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瑞士為何躋身全球十大升溫最快的國家之列?

瑞士氣候暖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升溫速度的兩倍。
瑞士氣候暖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升溫速度的兩倍。 Westend61 / A. Tamboly

當下,幾乎所有的陸地地區都在經歷高溫熱浪的侵襲。氣候暖化正在改變天氣模式,破壞自然的正常平衡,同時也為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帶來了許多風險。而在世界範圍內,氣候變遷對瑞士造成的影響尤其嚴重。與其它大多數國家相比,瑞士的氣溫呈現出了更為迅猛的上升態勢。本文將藉助多張圖表來展示氣溫的演變趨勢並對氣候暖化背後的原因作出分析。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人們對氣溫的測量始於1864年,而瑞士則在今年6月創下了自1864年以來的第二高溫紀錄。同時,從歐洲到美國,其他一些正在遭受熱浪襲擊的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出現了極端的高溫現象。

2024年是有史以來最炎熱的一年。根據先前預測,與去年相比,2025年的氣溫將出現下降趨勢。然而,世界氣象組織(WMO)最近卻公開表示,未來幾年裡,人們將極有可能迎來新一波的高溫紀錄。

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遷導致溫度上升,並對全球所有地區產生了深刻影響。然而,某些國家的暖化速度卻快於其他國家,而瑞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對此,瑞士聯邦氣象與氣候局(MeteoSwiss)表示,作為坐落於歐洲中部的阿爾卑斯山國家,瑞士的氣候暖化速度竟高達全球平均升溫速度的兩倍。

瑞士不斷攀升的氣溫對人口、經濟活動和自然景觀均造成了不容小覷的影響。一方面,日益頻繁且不斷加劇的高溫熱浪現象正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而老年人群體遭受的風險則尤為突出;另一方面,高溫也將損害農作物的收成。不僅如此,溫度的上升還將加速高山地區中冰川和永凍土(permafrost)的融化,從而增加了自然災害發生的風險

>> 永凍土(亦即多年凍結的岩土層)一旦融化,將為高山地區帶來許多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相关内容
Mutthorn小屋位于伯尔尼州Kandersteg和Lauterbrunnen之间,是受永久冻土融化影响的60座山中小屋之一。

相关内容

永久冻土融化威胁 瑞士 阿尔卑斯 山区,我们能如何应对?

此内容发布于 从不稳定的山坡到落石,永久冻土(permafrost)-这层冻结的岩层-的融化正在给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等山区带来诸多影响。瑞士科学家正在引领全球研究,力求理解这一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更多阅览 永久冻土融化威胁 瑞士 阿尔卑斯 山区,我们能如何应对?

瑞士:氣候變遷的嚴重受害國

瑞士的升溫現象在2015年-2024年期間特別顯著。在這段時間內,瑞士記錄了有史以來最為炎熱的三個年份: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而與1951年-1980年期間的年均氣候值相比,這段期間內的年平均氣溫上升了近2.3攝氏度。

聯合國提供的數據顯示,瑞士已躋身全球十大最熱國家。同時上榜的還有波羅的海國家、俄羅斯、中歐各國以及波斯灣阿拉伯國家,而位居榜首的則是位於北極地區且隸屬於挪威的斯瓦爾巴冰封群島(Svalbard)。

外部内容

為何瑞士的升溫現象更為明顯?

众所周知,海洋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这一层面出发,全球范围内大陆地区的升温现象相较于海洋地区更为明显。因此,作为内陆国家,瑞士自然也无法从海洋的热量缓冲效应中获益。

此外,阿尔卑斯山脉的海拔高度和形态也在瑞士的气候变暖问题上产生了关键影响。日益加速的冰雪消融削弱了土地向太空中反射太阳光的能力(亦即“反照率效应”)。而冰川退缩后释放出的土壤和岩石这类失去覆盖的地表区域则将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加快了瑞士境内整体性升温的步伐。

瑞士联邦气象与气候局的气象学家奥德·昂特塞(Aude Untersee)向本网站解释道:“瑞士的高山地区在国土面积中占据的比例相当大。这也是瑞士的变暖速度领先于其它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 以下视频展示了气候变化对瑞士产生的影响:

