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面对重重挑战

新领导人习近平出现在北京某购物中心大屏幕上。 Keystone

瑞士报刊一致认为,即使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是位合适人选,但在十年来中国最重要的这次政治交接中,保守的技术官僚才是最大的赢家。

针对上周四习近平被任命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巴塞尔报》(Basler Zeitung)刊出名为《不容乐观,却并非毫无希望》的社论。

社论写道,在历时一周的中共十八大和数月争端纷纷的讨价还价结束之时,早已内定的接班人习近平“微笑着公开发言,并对记者们说了些友善之辞-这与他的前任们相比有极大反差,后者在公开场合,几乎一贯是照本宣科地发言。”

但令人失望的是,习近平未透露出处理堆积如山的各种问题的新思路。缺乏细节与充满保守技术官僚的新领导班子,打击了改革的希望。

“期望值也许过高,”《巴塞尔报》继续写道:“无论是谁,若以为共产党会推行改革、作出根本改变,那么迟早都会失望。”

从增长放慢的经济、结束腐败的众望、与美国的矛盾、同日本及其它邻国的领土纠纷,种种不断激化的问题,都在近几个月领导层权力交接之时进一步恶化。

“列宁主义”

日内瓦的《时报》(Le Temps)指出,选举习近平的人并不是他宣誓要为之服务的人民,“而是与此前列宁主义机器无甚两样的同僚团队”。

“不要期望来自新‘领导班子’的任何改革,这个班子明显是被保守派控制的,”它评论道。

《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也认为保守派巩固了手中的权力:“领导层缺乏改革的勇气-改变的推动力必然来自下层委员会。”

习近平面对的许多挑战都是其前任胡锦涛的遗留问题。胡锦涛在连续担任两届党中央总书记职务后,不但从该职位上退下来,还卸任中央军委主席一职。此举是与过去做法的决裂,以前离任的党中央领导人仍继续把持军委职务。

在外交政策方面,美国与其它伙伴国都希望看到来自中国的保证,证明中国政策依然是国际大家庭的和平一员。

近几个月因东海和南海几个岛屿归属权争执,令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关系紧张。而美国在亚洲部署更多军事与外交资源,被中国领导人看作美方的遏制,也令中国对美国的不信任不断加剧。

作出改变

美国也出现在《东南瑞士报》(Südostschweiz)的社论上,该报将前后十天之间,两个世界大国间的选举作了比较。

“在美国,大选是公众一年多的关注中心;在中国,则是在紧闭的门背后进行。在美国,数百万民众投出自己的一票;在中国,2770名党员代表点头通过新的领导班子,”报章写道。

不过两者也有相似之处。“如果中国的成功故事要继续,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照现在这样走下去-它得作出一些困难的决定。这是中国与美国都要面对的状况。”

习近平和他的班子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搞经济。虽然胡锦涛曾承诺更平衡的发展,贫富差距却更大,房价也扶摇直上。在过去一年里,因欧美对中国产品需求的下降,和对工厂与基建过量贷款造成的过剩,经济的增长出现减慢。

而国家银行只给国营企业发放贷款,导致私营业主不得不转向非官方的借贷人。

“意料之内”

“意料之内的结果,”《提契诺电讯报》(Corriere del Ticino)写道:“北京又一次换汤不换药地翻开新的一页。实际上这依然是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寡头政治旧配方,在公众面前穿了一套资本主义外衣。”

至于政治改革,该报称中国仍然很刻板。

“新高层引人注目,是由于全面缺乏承担风险的愿望-这在政治层可能行得通,但却与越来越资本主义化的经济相悖。”

作为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瑞士于1950年1月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自从1979年邓小平推行自由化与改革政策以来,瑞士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一直在稳健地发展。

从2002年起,中国(包括香港)成为瑞士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去年的贸易总额创下152亿瑞郎(约合1000亿元人民币)纪录,比2010年增长了近12%。

中国仅排在欧盟与美国之后,是瑞士第三大贸易伙伴。

(译自英文:小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