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达尔文、大爆炸与月球-2009瑞士科学大盘点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2009 Keystone

经过数月的延误,瑞士的科学年度终于以位于瑞法边境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内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首次实现质子对撞划上句号。

2009年还见证了达尔文与月球的两个重要纪念日,以及一座红色之湖的发现和关于性的惊奇启示。

11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向外界宣布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的突破性实验结果。

“这是了不起的消息-是物理学划时代的开端,”该中心粒子物理学家法比奥拉·吉亚诺蒂(Fabiola Gianotti)指出。

人们希望这些实验最终能为宇宙大爆炸(Big Bang)的起源提供线索。这部在同类实验器械中体积最为庞大的对撞机已打破质子加速的纪录。

2008年9月10日,大型强子对撞机启动之时,舆论一片沸沸扬扬-swissinfo.ch的某些读者还为此恐惧战栗,短短9天后,一个电子失误就令实验陷入瘫痪。

修理耗费了14个月,在此期间这台机器还要应付大自然的力量。一只鸟飞经此地,嘴里叼的面包块正好落在机器外面的电源线上,造成的短路让机器停转了数钟头。

达尔文的猴子

诞生于200年前的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会拿猴子做什么,对这点我们当然已无从知之。这位英国自然学家的一生及他的工作,包括他革命性的自然选择进化论,都在瑞士广为人知。2009年还是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150周年纪念。

洛桑大学(Lausanne University)生态与进化学教授丹尼尔·谢瑞克斯(Daniel Cherix)在今年2月告诉swissinfo.cn,围绕达尔文的一些谜团今年将会揭开。

“至于他那句仍常被提及的进化论总结性名言‘人是从猴子进化来的’,这完全是曲解了他的理论,”谢瑞克斯表示。

“他从未说过任何关于人类是猴子后裔的话-实际上,灵长类物种之间是有关联关系的,曾经有那么一刻,他们都有过同一个祖先。这是非常不同的!”

达尔文的主张当时令世人震惊,如今对有些人还是如此。2006年,由《科学报》(Science)所作的国际性调查发现,每3名瑞士人中就有1名认为人类由早期动物物种进化来的这种说法“肯定错误”。

今年swissinfo.ch网站曾做过一项不具代表性的投票,询问读者是否认为自己与猩猩有着共同的祖先,这次投票也取得了相似结果:3分之1的人投了否定票。

登月手表

人类首登月球至今也已40年。瑞士唯一的宇航员克劳德·尼克列(Claude Nicollier)当年24岁,是瑞士空军的一名飞行员。他将登月描述为“不可思议的伟大时刻”。他曾多次参与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的航空任务,却从未踏上月球表面。

不过,一块瑞士表却有幸登临月球: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首位登上月球的人-把他的表留在登月舱里,但欧米茄超霸专业表(Omega Speedmaster)戴在登月第2人-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的手腕上。

在因爆炸造成舱体严重受损的阿波罗13号任务中,这款表发挥了重要作用。登月小组在重返地球大气层时不得不完全进行手动操作-靠的就是精确计时。

“为表彰超霸表的贡献,欧米茄获得了代表美国航天航空局最高荣誉的‘史诺比奖’(Snoopy Award),”欧米茄总裁欧科华(Stephen Urquhart)回忆道。

山…与…性

2009年还是发现之年。7月份,swissinfo.ch报道了阿尔卑斯山脉中最古老茅屋的遗迹,这一史前发现可追溯至近3000年前。

在靠近奥地利边境的西尔弗莱塔山(Silvretta)上的这处遗迹揭示,远在铁器时代早期,每年夏季牧民就在阿尔卑斯山的草场一边放牧,一边制作奶酪,跟今日山民的生活几无二致。

不过,今年夏天阿尔卑斯山脉中出了件令人震惊的事,高山湖泊Seealpsee突然变成了亮红色,这令当地有关部门困惑,却让游客格外兴奋。

一支苏黎世(Zurich)科研小组找出了背后的原因:一种罕见的红色藻类植物迅速成长并占领了湖面,这是欧洲第二次出现这种情况,在瑞士还是第一次。

今年科学家们还一直在讨论性的问题。

“有性生殖的优点并不明确,”进化生物学家朱卡·乔克拉(Jukka Jokela)告诉swissinfo.ch,并补充说,无性生殖-例如克隆,乍看起来似乎优势更大。

但在对一种蜗牛做过深入研究后,乔克拉找到证据证明,有性生殖产生的基因融合有可能部分进化为对寄生虫的一种抵御方式。

所以,看来这对那些令人讨厌的寄生动物还是有点益处的。

瑞士资讯(swissinfo.ch),Isobel Leybold-Johnson

数世纪来,瑞士一向以科技研发的高标准而自豪。这方面的领先机构包括分别位于苏黎世(Zurich)和洛桑(Lausanne)的两所联邦理工学院(Federal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以及保罗·谢尔研究院(Paul Scherrer Institute)。

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是瑞士最主要的科研基金提供机构。它每年资助7000多名研究人员的工作,其中至少5500名年纪在35岁或以下。

根据联邦统计局(Federal Statistics Office)的数据,2004年就业于高等教育领域的27480人中,有11895人为外国人。

有数位诺贝尔奖得主为瑞士或在瑞士工作的科学家,最近一位是于2002年获得化学奖的瑞士人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thrich),他从事生物分子方面的研究。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为其具开创性理论工作期间,他尚居住在伯尔尼(Bern)。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