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自从那晚,我的世界着了魔》

著名学者李银河则根据社会学依据的同性恋者占总人口4%推算,中国同性恋数量大约有5000万。 ©Patrick Zachmann / Magnum Photos

中国长沙市法院四月驳回两名同性恋者(孙文林和胡明良)要求登记婚姻的诉讼。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例同性恋婚姻案例,也是一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同性婚姻案。同性恋活动人士认为,虽然案件被驳回,但这起诉讼在中国提高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识,引发中国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无独有偶,瑞士一位女作家的一本11位瑞士女同性恋口述她们的历史的书,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被翻译成中文,这本名为《自从那晚,我的世界着了魔》(暂译名)«Seit dieser Nacht war ich wie verzaubert (德)外部链接»曾经在出版的当年(2015)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现在的中国人可能正处于书中主人公的时代,面对她们作为非传统女性在当时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这些故事中描述的,不仅仅是瑞士女同性恋的历史,更是20世纪30年代至现代瑞士女性的历史、瑞士的历史。

为此,瑞士资讯swissinfo.ch分别采访了该书的作者Corinne Rufli和译者之一乔木(笔名)。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为什么会想到写这本书?您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什么?

作者-Corinne Rufli Sandra Ardizzone

Corinne Rufli:我在苏黎世大学学习历史并研究女性同性恋。硕士论文我选择了在瑞士从未被涉及过的课题:老年女同性恋的生活,这是一代不为人知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我曾与多位70多岁女同性恋做过长篇生活采访,很快我就发现,这是些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我就想把这些传记公布于世,将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与传统相悖的人生–展现给世人。作为女人,人生有很多出乎我们想象的东西。

作者Corinne Rufli

Corinne Rufli生于1979年,毕业于苏黎世大学日耳曼文学和历史,硕士研究课题瑞士老年同性恋者口述历史。此外她还担任阿尔高报和瑞士周日文化杂志编辑。作为自由历史学家研究瑞士女同性恋史。目前住在苏黎世附近的Baden市。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自己是同性恋吗?您个人怎么看待同性恋?

C.R:我现在生活在一段与女人的同性恋关系中,我从12岁就知道,我喜欢女人。爱不需要定义和归类,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人为的归类,人们经常付出很大努力去适应这种归类。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为什么您只写了70岁以上女同的故事而不是年轻一代呢这些老奶奶的故事是否能反映当今瑞士同性恋的生活和状态

C.R:年轻的女同性恋者在西方社会多多少少是可见的,你可以看到她们在街上牵着手散步,她们在电视剧中接吻,媒体也很乐意报道同性恋的名人。那么,年老的女同性恋呢?她们承担着三重歧视:性别、年龄、同性恋,其结果是,这一代女性在我们的社会中是不被接受的,我想给她们一个发声的机会,同时告诉人们她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她们能够成为年轻一代的典范,因为至今同性恋还没有一个偶像或者典范。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能跟我聊聊瑞士的同性恋吗

瑞士是欧洲一个自由宽容开放的国家,大多数同性恋可以公开交往。不过,瑞士也存在对同性恋的歧视,一如对变性人或外国人的歧视。我感觉到瑞士目前并存两股潮流:一股是开放的、多元化的潮流,同时还有另一股反弹的崇尚传统(理想化)价值观的潮流。这种民族性的保守潮流令许多瑞士人充满惶恐。她们注意到:自由和平等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必须为之不断努力抗争才能保持长久。

今天,同性恋者有可以通过很多网络和机构争取平等的权利。但是正如人各有不同,每一位女同性恋都由于她们各自的出身、受教育程度、天赋而各不相同。有的女同志愿意为她们的权利而奋斗,积极自信地活着;也有些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女同志,即便她们生活在女性关系中也不愿意被划分为同性恋;还有一些不愿意谈及她们与女性的感情;有的希望有孩子,有的不想有孩子;也有一些同性恋却不愿被归类…,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瑞士是一个保守的国家您认为作为女同性恋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和问题是什么

今天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同性恋越来越多为人所知。多数人注意到,赋予同性恋更多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异性恋会受到影响。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合适的方式生活。不过,也有针对同性恋的右翼保守派和福音教团体,但是,幸运的是,自由的呼声超过了这些声音。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瑞士截止目前同性恋依然不能结婚,只能注册伴侣关系。您如何看待同性恋婚姻?

C.R:瑞士法律从2007年起承认同性恋伴侣关系的合法性,这是平等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是这条法律赋予同性恋的权利还远远没有达到异性恋婚姻程度。而社会上对同性恋的支持度却非常高,我想,“每个人都可以结婚”(Ehe für alle)这一理念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我认为这种平等非常重要–尤其是收养孩子的权利。但是我个人不想结婚。

中国同性恋

四年前,中国卫生部门首次公布处于性活跃期的同性恋数量估算资料 为3000万。其中男同和双性恋2000万,女同约1000万。著名学者李银河则根据社会学依据的同性恋者占总人口4%推算,中国同志数量约5000万。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是否了解中国同性恋的生存状态?

