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原材料交易:”定时炸弹”滴答作响

芝加哥农产品交易所,成立于1898年。 AFP

瑞士正在面对各方压力,要求其对迅速增长的原材料交易领域法规作进一步严化。有关机构与活动人士一致认为,一些总部设在瑞士、在其他国家拥有分公司的企业对瑞士形象构成了潜在威胁,但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却意见不一。

近十年来瑞士的商品交易领域增长迅猛,基本未受限制,也未得到舆论关注。如今它几乎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5%,已超过机械制造与旅游业。

然而批评人士称,瑞士贸易与开采业企业的高度集中,例如嘉能可(Glencore)、超达(Xstrata)和托克(Trafigura),已带来了附加风险与责任。

9月11日在瑞士外交部组织的商业与人权会议上,瑞士前议员迪克·马蒂(Dick Marty)说道:“我觉得我们正坐在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之上。”

在要求明确法律规范、迫使驻瑞士企业遵守人权与世界环境标准的宣传战役中,这位检察官也站在支持者的行列中。

“那些总部设在瑞士的企业的董事会,应对其下属企业的行为负责。此外,那些在法制不健全国家居住的、在人权或环境方面遭受侵害的员工,应该能够通过瑞士法庭向肇事企业索赔,”马蒂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

今年6月,由50个非政府组织联盟支持的“企业公正”(Corporate Justice)运动向联邦政府递交了一份有135’285人签字的请愿书。在他们提到的诸多问题案例中,涉及嘉能可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分公司,和超达在秘鲁及阿根廷的分公司。

全国关注

“这是个不断国际化的有争议领域,已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外交部人类安全分部主任、大会组织者克劳德·怀尔德(Claude Wild)解释道。

“我们想要一个既干净又透明的瑞士贸易行业。”

去年一年里提出的无数议会问题,都要求政府针对潜在风险与长期战略作出表态。

政府在8月15日的最新书面回复中表示,自己已意识到,对发展中国家采矿活动滥用权利的指控一旦证实,可能会影响到瑞士的声誉,并且这已经“违背了我国对人类与环境权利的国际承诺”。

自愿性提案

然而瑞士有关部门一直未推行规范,只倾向于自愿负责的商业提案。它们目前支持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跨国企业准则》、《安全与人权自愿原则》,及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于2011年6月一致采纳的《企业和人权指导原则》等多方利益相关者方案。

美、英、德与荷兰等国已开始着手制订实施联合国原则的全国性行动规划,并在对付诸如“合理性的界限”-即什么才是应注意的人权限度与种类-等问题。

“我们希望瑞士也能这么做,”人权与商业研究所(IHRB)所长约翰·莫里森(John Morrison)在大会上讲到。

今年5月,联邦委员会组建了限由外交部、经济部与财政部成员参与的政府间工作组,以编写一份针对商品交易领域的报告。瑞士经济与外交部也同时开始就如何引入联合国原则展开讨论。

阻碍

对于究竟会出现什么结果,活动人士心中五味杂陈。

“我对此满怀希望。行政部门对潜在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没人愿意它像银行保密法那样毁了瑞士的面子,”瑞士援助组织(Swissaid)的劳伦兹·库默(Lorenz Kummer)透露。

非政府组织“人人有食”(Bread for All)的香岱尔·佩耶(Chantal Peyer)指出,这两支工作小组的存在就很积极。

“不过政府只是作出反应而已,其中既无公开信息,也无职权范围。报告是拿来做什么的?目的何在?”她边思索边说道:“由于企业主联合会和联邦经济事务司(Seco)都不愿展开真正的辩论,整个流程受到内部的阻碍。政府只是说,外交部对联合国企业与人权特别代表约翰·鲁杰(John Ruggie)的工作给予极大支持。”

至于嘉能可这类企业,“它们不懂这些原则意味着什么,短期内也没有考虑这些原则的时间或打算,”她补充道。

然而随着外界压力的增加,瑞士可能很快会发现自己身不由己。今年8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采纳严格的强制性财政揭发标准,适用于拥有海外采矿与石油业务的美国注册公司。

欧盟也准备在今年晚些时候采取同样做法,届时瑞士将会落单。

“危险将是到灾难临头时才作出反应,就像当初的二战大屠杀受害者赔款事件、瑞士航空(Swissair)倒闭或瑞银集团(UBS)丑闻。所有这些灾难发生之前,我们都收到过预警信号,却一再忽略。这次瑞士大有机会作开路先锋,但需要有创造性与勇气,”马蒂表示。

依靠瑞士得天独厚的欧洲中心位置,温特图尔(Winterthur)、卢塞恩(Lucerne)与洛桑(Lausanne)等城市形成了棉花、咖啡等商品贸易的长期传统。

1857年,温特图尔的沃卡特兄弟公司(Volkart Brothers)在斯里兰卡和印度建立起极其成功的棉花、咖啡与香料贸易业务。巴塞尔联合贸易公司(Union Trading Company of Basel)则是可可豆的早期贸易商之一。

两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与政治结构未受战争影响的中立瑞士开始吸引商品交易商的更密切注意。

首批粮食交易所于上世纪20年代出现在日内瓦,而在冷战期间,瑞士为美国公司提供了与东欧国家进行交易的中立场所。

旅游城市日内瓦大受中东国家游客青睐,令该市在中东石油业兴起时占到优势。上世纪60年代,逃离埃及的棉花贸易商也加入到石油贸易商的行列。

到90年代,俄罗斯石油公司在楚格(Zug)开办了商品交易业。

如今驻瑞士的大型原材料交易商和开采业公司包括嘉能可、超达、托克、维多(Vitol)、贡沃尔(Gunvor)、卢克(Litasco)、摩科瑞(Mercuria)、ADM、邦基(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Dreyfus)、豪瑞(Holcim)及科玛集团(Kolmar Group)等。

(译自英文:小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