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諾華盯上老人生意,老年病成藥企爭奪新高地

隨著已開發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口老化趨勢,製藥公司對那些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或加劇的疾病的治療藥物,研發意願愈發強烈,這些領域越來越被視為「錢」景無限的藍海。
隨著已開發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口老化趨勢,製藥公司對那些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或加劇的疾病的治療藥物,研發意願愈發強烈,這些領域越來越被視為「錢」景無限的藍海。 SWI swissinfo.ch / Helen James

瑞士製藥巨頭諾華公司(Novartis)正重返方興未艾的老年病研究領域,瞄準的是老齡化社會中增長最快、回報潛力最大的賽道之一:幫助老年人保持健康、延緩衰老,並希望由此打造出下一款重磅“明星藥”。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生技公司建立了一項相當不尋常的合作關係。根據協議,這筆交易可能花費諾華高達5.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8億元),但它並不涉及某個候選新藥或某項具體技術的轉移。諾華真正看中的,是BioAge實驗室龐大的數據寶庫-在製藥等越來越多的行業中,數據已被視為關鍵資源,因其價值很高,常被譽為「新時代的石油」。

BioAge自稱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人類壽命資料集,用於支援藥物研發。它透過與生物樣本庫達成獨家協議,獲得了成千上萬名受試者的基因組資訊、病歷記錄以及其他健康數據,並對這些人群進行了長達50年的追蹤。透過人工智慧和其他先進分析工具,該公司致力於找出健康壽命的關鍵因素,推動新型治療手段的發現與開發。

數百年來人類一直在尋找長壽的秘密。近十年中,隨著老齡科學的重大突破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相信,我們正站在重大突破的門檻上。這項信念推動了新的「長壽運動」在全球興起,在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和瑞士等地,各類診所和企業應運而生,提供先進檢測、創新療法,以及令人充滿期待的承諾。

瑞士在追求青春常駐的歷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早在幾個世紀前,全球各地的人們就慕名前來體驗其溫泉療癒的力量。如今,瑞士的健康診所、科學家、投資人和製藥公司共同推動了長壽領域的發展。然而,這波長壽熱潮是否只是噱頭與行銷包裝下的幻象?我們是否真的能延長壽命?又為何如此渴望做到這一點?

本文為系列報導的一部分,聚焦長壽趨勢的崛起及瑞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完整系列的文章與影片將陸續推出。

這正是諾華的理想選擇,畢竟它已經錯過了減重藥物熱潮。這家總部位於巴塞爾的製藥公司手頭並沒有威哥維(Wegovy)或奧澤匹克(Ozempic)這樣的重磅藥物,因此一直在尋找新的成長引擎。2023年,諾華成立了一個名為「老年疾病與再生醫學」(DARe)的研究小組,以其在肌肉骨骼疾病方面的深厚積累為基礎,從分子層面探究老年疾病的根源。

「我們的目標是搞清楚老年病背後的生物學驅動機制,進而開發出治療老年病的創新療法。」米凱拉·克奈瑟爾(Michaela Kneissel)表示。她於1996年加入諾華,目前擔任DARe全球負責人。在接受瑞士資訊swissinfo.ch採訪時她說:「我們希望,這扇門一旦打開,不只是治療某一種疾病,而是能攻克一整類病症。」

隨著已開發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口老化趨勢,製藥公司對那些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或加劇的疾病的治療藥物,研發意願愈發強烈,這些領域越來越被視為「錢」景無限的藍海。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60歲及以上人口將從2020年的10億翻倍至21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0%;而80歲及以上人口預計將增加兩倍,達到近4.3億。

外部内容

隨著年齡增長,罹患冠心病、失智症和癌症等疾病的風險也隨之上升。為了滿足這些疾病的治療需求,根據總部位於愛爾蘭的Research and Markets分析公司的預測,老年藥物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1’530億美元激增至2030年的2’225億美元。

包括巴西、中國、沙烏地阿拉伯和日本在內的多個國家,近年來都在加大投入,致力於提升老年族群的健康水平,並預防各類慢性病。2024年,巴西推出了第一個國家層級的阿茲海默症照護政策。作為全球人口第七大國,預計到2050年,巴西的癡呆症患者人數將達到2019年的三倍,從當年的約180萬人增加至560萬人。

儘管諾華等製藥公司已在研發治療老年疾病及緩解其症狀的藥物方面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在過去,這些公司很少花錢研究衰老背後的生物學因素,即那些解釋細胞、組織和器官為何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喪失功能、進而導致衰退與疾病的生物學過程和機制。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以及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等科技界億萬富翁紛紛向長壽療法相關的初創公司投入數十億美元,諾華和其他製藥巨頭也陸續加入了這場競賽。

「我們已經進入了生物學可以被量化的時代。」克奈瑟爾表示,「現在我們掌握了海量的人體生物學數據,有能力探索過去無法涉足的領域,也能更多地依靠人體數據,而非一味地依靠動物實驗。」

