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科学界信赖,政治界怀疑

Keystone

瑞士对转基因作物的禁令将于2013年底终止,但这一禁令有可能还会再延长4年。科学界作出的放心结论不足以说服政治界,更不用说那些坚定的反对人士了。

尽管转基因作物在美洲和印度已兴盛了15载,却始终无法令欧洲放心,其中瑞士犹甚。2005年,选民投票通过了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5年禁令;2010年,议会又将禁令延长了3年。

在此期间受联邦委员会委托,科学家们在59号国家科研计划(PNR 59)框架下,对这些出自所谓“绿色基因工程”作物的用处与传播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2005年与禁令同时启动的这项研究,于今年8月28日提交了科研结论。

结论很明确。基因工程并未“给健康或环境造成任何明显威胁”。目前,瑞士农业能通过转基因作物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大”,不过科学家们补充说,“随着结合了抗除草剂性和抗病性等不同特色品种的增加”,效益方面会得到提高。

瑞士表示怀疑

59号国家科研计划的最终报告结论,是给国会亮出的绿灯。一名记者在科研结论的新闻发布会上问到,“你们是在向政界发出呼吁吗?”“是的,”国家科研计划执委会主席、伯尔尼大学教授德克·道伯莱赫(Dirk Dobbelaere)肯定地回答。

里特正在竞争瑞士农业经营者联盟(USP)主席一职,选举将于11月21日进行。大多数农业经营者反对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即使“这并非原则上的反对”,联盟指导委员会成员伯纳德·尼科-埃特(Bernard Nicod-Etter)作出解释。“转基因作物的生产须满足3个条件,即必须有生态、农艺和经济利益。目前任何一个标准都尚未满足。”

至于消费者,只有四分之一准备食用转基因作物,不过80%希望能有在自然产品与基因工程产品间选择的自由。

非政府组织更甚

绿色和平组织瑞士分部立即对59号国家科研计划的结论作出反应,特别是揭露“缺乏对摄取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风险的深入分析”。

的确,瑞士科学家们没有对健康问题亲自进行研究,而只是对世界已有的结论报告(千余项研究)作了细致梳理。正如报告所强调的,“没有理由假设瑞士的人类或动物机体会对转基因作物出现不同于国外的反应”。然而这些研究未考虑长期后果,绿色和平组织表示,因为对健康的影响可能要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此外,非政府组织非常怀疑这些研究的独立性,毕竟它们的资金常常是由转基因作物种植业提供的。

“这并非对基因工程所有形式的原则性‘反对’,”绿色和平瑞士分部发言人弗朗索瓦丝·米纳罗(Françoise Minarro)明确指出:“我们其实没有人们以为的那么极端化。我们支持保守的研究,例如出于医学目的的研究。但是工业化开发绝不会产生和实验室或小块实验田试种的相同效果。我们只是希望人们采用谨慎的原则。”因此,非政府组织也迫切要求延长禁令。

瑞士援助基金会(Swissaid)亦明确宣布了自己的延长立场。据该组织称,转基因作物“只会加剧世界的饥饿问题”。

孟山都的压路机

“转基因作物意味着污染、密集型生产和传统种植的消亡。而这类作物的绝大多数并不比其它品种更有效益,”米纳罗补充道。她指的是玛丽-莫妮克·罗宾于2007年发行的名为《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Monde selon Monsanto)的纪录片与其同名书。

从美国到越南、从欧洲到巴拉圭,这位法国调查记者(1995年埃尔伯·伦敦奖获得者)揭露了这家美国跨国农化公司、当今世界第一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的种种咄咄逼人的商业手段。

从中我们尤其能看出,孟山都是怎样授意制订出美国对基因工程使用方面非常自由化的立法。面对罗宾的摄像机,克林顿政府的前农业部长丹·格立克曼(Dan Glickman)坦言,“委婉地说,(我)曾受到很大压力”。

“适”者生存

在这种背景下,商用转基因作物闻起来自然有股硝烟味。不过为了进行研究,59号国家科研计划的科学家们并没有从孟山都公司购买种子。他们使用的所有种子都出自公共实验室或瑞士的大学。

Changins-Wädenswil农业领域联邦研究站的法比奥·玛设尔(Fabio Mascher),在开放式农田中做过几个转基因小麦品种的多次试验,以测试它们对某些菌类的抵抗能力,并评测其在自然中传播的风险。转基因作物的开发并不是这位植物病理学博士的研究方向,他主攻的是传统育种方法。

“不错,物种进化的基础之一就是基因突变,这是进化的推进器。正是基因突变形成了生物多样化,”他解释:“根据达尔文的假设,自然界中适者生存。而在传统育种中,保留的都是对人类需求而言最有用的品种,两者不一定就是一回事。”

“不过这些需求未必只是出于商业目的,”玛设尔补充:“这是为了增加抗病性或者产量,为了喂饱更多人,最终是为了人类的生存。”

喂饱更多的人,这正是有关政府部门委托59号国家科研计划,对转基因作物作出研究的目的之一。剩下的就是要说服人们,在没有太多不良副作用的情况下,转基因作物有可能达到喂饱更多人的目的……

受政府委托、于2005年12月启动的59号国家科研计划的研究主题为“转基因作物的用处与传播风险”。研究历时5年,耗资1500万瑞郎(约合1.01亿元人民币)。

该计划完成了30个研究项目,课题分别围绕“植物生物技术与环境”(19个项目)、“政治、社会与经济方面”(9个),及“风险评测与管理和决策过程”(2个)。

由于缺乏时间与资金,59号国家科研计划未包含研究转基因作物对人类与动物健康长期影响的项目。因此只是对该领域“国际范围内所有相关科研结果”(千余份出版物)的“大量文字报告”作了梳理。

1万年前,没有一样我们目前所食用的植物与动物以其现在的样式存在。人类从开始饲养牲畜、发展农业起,就不断对物种作筛选,只保留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牲畜和种籽加以繁殖。

借助基因工程,育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为了改善某一品种的产量或抵抗力,会给它“嫁接”其它植物或细菌的一个或多个基因,这一品种的基因因此发生转变。举例而言,孟山都的Bt玉米和棉花被掺入某种细菌的一个基因,令其自然产生一种有毒蛋白质,能够杀死影响该植物生长的某些害虫的幼虫。这种玉米和棉花会自己“生产”杀虫剂。

令物种通过基因突变而进化的大自然,也时也可能产生“转基因生物”。科研人员已辨认出某些植物体内的细菌基因,和某些细菌当中的植物基因,其中完全没有人类的参与。

(译自法文:小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