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瑞士的假新聞為何牽扯到國家安全問題?

瑞士不再中立的不實說法正在國際上傳播,瑞士必須在國外糾正這種偏見、建立正確的形象。一篇來自Benjamin von Wyl的分析文章。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瑞士還是中立國嗎?一個月之內類似的問題14’000次出現在谷歌的對話框裡,而提出這些問題的全是居住在瑞士以外的人,且用的都是英語。
在搜尋測試中,Google於結果清單相對靠前的位置顯示了一篇來自土耳其官方媒體的英文報道,其標題為《瑞士為何在500年後放棄中立地位》。儘管文章正文的表述更為客觀,但標題卻設定了一個錯誤的基調,並會影響讀者的解讀。而記者都清楚:閱讀標題的要遠比閱讀全文的人多。
俄羅斯宣傳口徑傳播的假訊息
為什麼國外有那麼多人對瑞士的中立感興趣,甚至透過谷歌查詢?這其中原因不一。但其中一點便是國外的某些勢力-特別是俄羅斯的宣傳管道在散播與瑞士中立有關的假訊息。
對於那些主動花功夫去查詢「瑞士中立」資訊的人,我們有義務讓他們獲得可靠且準確的內容,這至關重要。因為若有人宣稱瑞士已不再中立,那麼他就是將瑞士歸為某方陣營;而一旦如此,人們難免會產生敵意情緒。
因此向國際公眾準確表述瑞士中立-這項自1815年起便成為瑞士外交政策的核心準則,完全是瑞士的利益所在。
並非所有的不實訊息都是虛假訊息,當有人惡意散播具有誤導性或錯誤訊息時,這些訊息才被稱作虛假訊息(Desinformation,也有譯作假情報)。
例如英國的間諜專家Rory Cormac就認為,在民主國家假訊息的目標是創造社會裂痕。這些假訊息會從高度情緒化、對立立場的議題著手。
瑞士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2022年秋天一張在社群媒體上出現的偽造海報,它呼籲人們揭發那些將暖氣燒得過熱的鄰居。這張海報旨在煽動人們對能源危機的焦慮以及對國家日益專制的恐懼。此外,它還針對一個已存在的分歧點: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下,針對瑞士採取制裁措施是否會損害本國繁榮,有兩派人的意見相左。海報的偽造手法相當專業,甚至連所謂的「檢舉專線」都是一個真實的瑞士官方電話號碼。
雖然謊言很快就被揭穿,媒體也大量報導這是一則假新聞。但對於那些不信任媒體的人,他們對於媒體闢謠依然會持懷疑態度。
瑞士究竟有無抵抗力
面對假訊息,瑞士的抵抗力到底如何?針對這項問題瑞士內部意見不一。因為瑞士很小,有4種官方語言,是聯邦制,而且居於歐洲中部卻不是歐盟成員,這些原因讓瑞士免於成為假訊息的熱門目標。因為瑞士人定期舉辦公投,也要定期接受投票宣傳的洗禮、要形成自己的意見,所以他們已習慣於看到嚴重對立、有時相當虛假的投票宣傳物料。他們也因此對假訊息比較敏感,這是《瑞士民主的數位化》一書的觀點。
而有些人如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教授Touradj Ebrahimi則認為,正是因為瑞士定期舉辦全民投票,所以假訊息才會特別有害。在投票階段,讓民眾掌握正確資訊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一些國際勢力對瑞士的某項議題特別感興趣,那麼瑞士就很容易受到傷害。
與瑞士國內對於假訊息的討論相比,更熱門的是國際上針對瑞士的假訊息傳播甚廣。這可能是因為有眾多的國際組織都把總部設在了瑞士,而無論是在政治上或經濟上,瑞士都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國家。
如果有人上百次地聽說「瑞士已不再中立」,那麼他一定會把這當作主流觀點。即便這說法可能來自同一源頭,只是重複了上百次,且透過不同管道傳入他的耳中。有確鑿證據表明,謊言重複1000遍,也會變成真理。

