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抵抗”自动杀人机器”之战

“雷神”是英国喷气式无人战斗机的一种机型。 Keystone

奥巴马政府对无人机的频繁使用引起了众多异议。5月中下旬,这一论题将在日内瓦成为焦点-为了维护国际人道法,一个非政府组织号召停止研发全自动“杀人武器”的技术竞赛。

在维护人权者和日内瓦公约的卫士眼里,国际冲突中武器不断机器人化让人着实堪忧。人权卫士希望能够抑制住这种前所未有的危险趋势。

他们首先质疑的现象就是国际战争越来越多地使用无人作战飞机来抗衡神出鬼没的基地组织。该战略兴起于9·11事件之后,在巴拉克·奥巴马出任美国总统后,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据英国伦敦的非盈利组织“新闻调查办公室”(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估算,在2004至2013年间,仅在巴基斯坦就有2500到3500人(其中有数百名平民和近200名儿童)死于无人机的袭击。而该武器造成的伤者人数也过千名。

5月10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网站上发表了一篇专题访谈。访谈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Peter Maurer就“在何种情况下,武装无人战机的使用需要遵循国际人道法”进行了解释,他说道:

“从国际人道法视角出发,任何武器如果可能使攻击更加精准,并有助于避免或尽量减少附带的平民伤亡或民用物体损毁,在选择使用时就应优先选择此类武器。”

Peter Maurer还提到了无人战机在非战争区的使用:“如果无人机被用于非武装冲突局势中,则适用相关国家的国内法律以及有关执法标准的国际人权法,而不适用国际人道法。”

对美国在阿富汗及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反恐计划,Maurer做了没有指名的批评:“更为复杂的情况是,当一名来自非交战国领土之人直接参与敌对行动,或在参与武装冲突之后前往非交战国领土,由此引发的问题在于使用致命武器攻击这样的人是否合法以及适用何种法律框架。”

Mauer表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认为国际人道法不应适用于此种局势,即根据战争法这类人员不应被视为合法攻击目标。否则,整个世界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战场,而且世界各地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可能成为国际人道法规定的合法攻击目标。当然,上述人员可能因其行为而被追究责任,而且,我们认为,人权法可以适用于任何可能必要的武力使用情况。”

奥巴马的压力

为了搞清日内瓦公约是否受到了侵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任命联合国反恐维权特别报告员Ben Emmerson对此问题进行调查。这位英国律师透露,该项调查的主要目标是搞清无人战机是否真的造成平民不成比例的伤亡,是否与国际人道法的内容背道而驰。

Ben Emmerson将在9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第68届会议上公布他的调查结果。据《新闻周刊》及《每日野兽》报道,出于公众舆论的压力,奥巴马政府正在考虑将整个计划的管理权从隐秘的中央情报局转交于稍为透明一些的五角大楼。而同时,美国政府还要定期向国会委员会报告反恐政策的动向。

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的反恐专家Andrea Prasow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透露:“该权力的移交还仅是传闻,官方还没有任何相关表态。但是这种趋势符合我们的期待和要求。”

此外,联合国的刑罚专家Christof Heyns将在5月29日召开的第23届人权理事会会议上做出最新报告。该报告侧重于对所谓“全自主杀人机器”的调查,并呼吁在国际上抑制研发这种武器的风气。

预防行动

一场由非政府组织于4月23日在伦敦正式发起的、名为“阻挡杀人机器人”的宣传战,也将于会议召开期间,在联合国欧洲总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为禁止“全自主杀人机器人”而请愿。1999年生效的地雷禁止条约(又称渥太华条约)也是通过此途径而达成的。只不过,本次宣传战所反对的武器尚不存在。

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IHEID)的教授Andrea Bianchi分析说:“无人战斗机这样的半自动武器还是需要人的远程操控。通过人的理解和判断,武器还有可能遵循国际人道法的规定。相反,那些全自主的作战系统让人和机器离得越来越远。”

瑞士军方打算启用非武装的新型巡逻无人机,以取代2001年开始服役的ADS95“巡逻兵”型无人机。

瑞士联邦高精武器采购中心Armasuisse透露,以色列制造的两个无人机系统正在考核中, 它们分别是:Israel Aerospace Industries Ltd (IAI) 及 Elbit Systems (Elbit)系统。

Armasuisse的发言人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强调:“评审将于2014年中结束,而其结果将决定我们选用两个系统中的哪一个。瑞士自己不参与这些系统的研发。”

RUAG-瑞士联邦国有的国防和航空航天企业-正在参与法国索达航空名为nEUROn的研究项目,目标是研制部分自主的武装无人机。

人力退居二线

Christof Heyns在他的报告中也阐述了相同看法:“随着战争爆发的频率加快,人力已经变成军事武库中的薄弱部分、并且从决定性的环节中被排除了出去。”

不过,安全问题专家Alexandre Vautravers认为,就目前来说,这种担忧还为之过早:“我们应该把‘感知性’同那些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机器区分开。比如,一个拥有多个传感器的无人操作武器会通过不同的计算程序来瞄准装甲车或其他目标-这里所说的武器只懂‘开火或不开火’。如果导弹找不到目标,无论后者是车辆还是雷达,导弹都会自行摧毁。要知道,这类程序软件20多年前就存在了。”

“如今,我们有了可以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务的体系,可以执行比如编队飞行一类的任务,可以实现对某一特定地区的无线电覆盖或全览。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就有一些研究此类系统的实验室。但是‘终结者’一时半会还不会出现。况且,以美国为代表的、拥有该领域最先进技术的国家,现在都在削减军费。”

相反,Christof Heyns在其报告中指出,自动型武器的规范化迫在眉睫:“技术如迅雷般地发展着,谁也不能肯定地预知未来。人类使用全自主机器人的尺度几乎是无法衡量的… 一些国家的军事报告里已经提到发展海、陆、空三军高自动化武器的项目。它们为此投入的资金也是巨大的。”

永久的战争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自从90年代初,无人战斗机出现后,战争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无人战斗航空载具的使用经验证明:这种作战技术在公开战场之外的应用也十分便捷。”

Christof Heyns担忧的是,如此一来,人们会将地球视为一个广阔、永久的潜在战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隐患。机器人的研发从本质来看就很难规范化,特别是在武器控制领域。而且,军事及非军事科技的发展都有着很强的连续性。同一个机器人平台既可民用,也可军用-人们可以将它投用于非致命的用途,也可赋予它杀人的能力。

正因如此,Andrea Bianchi也呼吁国际社会,要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为了做到尽可能诚实客观地思考,最好是把与此问题相关的各方人士组织到一起,共同讨论-不光是红十字会、联合国、各个国家,还要有科学家和国际人道法专家的参与。技术发展如此之迅猛,国际人道法也要跟上。”

这也是我们可以预计的、“阻挡杀人机器人”宣传战的第一个成效:推进公众的大型讨论。因为直到目前,该问题的研讨一直局限于专家和军事负责人的范畴。

(译自法文:郭倢)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