地属于生产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无论是割草、晒草还是放牧,都需要繁重的体力劳动,因为那里的草地落差大,比较陡,难以进行机械化生产。

这两家是世交,孩子们也一样- Krummenacher家7个、Lustenberger家3个。“365天,天天工作,经常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有时候,周日能休几个钟头。但也仅此而已,”Fredi Lustenberger说。这位上过农校的庄户人家明年就要50岁了,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接他的班。大儿子是汽修工,大女儿和小儿子都在社会福利行业中工作。

“我自己到底还能坚持多久?早晚我要用尽我的气力,但谁愿意接手呢?整天工作,没有业余时间,没有假期?”对未来的担忧总是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瑞士有909家农业企业,及648家企业分支-合作社。

“越来越多的农民宁可牺牲自主权,也要减轻一些负担,”卢塞恩Schüpfheim的自然和营养职业培训中心的老师兼顾问Anton Moser说。

是否应该选择合作社这种形式,主要取决于经营结构,以及企业间的地理距离。还要看企业主的合作能力。

至于奶牛养殖场,则应该把牲畜安置在同一地方,进行协同、合理地管理。牛棚需要一定的设施,如隔栏、吊车、饲草干燥机等。无论是20或40头牛,都只需要一套设备。

Anton Moser建议,合作社租用原属于某一农场主的这些设备,至于农业用地、建筑和机械、牲畜等,合作伙伴可以获得相应的租金,并且依据工作的多少按劳取酬。

如果合作社运转良好,那么赢利可能会增多。“大规模生产可以减少结构性消耗。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大量时间进行磨合,运转起来后,还有些行政工作,比如会计做账等,”这位农业专家说。

年轻一代

Krummenacher的孩子也早就成家立业了,除了最小的。Konrad一开始学的是屠宰,自从哥哥表示对农庄毫无兴趣之后,他就开始为接手父母的农庄做准备。

在接受过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之后,24岁的他觉得已经做好了准备,并于2010年1月开始对农庄负责。

但Konrad Krummenacher不能在旧巢窠中打拼,因为原有的牛棚达不到新的动物保护标准,亟需大量投资。“可如果只有14头牛,那么它们产的奶根本收不回投资,”Konrad Krummenacher回想到。

“有一天我问Fredi,今后我们的农庄怎么办。随着就冒出了一个主意-两家农庄合并”。然后是与专家谈话、和信托、贷款机构谈话,最多的还是在2家农庄之间。“我们谈今后的经营策略,一起看数据,算帐,林林总总”。

自2010年5月1日起,Fredi Lustenberger和Konrad Krummenacher成为了合作伙伴。他们并未举办揭幕仪式,“我们要工作”。

土地、房屋、机器、牲畜,凡是要投入到合作社的,都进行了估价,所有这一切,都尽可能地落实到合同上,还有不再合作之后,该如何处理,全部写入合同。

“落实到最后,还是一个个性和信任的问题,”他们中年长的一位这样回答,之前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决定一切,“需要转变思维,要拿出时间来讨论,共同发展项目”。

相关内容

有分歧怎么办?

“分歧确实是有的,”Konrad Krummenacher坦率地说:“就拿养牛来说吧。Fredis是想减少点产奶量。而我却想养些很能产奶的大奶牛。在原来狭小的牛棚里,根本就是不可能”。

但在这个新的、投资了80万瑞郎、符合动物保护条例的饲养棚里,可以饲养大型牲畜。“无论奶牛产奶5000还是7000升,工作都是一样的,”这位年轻的农民说,他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同意了这种做法。

“Konrad对养牲口很在行,”Fredi Lustenberger说,他自己则很注重生态发展,所以他让步了。“我想种果树,不过Konrad不喜欢,他觉得收割时太碍事,但他也让步了”。

他们要就所有问题进行讨论。如果有什么不满,马上讲出来。在共同经营时,必须没有什么忌讳。

40个月过去了,2个人都对合作社充满信心。“第一次结算的数据显示,还可以运行下去,”Fredi Lustenberger说,他负责会计工作。

1990年,瑞士尚有10万个农业企业,如今只有56’500个。去年有上千个农业企业关门大吉。

数量保持稳定的是有机农场。2012年共有5731个企业遵循有机瑞士(Bio Suisse)的生产标准,但还是比创记录的2005年少500家。

让农业濒临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奶的价格。自2000年以来,奶价下降了逾20%。

农业改革后,联邦自2014年起不再“以牲畜为标准”提供补助。之前国家的补助以栏里的牲畜数量为准,这导致农民片面提高家畜数量,畜养集中化,并招致了环境问题。从明年起,补助将改为“以农田计”,这样可以保障食品的供应安全。

国家每年为农业补助37亿瑞郎,是最大的一笔扶植金。每个农庄平均每年获得65’500瑞郎的补助金。

Quelle: Bundesamt für Statistik; Agro News)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农业新闻)

去往加拿大

牲畜存栏量在扩大,如今有36头母牛、11头公牛和6头小牛,至于挤奶和放牧,2个伙伴协同负责。当Lustenberger5点多出现在牛棚时,Krummenacher已经到了,根本不必协定准确的工作时间。

必要时,一个人也可以完成主要工作,至少在一定时间内。这样他们可以干一些与农场无关的,甚至是和爱好有关的事,这点足以让其他农民嫉妒。在整整3天的联邦摔跤节里,Fredi Lustenberger全程参与,而且次日打猎季又正式开始,所以他年轻的伙伴不得不待在家里,独自照看合作社。

就是这种放心的感觉,已经让他觉得很不错了,展望未来:“有一天我会把农场交出去,或许是不得已,或许是自愿的。因此偶尔要和它保持一下距离,这很重要,”Lustenberger说。

要保持距离的还有他年轻的合作伙伴。9月底,27岁的Konrad首次度长假,在加拿大待4个星期,之前,他最多有2-3天的假期。如果没有合作社,哪个农民敢享有如此的悠长假期?

(译自德文:宋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