《瑞士看起來就像戰場》:一段來自伯恩的視頻
今春有數百萬人觀看了一段拍攝於伯恩的30秒影片片段。畫面中出現了催淚瓦斯和奔跑的人群。這些場景都來自於在伯恩舉辦的聲援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動。有數十個帳號在X(原推特)等平台上分享了這段視頻,其配文或多或少誇大了當時的情境,其中一條點擊量過百萬的視頻明確寫道:「瑞士現在看起來活像戰區」。匿名帳號聲稱:示威者曾試圖衝擊猶太會堂,並想對猶太人處以私刑。
而事實卻是:伯恩的確有一場聲援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動,且活動已升級。但警察已控制局面。伯爾尼猶太社區的副主席也對警方的迅速介入表示了感謝。由於示威隊伍出現在猶太會堂的附近街區,伯恩猶太社區與瑞士以色列社區聯盟均表達了猶太民眾的不安。示威群眾向瑞士媒體《20分鐘報》表示,他們原本想去附近的美國大使館。但警方向《20分鐘報》透露,當時「無法排除」部分示威者想進入「猶太會堂及各大使館」的可能性。
那些隨影片而傳播的誤導性文字,將錯誤輿論導向不同方向。一位粉絲眾多的英國用戶稱,這場所謂的「衝擊猶太會堂事件」是「全球主義者從內部瓦解西方計畫」的一部分。這說法指向了一個知名的反猶潛台詞的陰謀論。
示威當天美國駐瑞士大使館建議本國公民透過可信賴媒體取得資訊-具體而言就是透過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英文頻道。然而這類影片的病毒式傳播依舊會產生影響,嚴謹的新聞報道無法追溯每一則假消息。從本質上講,教育提升民眾的媒體素養對民主至關重要。唯有如此,人們才能學會獨立質疑各類操縱資訊的手段。
瑞士和其他國家如何應對假訊息及其影響?請閱讀我們的相關文章:

相关内容
应对虚假信息,瑞士是否需要精神国防2.0战略?
然而對瑞士這樣的小國而言,面對國外受眾它別無選擇,只有透過媒體進行科普宣傳,而且盡量使用多種語言。
瑞士被描繪成罪案頻繁、安全無保障的國家
雖然那些帶有伯恩示威遊行圖像的貼文是以真實事件為出發點,但卻扭曲了事件背景,加劇了民眾的不安情緒和社會對立。其副作用更是將瑞士塑造成一個動盪、不安全、且警方已無力管控的國家。
在中國的社群媒體中也充斥著這種「瑞士不安全」的印象。在小紅書、抖音等平台上,瑞士常被描述成一個種族歧視嚴重、犯罪頻繁的國家。許多中國人在網路上講述自己在瑞士被偷、被搶的經歷。在中國的公共討論中,針對中國(預備)留學生的安全審查被誇大其詞,甚至歪曲為「禁止中國學生入境」。《一瞥報》(Blick)曾刊登的有關華人學生在租房時遭遇種族歧視的文章,被翻譯後在中文網路上廣泛流傳。
此外「瑞士已放棄中立」的說法在中國的網路空間也流傳甚廣。這類貼文稱,若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瑞士會凍結所有中國人的銀行帳戶。而某篇熱門貼文甚至宣稱,這是因為美國透過SWIFT(國際資金清算)系統可以脅迫瑞士銀行。該貼文還聲稱,瑞士在政治上已放棄中立立場,且易受他國威脅。
在中國的脈絡中這類說法難以直接找到共同的源頭,雖然中國的網路世界是有監管的,但瑞士的社會和經濟形象還是被塑造成反華的。透過網友們的描述瑞士再次被刻畫為一個不穩定的國家。
對瑞士銀行的錯誤認知
我們阿拉伯語部的記者從讀者那裡得到的反饋也是如此,每當瑞士資訊swissinfo.ch報道瑞士銀行業動態時,就會觸動阿拉伯語受眾的敏感點-在社交網絡上有大量視頻聲稱,在瑞士無需披露身份便可以開設匿名的號碼賬戶,阿拉伯的獨裁者和精英們就是這樣藏匿資金的,與帳號相連的僅僅是一個號碼。
但真相是,在瑞士開設銀行帳戶必須提供身分資訊。
在阿語世界也流傳著與瑞士移民相關的虛假說法。例如一段瘋傳的阿拉伯語抖音影片曾宣稱:瑞士將在2025年6月前驅逐所有移民。
雖然這些假資訊構不成直接的安全風險,但它卻提供了一種與現實相差甚遠的扭曲景象,這嚴重扭曲了瑞士的形象。
根本問題在於是否中立
當然在阿拉伯語地區也同樣存在著與瑞士中立有關的誤導性描述。 2024 年底半島電視台在一篇深度分析中提出疑問:「面對巴勒斯坦問題瑞士真的中立嗎?」文章先是按時間順序梳理了瑞士在中東爭端中長期保持的平衡立場,隨後卻明確表示瑞士自2023年10月7日起便放棄了這一立場。文中提到的理由之一是,瑞士將哈馬斯認定為恐怖組織,並稱瑞士這種「新的親以色列立場」源自於瑞士右翼的影響力正在成長。
瑞士是否仍保持中立-還是已放棄了中立?這或許是瑞士在國際舞台上備受關注的核心安全議題。
身為卡達的官方媒體半島電視台記者尚敢署名給予強硬解讀;而俄羅斯的官方媒體如RT德語頻道(其前身為「今日俄羅斯」)則只敢匿名傳播假訊息。