C.R:我对中国同性恋者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只是听说有很多反对和压制声音。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在中国为同性恋者争取权利—这也是互联网的功劳。来自乡村或者在那种重男轻女,或者家庭观念很强的禁锢环境中长大的人,感受着很大的社会压力,在中国(但也有可能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首先接受自己是同性恋都很难,更别说去主动接触其他同性恋了。令人难以置信,人因为爱而受压制。政府应该为同性恋自由承担更多的责任。

世界各国的同性恋

同性恋议题在全球许多国家都备受争议,世界各国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持较为宽容的态度。许多国家虽然不允许同性恋婚姻,社会认可度也各不相同,但是相对持宽容的态度,如北欧一些国家甚至赞同同性恋婚姻。同性恋不是病态,不是变态,不是犯罪、不伤风败俗,不违反天道与人伦。这些看法在西方已被许多欧美国家所接受。许多人接受这样的说法:对同性恋的态度见证社会文明与宽容度。如果说人们对性的态度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科学与开放的程度,那么对同性恋的态度更是一个明显的标志。

第二类则是持反对态度的国家,这多是非洲、中东和南亚等国家,同性恋可能面临处罚,在一些中东和北非国家,同性恋一直遭到官方和民众歧视,同性恋生存状况十分严峻,同性恋甚至面临死刑威胁。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对于把您的书介绍给中国读者,你有怎样的期待?

C.R:这是一件疯狂的事情和一个美丽的巧合。一个中国女孩听说了我的书并且告诉我,这本书必须翻译成中文。我最开始想过翻译成英文或西班牙语,但是,中文??另外一个中国女孩现在已经开始翻译我的书,目前第一章节已经翻译完成,而且已经有中国的出版社对此表示出兴趣。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历险,我不了解中国的出版商,也不知道在中国写女同性恋可以开放到什么程度。我也很遗憾,因为不懂中文,我永远无法看懂我自己写的这本书。

我的期望?如果我的书在中国出版,就已经超出了我预期了。如果我的书能给女性(男性)带来勇气,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礼物。这本书将鼓励年轻的女同性恋者在中国书写书中老一代同性恋的故事,走进一种代际对话,将其呈现给世人。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有评论说,这些非传统传记故事戳中了瑞士的狭隘之处,为什么这么说呢?

C.R:战后的瑞士–20世纪50、60年代,瑞士国民非常保守。男人和女人被固定在一个很狭窄的模式中,女人必须结婚、生子,然后做一个令丈夫和孩子幸福的家庭主妇。女人通过婚姻依赖从属于自己的男人(尤其经济上),因为自己无法赚钱。受教育的程度也因此受到极大限制。

我书中女性假如她们公开自己生活的话,不但作为女性、而且作为同性恋者被歧视。因为女同性恋是一种禁忌,而且被排挤。因为长久以来,没有一个能指路的榜样或典范,这些女性根本不知道,还有和女人生活的可能性。虽然许多女人知道自己喜欢女人,但是她们还是结婚,之后常常纠缠于艰难的离婚境地。但是也有一些女性现在已经80多岁,他们12岁就知道自己喜欢女人,并为之斗争;也有女人直到60岁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我要通过书中这些不同的故事告诉人们,一种直到今天还不为人知的生活形式。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书中的主人公除了Liva,所有人都接受过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她们对目前的物质生活也表示满意。您是否认为,接受教育是女性追求独立最好甚至是唯一的途径?

C.R:是的!对于我来说这点很清楚。教育和事业并非仅仅是获得认同感和自信,而是一把通向独立人格和生活的钥匙。这不仅仅只是对于女同性恋者,而是对所有人。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是否认为你的主人公的故事具有普适性影响?对于中国女性 (女同)来说,她们是否可能成为榜样/模范?

C.R:是的,我可以想象,就算对瑞士女性、对其他完全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人也同样:我书中所有的女性都用不同的方式为她们的幸福在努力奋斗,虽然有不同程度来自社会和家庭的阻力。她们的爱的力量帮助她们在那个敌视女性和憎恨同性恋的社会中建立自己的生活,虽然并非每一个女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和可能。但是,令人高兴的是,我书中的女人今天都可以用一个美好的心态回忆她们的过去。所以这本书能够唤起读者的勇气,将生命和幸福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译者乔木谈该书的读后感和想法

此内容发布于 乔木:拿到样书前我本人关于此书的预想仅仅是“描述老年瑞士女同性恋的生活”,但通读十一篇故事(更确切的说是人物传…

更多阅览 译者乔木谈该书的读后感和想法

至此,记者想起去世多年的王小波的话,他的言论值得重温。他说:享受自己的生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事;凡是长期、固定、有感情的性关系,就应该得到尊重;同性恋者应该对生活采取一种正面的态度,既能对自己负责,也能对社会负责。

最后,你认为中国同性恋何时能走进婚姻的殿堂?或者你对同性恋有什么想法看法,请在下面留言给我们。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