人工智慧可以瀏覽和分析數以百萬計的健康檔案、基因組資訊和實驗數據,從中發現可預測疾病的潛在模式。所有這些進展都讓老化研究變得更加便利、高效且成本低廉。

「我們現在只需要花幾百美元就能進行一次基因組定序。」史丹佛大學生殖生物學家、Turn Biotechnologies公司創辦人維托里奧·塞巴斯蒂亞諾(Vittorio Sebastiano)說。這家新創公司致力於研發可逆轉細胞老化的療法,目前正處於臨床前階段。「過去我們無法以這麼低的成本獲取如此多的信息。而且現在我們也有更好的方法來管理這些信息。」

前車之鑑

諾華以前也涉足過抗衰老研究。早在2014年,公司曾對旗下抗癌藥依維莫司(everolimus)展開臨床試驗,探索是否具備抗衰老特性。先前研究表明,與依維莫司密切相關的雷帕黴素(rapamycin)能夠延長多種動物的壽命。這兩種藥物都以mTOR為靶點,mTOR是一種調控多種受年齡影響的細胞生理過程的蛋白質。

相关内容
越来越多的长寿爱好者正在尝试将雷帕霉素作为抗衰老药物。

相关内容

“长寿药”雷帕霉素背后的瑞士科学家

此内容发布于 30多年前巴塞尔大学科学家迈克尔·霍尔发现了TOR基因,为抗癌药物研发奠定基础,这一发现已成为长寿研究的关键突破。尽管远离媒体喧嚣,霍尔的研究正悄然推动“延缓衰老”的科学革命。

更多阅览 “长寿药”雷帕霉素背后的瑞士科学家

當時,媒體普遍將這項研究視為製藥巨頭在「尋找青春之泉」路上即將實現突破的信號,也讓人們寄望這將開啟抗衰老藥物研發的新紀元,這一領域長期以來難以獲得大型製藥公司的重視。

然而數年後,諾華將相關研究交由一家名為ResTORbio的小型公司接手,自己僅保留少量權益。同時諾華啟動了大規模的業務重組(多語),轉向更具創新性的藥物研發方向。而彼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並不認同「老化」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再加上依維莫司的專利即將到期,靠這款藥賺錢的希望也就非常渺茫。

如今,諾華重返該領域,既有新的視角,也有新的工具與更優質的數據支撐,這項回歸理由可謂充分。許多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始終難以靠傳統的藥物研發手段攻克。

相关内容

以阿茲海默症為例,幾十年的研究幾乎沒有帶來有效的治療選擇。研究人員至今仍不清楚其發病機制,近期上市藥物在延緩記憶衰退的效果也相當有限。

骨關節炎領域的情況亦是如此。這是一種影響全球約6億人的退化性關節疾病,患者大多在55歲及以上。今年4月,諾華終止了兩個第二期臨床試驗階段的骨關節炎候選藥物,因為它們未能顯著緩解疼痛。

相关内容
长寿圣地瑞士

相关内容

人口统计

瑞士如何成为“长寿圣地”

此内容发布于 几个世纪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前往瑞士,寻找青春永驻的秘诀。那么,这个阿尔卑斯山中的小国是如何变成渴望长寿的人的圣地的呢?

更多阅览 瑞士如何成为“长寿圣地”

這些經驗教訓促使研究重心回歸到「病根」本身。「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型藥廠開始關注衰老背後的生物學機制,希望從中挖掘全新的藥物靶點(即藥物首次靶向的特定分子),」BioAge的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克里斯汀·福特尼(Kristen Fortney)表示,「就拿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來說,要真正治療這些疾病,就必須把研究前,就必須把臨床疾病出現之前,甚至是臨床症狀尚未顯現的階段。」

諾華目前尚未公佈DARe正在研究的具體疾病靶點,但克奈瑟爾表示,「運動生物學」是優先攻關領域之一,因為運動「已經被充分證實是多種老齡相關疾病的有效干預措施」。例如,這可能有助於揭示在減重過程中如何維持肌肉質量,或為骨關節炎患者再生膝關節軟骨提供新想法。

克奈瑟爾也表示:「隨著老年病研究進一步發展,我們有望更早接觸到潛在患者群體,甚至未來可以面向’預防人群’展開干預。這將是長期發展的方向。」

改善激勵機制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細胞代謝專家約翰·奧威爾克斯(Johan Auwerx)指出,老年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日益加重,不僅壓在政府肩上,也令個人難以承受。因此,監管機構和衛生部門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設定激勵機制,以激勵藥廠開發治療或預防此類疾病的新療法。

2022年,瑞士60歲以上人口的醫療費用佔全國醫療總支出的一半以上(52%),但這個人口僅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外部内容

