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郎坚挺无碍瑞企根深

Aebi,一个瑞士的中小企业,生产车辆 Keystone

瑞士向海外出口的成本不断增加,加上新兴市场的开放,吸引甚至迫使一些企业将产品生产转移至其它国家。面对坚挺的瑞郎,担心瑞士失去工业基础的人也越来越多。尽管近来工业领域裁减了上千职位、生产也迁至海外,制造商及各工会对此并未重视。

虽然瑞士国家银行规定了瑞郎兑欧元的保底汇率,近期仍有大量生产线转移到更加低本高效的国家,这引起了某些媒体和政界人士的关注。

今年6月,生物技术企业索兰诺(Serono)的德国业主确认了对日内瓦总部的关闭计划,届时将裁去500个工作岗位,另有750个则会被迁至瑞士以外的其它中心。

光纤专家睿迈公司(Reichle & De-Massari)于4月新办了保加利亚分厂,有意把部分生产从瑞士转移出去,将造成瑞士50个工作职位被削减。

小企业外包

对于雇佣员工数占瑞士总劳动力三分之二、但缺乏财政实力兴建自己工厂的中小企业,外包生产-或是承包外国工厂来从事商品生产-为某些中小企业提供了低本高效的途径。

咨询公司Mattig Management Partners注意到,随着瑞郎坚挺影响到利润,近年来对外包感兴趣的较大型中小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不过许多这类企业未能进行到底,原因是当地缺乏熟练工,令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

“当潜在合作对象因订单太小或当地成本高过预期而拒绝外包要求时,往往令中小企业感到吃惊,”该公司董事长安德雷亚斯·马提希(Andreas Mattig)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

3年前,跨国工业企业乔治费歇尔(Georg Fischer)公布计划,削减AgieCharmilles分公司的生产,专注于在中国的机械工具制造。

现在这家企业80%的产品产自海外,但公司总裁伊夫·塞拉(Yves Serra)表示,瑞士总部仍是成功的关键元素。

“我们转向海外生产,是因为客户希望我们能靠近他们,而我们在瑞士生产的,是些需要高品质、可能实现自动化操作的产品,”塞拉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透露。

“我们想保持高品质产品制造商的形象,而这一美誉主要来自企业的瑞士身份。”

职位数量受威胁

瑞士的工业基础正在受到侵蚀,而枯燥的数据似乎确认了这一观点。制造业的国产产品由1960年的40%下降到如今的20%,职位数量比例也从50%下滑到22%。

这种长期走势也基本符合其它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可是瑞士经济记者贝亚特·卡普勒(Beat Kappeler)认为,除纺织业外,瑞士避免了英美两国生产力大幅下降的命运。

“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失去了传统工业,例如纺织、重型机械和大型家电的生产,”卡普勒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记者解释,瑞士将重心从大规模生产商品转向高品质利基产品。

“在精密机械产品、手表、奢侈品和制药等方面,我们变得更强。瑞士是世界排名第9的生物科技生产国。依我看,我们实际上加强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重要性。”

工业基础未受损

最近几年工作岗位的大量削减令各工会担忧。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08年传统制造业雇佣的员工总数尚为66万左右,虽然这几个月来略有恢复,但在近4年内,上述数字已经缩水了3万。

不过,据瑞士工会联合会(Swiss Trade Union Federation)经济学家何塞·高尔帕窦(José Corpataux)分析,各企业精于高价值、高质量产品的能力,加上国内经济实力,足以抵御经济的非工业化。

“与英、美、法等国相比,瑞士仍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他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比起其它地方,非工业化在瑞士还不算问题。”

“瑞郎坚挺令所有工业行业的竞争都变得困难,假如这个问题继续下去,那么可能会造成‘非工业化’。可是如果宏观经济条件良好,各个企业就仍然能够发展。”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4年里,瑞士企业充分利用有利的经济条件,各个制造商创造了数千新工作岗位,在经济繁荣期间取得良好效益。

瑞银集团(UBS)首席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尔特(Daniel Kalt)认为,生产的转移只是商业周期最新阶段的标志。在他的书中,这些措施并非非工业化的标志,而是在发出积极的信号。

“即使生产向海外基地的转移在瑞郎坚挺阶段有所加速,但这一现象却显示出,各企业在加强各自的竞争力、优化各自的成本结构,”卡尔特在最近一份瑞银出版物中这样写道。

出于回避坚挺的瑞郎或贴近新兴市场客户等原因,一些瑞士企业已将生产基地转移至海外。最近的部分例子包括:

2012年7月2日,美国医药技术企业Greatbatch宣布将关闭在瑞士Orvin和Corgémont的工厂,并把矫形设备的生产转移到美国和墨西哥。瑞士分公司196名员工中有90%左右将受到影响。

2009年,乔治费歇尔宣布裁减340名从事精密工具制造的员工,将大部分的机械工具生产转移到中国。

1年后,香精与香料集团奇华顿(Givaudan)关闭在苏黎世州Kemptthal的分厂,令120个工作岗位丧失,同时在匈牙利开办了新工厂。

去年电子配件生产商灏迅集团(Huber + Suhner)表示,将把瑞士的80个工作岗位转移到突尼斯和波兰。

化工集团亨斯迈(Huntsman)宣布,准备把100个基于巴塞尔的工作岗位转移至“重要市场”。

瑞士纺织机械公司(Swisstex)扩大在美业务一年半后,于今年3月宣布将关闭温特图尔(Winterthur)厂区,可能会裁减80个职位。

去年若非沃州(Vaud)政府在最后关头介入,否则诺华(Novartis)今年可能会削减1千个职位。索兰诺的损失对瑞士制药及生物科技业已是一大打击,诺华裁员则会是雪上加霜。

生产/建筑业:1991年120万人,2000年93.2万人,2012年97.7万人

制造业:1991年78.6万人,2000年62.5万人,2012年63.3万人

制表业:1991年9.05万人,2000年8.1万人,2012年10.6万人

制药业:1991年2.4万人,2000年2.4万人,2012年3.8万人

机械制造业:1991年12.4万人,2000的9.4万人,2012年8.2万人

服务业:1991年210万人,2000年216万人,2012年246万人

金融业:1991年19.4万人,2000年18.9万人,2012年21万人

零售业:1991年30.4万人,2000年26.3万人,2012年25.2万人

(译自英文:小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