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一位瑞士哲學家的著作遭中國得意門生侵權出版

耿寧坐在家裡的窗邊,沉浸在哲學的世界裡。
耿寧坐在家裡的窗邊,沉浸在哲學的世界裡。 swissinfo.ch

哲學是對智慧的熱愛。瑞士教授耿寧(Iso Kern),將他的一生獻給了中國哲學。而他的一名中國得意門生卻令他心寒-在沒有版權許可的情況下出版了耿寧的作品。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已邁入耄耋之年的耿寧住在伯恩高地地區圖恩湖畔一個名叫克拉蒂根(Krattigen)的小村中,書房的那扇窗正對著不遠處的湖面。他依然在堅持不懈地耕筆,每天寫書6-7個小時。用他的中國太太的話說,他充耳不聞窗外事,完全沉浸在哲學的世界裡。

一台老式收音機,一部有線電話和電郵是他與外界聯絡的僅有管道。自從退休以後,他已經在這裡住了20年,遠離城市的喧囂,在他那幢由農房改建的小木屋裡除了書還是書。原本以為這樣的日子就會一天天平靜地過去,然而今年7月發生的一件事,擾亂了他的生活。

耿寧的家裡除了書還是書。
耿寧的家裡除了書還是書。 swissinfo.ch

1937年出生於伯恩。

瑞士哲學家,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從伯恩城市高中畢業後,從1956年-1960年耿寧先後在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的高等哲學學院和德國的弗萊堡的阿爾伯特-路德維希大學學習了四年哲學。 1961年10月,他在魯汶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是關於胡塞爾與康德以及新康德主義的關係。

1962年2月至1971年秋,耿寧在魯汶的胡塞爾檔案館工作,編輯整理胡塞爾遺留下來的速記文字中關於共主觀性的現象學的文本。在此期間,耿寧於1963年至1965年在魯汶大學漢學研究所學習中文口語。

1972年,耿寧去了海德堡。 1973年7月,他在魯普雷希特-卡爾斯大學(Ruprecht Karls Universit)任職直到1978/79年。 1979年4月1日,為了集中精力研究中國哲學辭去了終身教授的職位前往中國。

直到1984年10月,耿寧分別在台灣國立大學、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以及南京和北京大學的哲學研究所學習。回到瑞士後,他先後在蘇黎世和弗里堡的大學教授中國哲學。

從1985年起,耿寧在伯恩大學教授中國的道教、儒教和佛教。 1995年,他被任命為榮譽教授。

如今他與他的中國妻子住在圖恩湖畔的克拉蒂根(Krattigen)。

“耿寧”這個名字在中國哲學界廣為人知,作為一名泰斗級的哲學教授,這位瑞士人用一生的精力投注於中國15世紀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的研究,為東西方哲學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橋樑。

這座橋堅實而巨大,閃著耀眼的光芒。

2022年7月,香港insight studios攝影組為拍攝《漢學家》系列紀錄片來到瑞士,因為耿寧在中國的名氣,所以是這部紀錄片中的主要人物,製作小組打破了克拉蒂根的寧靜,影片導演兼製片人劉怡告訴瑞士資訊swissinfo.ch:“從那時起這個村裡的人才知道,原來他們村裡住著這麼一位大名鼎鼎的教授。”

艱辛和努力

為了展現耿寧完整的人生,劉怡及其團隊還去了耿寧大學剛畢業時工作過的地方-比利時魯汶大學胡塞爾文庫,在那裡看到了耿寧從胡塞爾遺留的速記符號整理出來並發表的胡塞爾文集中的3卷德文版書籍《共主觀性的現象學》(Zur Ph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這是耿寧那個時期的重要工作成果,”劉怡告訴瑞士資訊。

事情就出在這三卷德文版書籍上,為了完成這三卷書,耿寧付出了無數的艱辛和努力,原本這是他為哲學界做出的一大貢獻,現在卻成了一段友誼的裂縫。

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是一位德國哲學家,被認為是現象學的創始人。籠統地說,胡塞爾把哲學看作是所有科學的源頭,按照他的說法,對於每一門科學的認知都是從一個特定的現像開始的。

胡塞爾的思想非常深奧,而讀懂他的思想對於耿寧來說也意味著巨大的工作量。在胡塞爾文庫工作的時候,他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從胡塞爾遺留下來的40’000頁潦草、難懂的速記符號手稿中,整理、出版了3卷現代德語的胡塞爾文集,題目為Zur Ph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胡塞爾遺留下來的速記筆記,許多都是符號,耿寧教授用了2年的時間才讀懂了這些符號的含義。
胡塞爾遺留下來的速記筆記,許多都是符號,耿寧教授用了2年的時間才讀懂了這些符號的含義。 Liu Yi, insight studios, Hongkong

“這份工作要求不僅要懂速記符號,還要擁有深厚的哲學基礎,僅弄懂這些符號,我就花了兩年的時間。完成這三卷書,我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耿寧告訴瑞士資訊。而這3卷只是胡塞爾文集中的一部分,整套文集由包括耿寧在內的11位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哲學家共同整理完成,其中3位已經去世。