目前,監管機構並未將老化列為疾病,這意味著針對老化本身的藥物不會獲得批准,也難以納入健保報銷。因此,各家公司只能轉而聚焦於與老化相關且可被明確診斷的具體病症,例如阿茲海默症、骨質疏鬆症或肌少症,以此獲得監管許可。這也讓那些旨在延緩或逆轉老化相關生物機制、而非單純治療某一種疾病的創新療法在研發上面臨重重阻礙。

「醫療體系和保險公司根本無力應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醫療支出激增,」奧威爾克斯說。他也是多家專注於老年疾病研究的新創公司的創辦人。「我們需要設計一套機制,讓那些真正投入力量、致力於降低醫療成本的人,能夠收回他們的投入。等這套機制一建立,製藥行業自然就會積極參與進來。」

成功撞線

克奈瑟爾很清楚,DARe的重點在於「做藥」。她在接受瑞士資訊採訪時指出,這和一些「長壽療法」不同,後者的目標往往只是延長壽命。「而在我們看來,長壽只是一個間接結果。」

即便諾華並未明確將「長壽」作為目標,但任何一款基於老化生物學而成功上市的藥物,都將成為改寫產業格局的突破性成果。畢竟,這個領域長期以來一直苦於難以將優質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推向市場。

相关内容
长寿系列报道

相关内容

医疗保健创新

传说中的瑞士长寿疗养院,到底在卖什么?

此内容发布于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长生不老药,而瑞士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神奇的配方,但在这个阿尔卑斯山国家,关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疗法、药片和各类小工具却在蓬勃发展。随着全球老龄化加速,“健康老去”已成为各国共同的命题。

更多阅览 传说中的瑞士长寿疗养院,到底在卖什么?

早在2013年,Google母公司Alphabet就成立了子公司Calico,投入約35億美元,專注於開發延長人類壽命的干預手段。然而,十多年過去了,Calico雖產出不少學術論文,卻遲遲未能交出一款獲準藥物。今年1月,該公司宣布,與美國製藥企業艾伯維(AbbVie)合作研發、用於治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的藥物fosigotifator在臨床試驗中宣告失敗。

5月初,總部位於舊金山的Unity Biotechnology公司也遭遇滑鐵盧。該公司專注於老化和眼科疾病研究,但在一項臨床試驗顯示其藥效不如市面上現有療法後,公司決定裁掉全部員工。 BioAge公司今年1月也經歷了一次挫折,儘管與諾華的合作並未受影響,但由於試驗中出現安全問題,該公司決定停止開發一種治療肥胖症的藥物。

「現在,大家都開始真正意識到預防對醫療體系的價值,這其實一直是老年病研究強調的核心價值,」BioAge首席執行官福特尼表示,「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有幾款藥物能夠成功撞線。」

諾華在老年疾病領域擁有多種關鍵藥物,涵蓋神經退化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老化相關疾病等多個面向。以下是幾款具有代表性的藥物及其臨床數據:

Exelon® Patch(利斯的明貼劑)–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癡呆
Exelon® Patch 是第一個經美國FDA 批准用於治療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癡呆症的透皮貼片。在OPTIMA 研究中,13.3 mg/24h 劑量組在48 週時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CS-IADL)顯著優於9.5 mg/24h 劑量組(p<0.05),且不良事件導致的停藥率較低(9.6% vs 12.7%)。該藥物的透皮給藥方式提高了患者依從性,特別適合老年患者。

Entresto®(沙庫巴曲纈沙坦)–心臟衰竭
Entresto® 是諾華開發的心臟衰竭治療藥物,適用於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臟衰竭(HFrEF)患者。在PARADIGM-HF 研究中,Entresto 顯著降低了心血管死亡率和心臟衰竭住院率。

Everolimus(依維莫司)–免疫老化與癌症
Everolimus 是一種mTOR 抑制劑,已被批准用於多種癌症和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的預防。研究顯示,Everolimus 可增強老年人對流感疫苗的免疫反應,並減少感染率,顯示在改善老年人免疫功能方面具有潛力。

Secukinumab(司庫奇尤單抗)–老年乾癬
Secukinumab 是一種IL-17A 抑制劑,用於治療中重度乾癬。研究表明,65歲及以上的患者使用建議劑量(300mg)後,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品質顯著改善,且安全性良好,儘管該族群常伴隨心血管和代謝共病。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諾華製藥網站)

(編輯:Nerys Avery/vm/hs/ds,編自英文:瑞士資訊中文部/gj,繁體校對:盧品妤 )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Jessica Davis Plüss

你如何看待“大幅延长人类寿命”这一理念?

人类对衰老原因以及减缓衰老过程的理解已有巨大进展,各种技术纷纷涌现,声称能帮助人们活得更长、更健康。你对大幅延长人类寿命这一理念有何看法?

27
25 留言
查看讨论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