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恐怖组织改变作战方针?

2001年9月11日:恐怖组织用最少的资金造成了最大程度的损失 Keystone

2010年11月18日,纳米比亚警察局在一架德国客机的行李中发现了一个可疑提包,包中带有导火索等危险物品。最后经过检验并无炸药,只是一场虚惊。

尽管并没有发生爆炸,但伊斯兰教恐怖组织“基地”组织对于自己“省钱”的炸弹计划给以了肯定。针对这一“新”战略策略,两名瑞士研究恐怖主义的专家强调,这只是故伎重施。

基地组织对他们在空运系统中的《1000步新战略》产生的影响感到满意。这次行动总共只用了4200美金的资金,其中包括材料和邮寄费用。他们只设计了场景,却未实施。难道该恐怖组织想制造“失误”来转移注意力?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安全调查中心(CSS)的Daniel Möckli针对这个问题并不想做出一个具体明确的答复,他对swissinfo.ch说:“这里一方面显示恐怖组织被迫改变战略,基地组织近些年进行重大袭击的能力大减;另一方面基地组织也正是要证明,小型或者未成功的行动也能带来很大的影响。”

就像这次基地组织只用了4200美金,而却在西方造成了上十亿的开支,这意味着什么?Möckli 表示:“虽然或许‘上十亿’说起来有些言过其实,但能够肯定的是,时刻填补安全系统的不足需要经费。”但是他认为更严重的是对人造成的精神影响-民众中对恐怖事件的恐惧和一种不信任感。

“新通讯战略”

卢塞恩高校教授及楚格金融服务研究所(IFZ)项目负责人Sita Mazumder认为,这已经是基地组织惯用的伎俩。她说:“现在媒体都在谈论恐怖组织改变方针,我认为不能掉以轻心地认为今后不再出现大型恐怖袭击。”

这里其实无非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通讯战略”,而不是所谓的“改变战略”。“我觉得大型恐怖袭击尚不能完全被排除在外。就费用来讲,以少量的资金酿造严重的事件是完全有可能的。” Mazumder说。

宽广的信息

几个月前,这位女教授曾出版了一本名为《恐怖主义金融》。她在书中列举了恐怖组织,比如基地组织的资金状况,他们制造恐怖事件所投注的金额及造成损失的总额。

9·11事件中,纽约双塔和华盛顿美国国防部大楼遭到重创,消耗了基地组织50万美金的费用,而带来的损失却达320亿美金(详看右边数据)。

Mazumder教授所做的研究都是引用公开的数据。她收集了非常全面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媒体和官方的报道摘出去,但是必须要面对:有些言论可能会有分歧。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旁观者或第三者的意见,再加入自己的见解找到共同点。”

无尽的伤痛和冰冷的数字

Mazumder教授的这本书未与恐怖主义画面挂钩。她说:“这不是这本书的目的,我们只是想让费用透明。”

如果想与恐怖主义现象作斗争,必须全面了解这一现象。而财政正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她强调:“我从来也没有这个用意,将死亡和恐惧换成数字,用金钱来衡量。”

尽管如此她还是能体会到内心的纠结,“与这些造成无尽伤痛、恐惧的数字打交道,无论是美金还是瑞郎,还是会让我感到不适。”

但是在瑞士或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管理机构不断采取措施,“识别恐怖主义资金流向或者观察资金与恐怖主义的关联”之后,Mazumder教授决定从恐怖组织的资金运用状况做起进行研究,从这个角度考虑,她才感到了些许平静。

无法逾越的障碍

Mazumder教授不反对为银行和金融机构制定规定-监督资金走向,但是就目前现代的恐怖袭击来讲,只需很少的资金,因此更重要的是弄清恐怖组织的资金经营状况。

“2004年马德里的火车线恐怖袭击耗费资金10000美金,这已经是耗资较大的事件。1993年伦敦的炸弹事件只用了5000美金,2005年伦敦的炸弹袭击甚至只用了1000美金。”

而这些资金都不是整笔转帐,而是零碎入账。Mazumder解释说:“转账金额都是几百元,9·11事件也只是几千。”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就算拥有最好的监控系统也无法察觉哪笔费用与恐怖主义有关。

“因此我不得不问,我们有没有必要要求银行必须识别资金的周转流向?我们是否能够肯定,如果这样做了恐怖主义就不再有其他的转账途径?如果我们这样认为,那么我们一定是错了。”

Sita Mazumder估计恐怖主义制造9·11事件共动用了500000美金,而带来的损失却达320亿美金。

恐怖组织制造9·11的直接费用:

筹划、恐怖主义者的生活费及住房费、饭费、制定计划、材料费、培训费、飞行培训费用,还包括恐怖分子家庭的抚恤金。

造成的直接损失:

被毁的飞机、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华盛顿国防部大楼、公共交通受损、援救费、清理现场及重建费用(尚未算在内)。

旅游业和航空公司在事件之后也遭受了重大损失。

再保险公司的损失,外加保险费上涨造成的费用。

世界贸易中心中公司企业受到的盈利和生产力影响。

因为详细的计算比较困难,因此将费用粗略定在500亿美金。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