友誼與背叛

在克拉蒂根,紀錄片製片人劉怡想知道這套書是否有中文版,而耿寧非常肯定地告訴她沒有。事情原本可以就這樣過去,但劉怡偏偏是一個非常認真的製片人,她在網上找到了這套書的中文版-《共主觀性的現象學》, 201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主編的名字是倪梁康-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耿寧的一名學生。

當劉怡把這個消息告訴耿寧的時候,“他整個人都呆住了,”劉怡說:“他完全不敢相信這套書被譯成了中文並發表,而他卻完全不知情。”2019年倪梁康還來過瑞士,就住在耿寧的家裡。

得到消息後,耿寧第一時間聯絡了倪梁康,問倪梁康為什麼翻譯了他的書卻沒有告訴他?倪梁康當時回答他說,這是一個誤會。 “後來我就再也聯繫不上他了,”耿寧說。

劉怡告訴瑞士資訊:“倪梁康主持翻譯了耿寧的《共主觀性的現象學》,以他和耿寧之間四十年亦師亦友的情誼,無論如何應該是一件意義非同尋常的事情,正常情況下,應該是要第一時間分享這個了不起的成就,但這套書從2018年出版至今,他甚至沒有跟耿寧提及過,在我電話詢問他時,他希望我們不要提這件事(胡塞爾文集翻譯和出版的事),也不打算跟耿寧解釋為何不讓他知道此事,讓我感到非常錯愕和不可思議。”

認錯與道歉

耿寧聘請了瑞士律師事務所與斯普林格出版社取得了聯繫,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表示,從未授權任何出版社翻譯、出版這套書,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文版《胡塞爾文集》(從2012年至今已出版17卷)屬於侵權作品。

律師向商務印書館提出,銷毀所有已出版的侵權書籍,並要求倪梁康公開道歉。但事情遠非如此簡單。

起碼對於倪梁康來說沒那麼簡單,這裡還涉及到面子問題。倪梁康組織翻譯和出版《胡塞爾文集》的項目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基金的重大項目。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是一項國家基金,由中央財政直接撥款,評審工作非常嚴格。

《胡塞爾文集》中譯項目,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版權和知識產權問題,為此瑞士資訊swissinfo.ch聯繫了中國社科基金,詢問有關胡塞爾文集被定為社科重點項目的審核工作中是否出現問題,準備怎樣解決。但並未得到答覆。

10月耿寧收到一封中國商務印書館的致歉信,信中寫道:“《胡塞爾全集》未經授權而出版,是因為編輯部門誤以為這部書已經進入公共領域而造成的重大失誤,我們為此深表抱歉,並向Iso Kern先生真誠致歉。”

信中還表示,商務印書館已經撤回耿寧所著《共主觀性的現象學》所有未經授權的副本;同意支付律師費並為非法使用耿寧的知識產權而對他予以賠償。

瑞士資訊也給倪梁康打了電話,他在電話中說:“版權問題是出版社之間的問題,與我無關。所以出版社會出面道歉,我不會向耿寧道歉,我覺得耿寧應該向我道歉。”

在中文版《共主觀性的現象學》的封面上,主編的名字是倪梁康,在裡面的《胡塞爾文集》總序中他提到了胡塞爾留下了四萬頁的速記手稿,但並未提及這些手稿由德、瑞哲學家整理成現代德語。僅在後面的編者導言最後保留了耿寧的名字,也未註明德文名字Iso Kern。

而翻譯一本外文作品,“需要得到授權後,方能翻譯,”北京同清律師事務所主任,版權律師何磊說:“如果一本圖書侵權,作者(主編)、出版單位甚至印製單位都屬於侵權主體,構成連帶侵權責任。”

倪梁康與耿寧有著40年的師生情誼,這些年來,這對師生之間無論在學術和私人交往上都保持著緊密的聯絡。倪梁康是耿寧最得意的學生之一。 “我現在想請倪梁康道歉,而且要公開道歉,”耿寧說。

但倪梁康拒絕道歉。

哲學與王陽明熱

這裡還要提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位國家領導人非常崇尚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思想,而耿寧則是第一位深度解析王陽明思想的西方哲學家。

因為習近平主席對王陽明的敬仰,在中國掀起了一場王陽明熱,中國經濟網上寫道:“10年前知道王陽明的人並不多,大概近十年,王陽明的名字才慢慢開始變得家喻戶曉。可以說,王陽明成為中國當代文化中非常流行的一個文化符號。”

王陽明的思想曾對整個中國哲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最著名的理論是:知行合一。而他所倡導的觀念也可以理解為:個人的良知是通往社會繁榮的主要途徑。而這恰恰符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權威主義理念。

而耿寧著的《人生第一等事》(Das Wichtigste im Leben),正是用西方哲學中的現象學解讀這位中國明代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的心學,從新的角度和層面解析王陽明思想,在中國哲學界引發了新的思考。

這就是耿寧建起的那座大橋。

愛與悲傷

耿寧給習近平主席寫了一封信。

在信的末尾他寫道:“我一生熱愛中國,就像熱愛我的祖國-瑞士一樣,我熱衷於傳播中國文化,努力效仿中國先賢,追隨儒家聖賢王陽明,致良知,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令我痛心疾首的是,現在欺世盜名的事情居然發生在我引以為豪的中國學生身上。”

他能得到習近平主席的回信嗎?

(編輯:Balz Rigendinger)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