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从浸了酒的布袋到安抚奶嘴

整整70年前-也就是19498-我们如今所熟悉的安抚奶嘴在德国取得了专利。千百年来,这一物件一直为人熟知,不过最早的“奶嘴”可能会吓到我们这些现代人。

要是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的画作可信,那么婴儿时的耶稣已经在用奶嘴了:在丢勒的名画《圣母子》(1506年)里,小耶稣的手中就攥着一个放在嘴里咂的小袋子。

这种能起到安抚镇静作用的布袋奶嘴,从中世纪一直流行到18世纪。尖角布袋里装的是糖、蜂蜜和甜粥,有时也会装亚麻籽;通常它都会在鸦片酊(laudanum)一种含有鸦片的酊剂-里浸泡过。

现在谁要是敢给小孩儿这种奶嘴,定会被视为虐待儿童。这种让小孩儿咂的布袋简直就是病菌的温床,等幼儿一长牙,袋里的糖分就会开始侵蚀他们的牙齿;至于鸦片酊,那可不止是让他们迷迷糊糊,还会令他们从小就染上毒瘾。

“奶嘴可谓‘潘多拉的匣子’,它里面含有多种疾病。”早在1803年,儿科大夫弗里德里希·雅恩(Friedrich Jahn)就已做出上述警告。

威廉·布施的“奶嘴”

1863年,威廉·布施(Wilhelm Busch)在他的插画故事《奶嘴》(Der Schnuller)里,讲述了咂这种甜布袋的孩子们经受的各种磨难。因为妈妈要洗衣服,所以小威利(Willi)被放在菜园里,嘴里咂着一个小袋子让他不要哭闹。

可是安静只能持续片刻:一条狗抢走了威利的奶嘴,另一条则在舔他脸上的甜粥残渣。一只黄蜂赶走了狗,但也不能长时间享受这甜滋滋的战利品。

祖母过来了,她赶走了黄蜂,抱起了孙子,捡起了奶嘴。她把威利放进他的小床,又把被狗咬过的布袋塞回威利的嘴里。祝你健康,小威利!

愉悦奶嘴

这种儿童用吮咂布袋的前身,则在卫生上多下了些工夫。古埃及人给自己孩子咂吧的,是些装满糖的小陶土罐。

古时候人们把它做成动物的形状,底部有个开口用来灌甜粥。幼儿可以从动物的鼻孔处吸吮甜粥。

外形与如今差不多的奶嘴,产生于19世纪中期。这种“愉悦奶嘴”迅速征服了各地的育婴房。它由一块黑色橡胶制成,当然也有白色的,但白色的里面含有铅。

总要好过大拇指

牙医威廉·巴尔特斯(Wilhelm Balters)观察到,由于吸吮这些硬奶嘴-就跟吮大拇指一样,儿童的牙齿会长得参差不齐。这是为什么他会和同事阿道夫·米勒(Adolf Müller)一起,在1949年开发出首个“按上腭形状、自然与正畸的奶嘴”。到1956年,NUK品牌产品正式进入市场。

巴尔特斯和米勒两人注意到,母乳喂养的孩子较少有牙齿的毛病。于是他们开发出像母亲乳头般柔软有韧性的奶嘴。从此镇静小孩儿的东西摇身一变,成了矫正牙齿的工具。

古怪的时尚

安抚奶嘴,到底是上帝的馈赠,还是魔鬼的礼物?父母们与专家们围绕它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瑞士每年安抚奶嘴的总销量约为150万只,然而新产品虽层出不穷,安抚奶嘴的销量却在下滑。

与此同时,一种古怪的时尚从上世纪90年代起悄然兴起-成人奶嘴挺进电子音乐舞台。在外行人眼里,这是种荒诞的行为。而内行人却知道,这种时尚有其深远的意义:摇头丸会引起咬牙及其他失控抽搐;奶嘴则能防止吸了毒的电子乐迷损坏自己的牙齿,或咬伤自己的嘴唇和舌头。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