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永恆的瑞士少女

Heidi in Japan展覽現場
Heidi in Japan的展覽現場 Schweizerisches Nationalmuseum

瑞士高山美景的最佳代言人,不是山川名勝的美麗照片,而是日本所創作的動畫影片《阿爾卑斯山少女》(Heidi)。這部於1974年製作的動畫片,不但走紅國際更成為今日瑞士旅遊的女英雄,為此前來尋找永恆瑞士少女的觀光客絡繹不絕。

Heidi這個常見的瑞士名字,至今還有不少上了年紀的老奶奶也同名。正因為是個一般人名,不能做商標的註冊登記,故而廣為觀光業相關公司使用。若在網路上搜尋Heidi可以找到為數不少的旅店、餐廳等等旅遊相關的詞條,小小的Heidi可以說是今日瑞士的觀光大使。

Heidi,真有其人?!

Heidi這樣鄉間出身,前往都市謀生的女孩,在上個世紀的瑞士不計其數。

19世紀末,雖然已經因為工業革命而逐漸進入以機器取代人力的階段,但這個西歐山間的小國,仍有多數人民倚賴農耕畜牧來維持生活。國內的人口壓力與生存問題,迫使瑞士人向外尋求發展,當時的瑞士政府計畫性地向國外勞動市場輸出人力。回想百年前,瑞士仍是一個看天吃飯的貧困農牧國家。

Heidi的阿姨(Tante Dete)也是來自農村的女孩,為過世的姊姊照顧留下的孤女。她先在德國法蘭克福找到了一個女傭工作,然後把Heidi也帶到德國,作為富裕人家千金小姐的伴讀小童。以今日社會學的視角,阿姨就是一個跨國移工,而Heidi則是跨國童工。童工現象,是一段瑞士社會的真實歷史。

彼時貧困孤兒也是瑞士一個顯見的社會問題,女作家喬安娜·史畢利(Johanna Spyri,英外部链接)關注到此一現象,寫下100多年前孤苦孩童的困苦與艱難,以童書的性質做為紀錄,1881年出版問世的Heidi是其作品之一。書中刻畫過往的困頓生活,而這一切辛酸卻化成阿爾卑斯山小女孩的一抹天真笑容,她的樂觀在百年後仍感動著全球無數的讀者。

譯成多國語言的Heidi至今仍是瑞士童書市場中長銷不墜的作品,吸引無數遊人前來瑞士,一探她的故鄉真貌,感受徜徉在藍天綠地的自然風情。

瑞士國家博物館展覽的物件並非只介紹古老文明,透過近代文物,喚起民眾的歷史意識,關注國家社會的演變,也是其目的之一。參觀民眾在新舊之間,感受人類這百年來快速的變遷,對文明演進有感,才不致在歷史洪流中迷失。有時感懷舊時光,更能珍惜科技進步的意義。

登上瑞士國家博物館

今年(2019)瑞士國家博物館以日本動畫片《阿爾卑斯山少女》作為主題(Heidi in Japan,德)外部链接,展出瑞士故事與日本動畫結合的創作過程,向參觀民眾說明,書中的人物故事是如何躍上電視螢幕,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名為「Heidi in Japan」的展覽,從7月7日開展,到10月13日結束。展出日本動畫公司於1970年代製作的手稿草圖,十分難得與珍貴。展覽中並向民眾解釋,在早期的動畫界,畫家們是如何用簡單的紙筆、圖稿堆疊的技術,創造出生動的戲劇效果。在電腦技術益加發達的今日,如此簡易的紙筆繪圖技術讓參觀者再一次看見動畫界40年來的演進。

從1974年問世之今,Heidi在日本走紅後相繼譯成20種語言,她的天真爛漫隨著影視傳播向世界展開,瑞士山間生活的自然閒適,也深刻地銘印在世人腦海中,進而促成今日的觀光發展。

Heidi in Japan展覽現場
Heidi in Japan展覽現場 Schweizerisches Nationalmuseum

觀光的背後(德)外部链接,凸顯出在高度科技化與現代化的今日,人們對於大自然的渴求,以及如何放下心中急躁的心理需求。Heidi健康泛紅的臉龐、水汪汪的無邪大眼,和在都市中無法自處的困擾,都反映出現代人除物質之外的回歸自我與解放壓力的慾望。一本童書寫的不只是瑞士的歷史,也指出了今日人類文明的困境。

