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克莱与他的时代

ZKP/Schenkung Livia Klee

保罗•克莱在瑞士出生并去世,但却在德国度过了大部分的人生。他在德国学习了绘画艺术,并在那里庆祝了事业最高峰。

同时,他也在德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动荡的几年艰辛: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帝国的结束,魏玛共和国的建立,直到纳粹政权的建立和欧洲难以忘却的社会主义上升时期。

克莱的参考资料表现出他于政治派系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而且反常规的个体”。社会学家和艺术历史学家罗莎莉娜・巴蒂斯通(Rosalina Battiston)对swissinfo的记者这样解释说。

克莱是一个非常现代的人,更是一名现代的艺术家,一位代表人民的艺术先锋。与此矛盾的是,他更符合一个精英的身份。

世界大战

克莱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我很早就感觉到这场战争,所以它的到来并不令我吃惊。”

克莱的12幅作品系统地表现了1914年8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作品即抽象又具表现力。但是,巴蒂斯通认为克莱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称为政治艺术家。他也并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他对政治感兴趣,但却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政治工具。”

如很多自由主义者一样,他相信德国会很快取得胜利,却从更强大的势利那里得到教训。1916年,克莱应征入伍,先被分配到替补步兵营,后来在盖斯特霍芬(Gersthofen)的飞行学校做财务秘书。

整个战争时期,他都可以作画。后来才得知,感谢他的父亲,他才不必上前线。罗莎莉娜・巴蒂斯通说:“他当时享有特权。”

社会主义

“保罗・克莱相信人人平等原则,但他从来没认同任何制度。” 巴蒂斯通继续解释说。

“如果社会主义给以适合的环境,那么我也是个社会主义者。但是,(…)我并没有信仰”,他未来的妻子莉莉・施顿普夫(Lily Stumpf)如此写到。莉莉・施顿普夫一直远离她的小市民圈子,并且和逃亡慕尼黑的俄罗斯无政府主义者保持密切关系。

慕尼黑共产主义莱特共和国(Räterepublik,1918 – 1919)瓦解前一个月,克莱加入了艺术家革命行动委员会:“我的作品,艺术力量和知识为革命服务!”

由于他和右派的联系,1920年,他被魏玛任命到建筑学校(Bauhaus)工作。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是在1919年,德国战败,威廉二世(Wilhelm II)下台后建立的。

但是,克莱不能将运动目的和他的生活及作品联系起来。1931年,他离开了建筑学校,开始在杜塞尔多夫学院(Düsseldorfer Akademie)工作。

纳粹上台

1933年1月20号,国家社会主义,简称“纳粹”掌握了政权,魏玛共和国就此结束。“我不再相信能够帮助所有人。这的确很傻,人民太不适合真正的东西。”克莱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

这时,他正处于事业的巅峰,且在国际上作为艺术家受到关注。他低估了纳粹势力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尽管他证明了自己是雅利安人,但还是被迫从杜塞尔多夫学院离职。

1933年12月23日,克莱回到了伯尔尼。由于他和父亲一样拥有德国国籍,便在这里申请瑞士国籍。但最终他的愿望也没有实现,他在入籍前去世。

1937年,纳粹在慕尼黑组织了”败坏的艺术”展览。展览展出了当时艺术家约700多件作品,其中包括克莱的7幅作品。这次展出的现代美术作品来自德国各地所有的博物馆。

克莱在世的最后一年中,一方面,疾病给他个人带来了戏剧性的影响。由于纳粹带来的各种压力,他自1935年开始患病。另一方面,克莱在艺术上继续有所发展。

“他在瑞士当时受到三种歧视。“巴蒂斯通坚持认为:作为 ‘布尔什维克艺术家’, 作为德国人和右派知识分子,而实际上他从来不属于右派。”

有些历史学家指责克莱过于小市民。对于保罗克莱中心(Zentrum Paul Klee)的文物保管员克莉丝汀・霍普芬阿尔特(Christine Hopfengart)来说,比较他的时代,克莱的态度是他分析性自然本质的结果。“保罗・克莱不是一个行动者, 而是一个观察者。”

swissinfo

保罗•克莱于1879年12月18日出生于伯尔尼的Münchenbuchsee。

1898年,他到慕尼黑的艺术学院学习。

1906年,他与钢琴家丽丽•史顿普夫喜结连理。他的儿子出生于1907年。

1916年,他应征入伍,为德国军队服务。作为后备役军人,他仍可享受作画的乐趣。

1920年,他开始在魏玛的建筑学校(Bauhaus)工作。

1931年,他开始在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 艺术学院担任教授。

1933年,纳粹辞退了他在学院的工作,他便和妻子回到了瑞士。

1940年6月29日,保罗•克莱由于一种罕见的疾病,在洛迦诺-玛拉托(Locarno-Muralto)医院里去世。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