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稅陰影下,瑞士如何守住「歐洲藥谷」地位?

隨著美國對醫藥產品加徵關稅在即,全球製藥業正面臨深刻變局。這場政策風暴不僅可能推高病患用藥成本、衝擊產業穩定,也迫使跨國藥廠重新評估全球佈局,將部分投資從瑞士等傳統藥局中心轉向美國本土。在「保護主義」重塑全球供應鏈的當下,瑞士身為歐洲製藥中心還能守住其領先地位嗎?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瑞士製藥巨頭羅氏(Roche)和諾華(Novartis)在過去幾週宣布將在美國投資數十億美元。兩家公司都未正面提及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即將徵收的關稅,而是著重強調了它們會一如既往地深耕美國市場。
關稅問題雖顯而易見,卻被有意迴避。專家認為,這些投資是為了打消川普對藥品徵收進口關稅的想法。
4月1日,美國政府啟動了對藥品和半導體進口的調查,以評估其對「國家安全」的潛在影響。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這項調查或將導致成品藥、原料藥及相關衍生產品被徵收高達25%的關稅,最快可能在5月中旬付諸實施。即便世界貿易組織(美國雖為其成員,但川普曾威脅要退出)明確將醫藥產品列為全球免關稅品目,這一趨勢似乎也難以阻擋。
4月2日,美國宣布對除中國以外的所有57個國家加徵關稅,這批關稅目前暫緩執行90天,而醫藥產品是少數被豁免的品類之一。但暫緩期一過,美國將對瑞士進口商品加徵31%的關稅。瑞士政府官員日前專程赴華盛頓,希望與川普政府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
對藥品加徵關稅可能會打擊瑞士的製藥業。美國市場在羅氏的全球收入中佔比超過50%,在諾華的全球收入中佔比也接近40%,可謂舉足輕重。
製藥業佔瑞士出口總額的40%,是瑞士第一大出口產業。其中,出口至美國的比例高達60%,超過總數的一半。
2024年,瑞士對美國的藥品出口總額約350億美元。若以最高25%的關稅徵收,粗略估算,瑞士製藥公司將因此承擔約87.5億美元的額外成本。
應對關稅威脅
鑑於關稅成本高昂,製藥公司正在想辦法規避關稅。最明顯的辦法就是在美國擴大生產。像羅氏這樣的公司能夠利用現有設施來做到這一點。羅氏執行長托馬斯·施奈克(Thomas Schinecker)在4月24日舉行的公司第一季財報電話會上對媒體表示,羅氏旗下四款藥品(公司未透露具體名稱)佔其整體關稅成本的92%。
其中三種藥物在美國的產量已經足夠,而第四種藥物雖然之前從未在美國生產,但公司已著手將相關生產技術轉移到美國本土。
施奈克解釋說,羅氏目前在美國藥物生產環節的產能利用率只有50%,這「為我們未來擴大在美國的生產規模留下了充足的空間」。
對於那些生產佈局比羅氏更分散、全球化程度更高的公司而言,規避關稅的成本預計會更高,也更複雜。
瑞士製藥業協會(Interpharma)執行長雷內·布霍爾策(René Buholzer)指出:「短期內搬遷生產基地幾乎不可能。要保證產品質量,拿到各項審批,再到真正建成投產,少說也要5-10年時間。」
諾華在發給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電子郵件中,未正面回應公司是否有即時措施來應對關稅衝擊。公司發言人只是表示,公司的「投資計畫充分展現了我們對美國市場的持續關注」。
羅氏和諾華等大型製藥公司最近宣布的投資計畫表明,各公司正在根據包括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問題在內的各種因素重新考慮未來藥品的生產地點。

相关内容
关税:一分钟快速解读
諾華公司於4月初宣佈在美國投資230億美元,將建立兩個創新中心、四個生產設施,並創造1’000個就業崗位,從而實現「諾華為美國患者提供的所有關鍵藥品都將在美國生產」。
同樣,已經在美國24個生產基地僱用了2.5萬名員工的羅氏公司本周也宣布將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這家製藥巨頭沒有給出建設時間表,但表示一旦新產能建成投產,公司「從美國出口的藥品將超過進口的藥品」。
日益激烈的競爭
製藥業在美國大舉投資,讓瑞士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根據《每日導報》(Tages-Anzeiger)4月23日報道,瑞士政府正積極向美國總統川普釋放善意,試圖顯示自己正在努力改善對美貿易順差。
另一方面,瑞士宣布將進行更多海外投資,這不免讓人更加擔心瑞士能否持續吸引製藥公司。瑞士雖小,但其醫藥研發和生產實力卻很強,製藥業對瑞士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已超過銀行業。 2022年,瑞士製藥業就業人數約5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5.4%。

相关内容
纽约、北京、东京 – 瑞士联邦委员出访忙
但瑞士畢竟僅有900多萬人口,市場規模較小。當各大企業紛紛將生產設施設在靠近客戶的地方時,瑞士的劣勢也日益顯現。
「過去幾年,我們的策略就是確保在所有主要市場都擁有強大的生產基地,」施奈克表示,「事實上,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市場上,要想打開市場,前提條件就是必須有本地化經營能力,連生產設施也得一併佈局。」
羅氏和諾華已在中國投入重金佈局研發、生產和合作。過去兩年,羅氏更是與中國生技企業簽下了兩份價值約10億美元的授權協議。
羅氏和諾華最近也在瑞士進行了投資,但與在美國總計730億美元的投資額相比還相差甚遠,而這730億美元的投資也成為近十年來全球單一國家內最大規模的製藥業投資。
布霍爾策在談到這些公司的投資計劃時說:「每十年,[製藥業]都會有一次重大的再投資。問題是:這些錢都投向了哪裡?而越來越多的時候,答案已不再是瑞士。」
保持吸引力
在關稅壓力下,企業紛紛要求包括瑞士在內的歐洲各國政府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獎勵措施,以留住企業。
本週,諾華和法國賽諾菲(Sanofi)的首席執行官聯名致信《金融時報》,呼籲歐盟方面“拿出正確姿態”,以吸引新的製藥投資。他們在信中寫道:「在歐洲生物製藥競爭力日益式微的背景下,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降低了在歐盟投資的積極性。」
製藥公司多年來一直認為,藥品降價壓力越來越大,藥品審批時間長,合規要求也越來越嚴苛,種種因素正在削弱歐盟的整體競爭力。 2010年-2022年,歐洲的製藥研發支出年均成長4.4%,從27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00億元)增至46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830億元)。同期,美國製藥研發支出年平均成長5.5%,而中國更是高達20.7%,儘管中國的起點遠低於歐美。
施奈克也認為,歐洲“官僚主義太嚴重”,阻礙了經濟成長。他還表示,需要對「核心、未來產業」進行投資,其中包括製藥業,他說美國和中國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
雖然瑞士製藥業協會負責人認為關稅對該產業不利,但他也指出,目前這起分水嶺事件,正是瑞士爭取更優營商環境的良機。
「如今,許多國家都在有針對性地出台政策措施,力圖提升本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吸引力。」布霍爾策提到,本月早些時候,歐洲製藥和生物技術行業的遊說團體曾與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進行過交流磋商。
他認為,瑞士“需要為生命科學產業制定明確的策略”,尤其是在當前情況下。
他說:「川普的關稅政策既傷害了患者,也打擊了行業,但同時,也加速了投資從歐洲向美國的轉移。」
(編輯:Veronica DeVore/ac,編譯自英文:中文編輯部/xy,繁體校對:盧品妤 )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