俄羅斯宣傳口徑下的瑞士
2024年底RT的一篇音頻報道稱,瑞士「正在很大程度上避開公眾視線」向北約靠攏。該報道也預言,瑞士可能放棄中立地位,「捲入西方的地緣政治衝突」。但此前RT就曾在報道中聲稱瑞士已放棄中立-因為前聯邦委員、聯邦主席維奧拉·阿姆海爾特(Viola Amherd) 「是北約的支持者」。這種前後矛盾的表述足以揭露訊息發布者的不良意圖:其目的根本不是傳遞連貫的真實訊息,而是塑造負面敘事。
自2024年初以來,RT對瑞士的通報量大幅增加。其德語版首頁將瑞士的標誌置於首頁頂部,此舉或許是為了讓報道顯得更合法:儘管該平台在德國仍可訪問,但自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以來,歐盟已對RT發布禁令。
並非所有RT對於瑞士的報導都包含虛假訊息,也並非每篇報導都是赤裸裸的政治話題。例如RT也曾發表過一篇題為《致敬Sascha Ruefer》的文章,Sascha Ruefer是瑞士電視台的一位頗有爭議的足球評論員。但即便是這篇針對非政治受眾的文章,也在煽動怨恨情緒。在另一篇報導中RT則聲稱瑞士最大的私人媒體集團已瀕臨破產,且在從事親烏克蘭的宣傳活動,這篇音頻報道的受眾達上百萬。
雖然人們常說RT的影響力有限,但研究顯示其不乏受眾。其部分內容透過所謂的「另類媒體」傳播-這些媒體要麼引用RT的內容,要麼直接轉載其文章。甚至瑞士的雜誌《世界週報》(Die Weltwoche)也曾轉載過 外部链接RT 的報道。這就產生了一種獨立的媒體氛圍。
在外語中存在出現虛假訊息的風險
一般來說這樣的媒體氛圍出現在瑞士官方語言環境中的可能性很小,但在其他特定語言環境下,讓某些假訊息充斥在專題領域中,則可能性明顯更高。
那14’000條針對瑞士中立的英文谷歌搜尋請求,來自希望自主形成認知的人群。目前來看,他們能獲得準確且客觀的資訊。
在搜尋結果中排名靠前的資訊均來自維基百科、瑞士資訊swissinfo.ch以及瑞士外交部。外交部的闡述或許準確無誤,但因其來自官方機構,懷疑的讀者傾向相信,這只是瑞士自我宣稱的中立。
而在英文的維基百科中,瑞士中立的詞條帶有一個警告標識:該詞條「存在多個問題」。
而在瑞士資訊swissinfo.ch網站上,使用者則能看到一篇概述性文章。該文章試圖客觀介紹瑞士的中立性及其歷史與實踐形式。其中也解釋了「中立法」與「中立政策」之間的重要差異。這篇文章由我們外交政策編輯部的負責記者撰寫,並由主編審查。

相关内容
假新闻与事实之间,国际媒体的职责
感謝May Elmahdi Lichtsteiner、Kristian Foss Brandt、Elena Servettaz和張櫻等的幫助
(編輯:Mark Livingston,編自德文:宋婷/gj,繁體校對:盧品妤)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