國家殿堂中孩童的鄉土教育

瑞士國家博物館服務的對象,不只是了解文字導覽介紹的成年人,許多的展覽也附有適合五歲以上孩童的說明導覽。孩子的歷史教育不能等,博物館的導覽員利用人偶、圖片、小劇場等等形式,用瑞士方言為現代孩子述說百年前Heidi如何離鄉背井、出外打拼。

導覽員詢問孩子們:「你們去過山上嗎??山上有些什麼動物?你最喜歡故事裡的哪個人物?他在故事裡作什麼工作?」在簡單的提問中,五歲的孩子說出山上的風土樣貌與生活型態。百年前以農牧為主的經濟方式,再一次進入孩子的腦海。故事,對孩子總有無限的吸引力。

國家博物館露台野餐
國家博物館露台野餐 作者提供

導覽員還準備了野餐,點心有麵包、乳酪、風乾肉品與牛奶,讓孩子們在博物館的露台上席地而坐。導覽員說道:「山上物產就是土地可以生長的東西,Heidi故事中的羊,生產羊奶,製作成羊奶乳酪。」瑞士飲食風格十分簡單,對於習慣精緻飲食的外國遊客來說或許相對貧乏,但這即是受自然環境限制而產生的結果。

自然條件左右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在與自然界相處的過程裡,人的性格就此成形。瑞士人刻苦的態度,也是由此而來,Heidi山上的外公即是典型人物。

老故事裡刻畫的場景是原生土地的風貌,古典作品是今日的真實人文教材。在博物館的導覽中,孩子們感受不到高山的視覺差異,以及Heidi作為移工在城市裡的鄉愁。這樣孤寂的心理概念,透過導覽員的說明在孩子的心中具象化了,原來歷史與地理教育並不遙遠。

為求溫飽的瑞士移工史

瑞士人因為貧困而外移的歷史,與今日富足的社會,有著鮮明對比。除了Heidi之外,在瑞士還有另一個知名的故事幫助瑞士人民記住這段歷史。名為《烏黑兄弟(Die schwarzen Brüder)》的故事,說的是在同一個大時代下,義大利語區的少年如何被人口販子賣到義大利米蘭悲慘的故事。

阿爾卑斯山少女(Alpenmädchen Heidi)為日本導演高畑勳與宮崎駿的首度合作,為富士電視台「世界名作劇場」系列作品之一,共有52集,每集30分鐘,風靡全球、歷久不衰。也因此一動畫作品,將瑞士山間美景與人民生活銘印在全球觀眾的腦海中,也讓Heidi成為瑞士形象的最佳代言人。

義大利米蘭是19世紀歐陸的國際大城,美輪美奐的樓房裡住著上流人士,而每棟樓房的煙囪都需要有人清理才能正常運作,那狹窄漆黑的管道,只有尚未發育完成的少年才爬得進去。人口販子把瑞士山間的農家小男孩帶往城市,像是牲畜般依體型、牙齒分級販賣,剝削、凌辱、虐待一樣也少不了。《烏黑兄弟》說的便是一群遭受此等虐待的瑞士男孩,因受不了壓迫為生存而起身抵抗的故事。

藝術作品的呈現型態有小說、電影和舞台劇等等,就如同Heidi的故事一樣,被瑞士人傳誦、記憶。但《烏黑兄弟》因故事情節寫實且悲情,便不像可愛的Heidi一樣廣為外國民眾熟知、喜愛。

童書之外的多角深意

一本書能成功到流傳百年,這絕對是作者在創作時無法想像的成果。

瑞士國家博物館2019 Heidi in Japan的展覽,不僅呈現了動畫史、瑞士民俗風情與瑞士歷史,也邀請日本專家為展覽舉辦戲劇史、藝術史與文學講座。瑞士童書在海外大放異彩,同時拉近了瑞士與世界的距離。童書與動畫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題目,多角深意已超出作品本身。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