相关内容
瑞士与气候变化之影响

相关内容

瑞士的气候变化现状

此内容发布于 在瑞士这个内陆国家,气温的上升要比受海洋降温影响的地区更明显也更快。我们为此推出了两集视频,第一集将科普气候变化在怎样影响瑞士的景观、经济与民生。

更多阅览 瑞士的气候变化现状

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的升溫現象更為顯著

事實上,瑞士境內所有地區的氣溫均有所上升。然而,自從人們在1864年首次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測溫以來,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的升溫幅度始終高於南部地區。

針對這一差異,昂特塞解釋道,相較於南方地區,1940年之前的阿爾卑斯山北部地區在冬季往往表現出更為寒冷乾燥的特徵。然而,1940年後,嚴冬出現的頻率卻下降。同時,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和以南地區的氣溫變化趨勢亦愈發接近。

因此,在這基礎上,原本氣候條件更為寒冷的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逐漸填平了與南部地區的溫度差距。具體來說,在過去的150年裡,阿爾卑斯山北部地區的升溫幅度達到了3攝氏度,將升溫幅度為2.7攝氏度的南部地區甩在了身後。

外部内容

歐洲:升溫速度最快的洲

若將視線進一步延伸至國際層面,我們將不得不面對一個相當嚴峻的事實:在全球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20個國家和區域之中,15個上榜者均來自歐洲。

歐洲大陸是世界氣溫上升最快的地區。 2024年,歐洲的平均氣溫比1951年-1980年這段歷史參照期高出了攝氏2.4度以上。同時,亞洲、美洲和非洲的變化趨勢則與全球趨勢大致保持一致。具體對照請參考以下圖表:

外部内容

歐洲極端升溫現象的背後隱藏了多重誘因。世界氣象組織在其最新的《歐洲氣候狀況報告》中寫道,這些誘因包括導致夏季熱浪頻率升高的大氣環流變化以及歐洲領土在北極地區所佔的比例。

北極是全球暖化現象最嚴重的地區。與阿爾卑斯山脈地區一樣,極地冰川的消融將擴大深色地表暴露的範圍,從而吸收更多的熱量並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氣候變暖。此外,熱量和自然風的分佈變化也會將暖空氣鎖死在北極地區。正因如此,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成為了世界上升溫最顯著的地區。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人員也將人類對抗霧霾的行動視為導致歐洲氣溫上升的誘因之一。事實上,大氣中那些被稱為氣溶膠的污染物顆粒可有效阻擋部分太陽光線,進而作為氣候降溫的作用。

昂特塞表示,在過去的60年裡,瑞士低地地區的氣溶膠濃度呈現了急遽下降的趨勢。這位專家補充說:「這種下降趨勢引發了高原地帶低海拔地區中雲霧數量的減少,從而導致太陽輻射的進一步加劇。」

外部内容

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的《2024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指出,亞洲的升溫速度幾乎高達全球平均的兩倍,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對該地區的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結構造成了嚴重破壞。

報告指出,2024年是亞洲有史以來最熱或第二熱的一年。這一年裡,亞洲多地經歷了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的極端高溫。從4月-11月,東亞、東南亞、中亞和中東接連遭受了熱浪的攻擊。日本、韓國和中國多個月份的月均氣溫創下新高,緬甸則創下了48.2度的高溫紀錄。

與高溫並行的還有嚴重的乾旱。在中國,乾旱影響了近480萬人,超過33萬公頃的農作物受損,直接經濟損失根據估計超過了4億美元。

報告也指出,亞洲週邊海域的海水溫度也急劇升高。 2024年,海洋熱浪覆蓋了約1,5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全球海洋面積的10%,是中國國土面積的1.5倍。北印度洋、日本鄰近海域、黃海和東海遭遇的威脅尤其嚴重。

報告顯示,亞洲的海面溫度每十年上升0.24攝氏度,是全球平均升溫率的兩倍。阿拉伯海和西北太平洋的升溫現象尤其顯著。

以青藏高原為中心的“高亞洲”被稱為“地球第三極”,擁有極地以外最多的冰川。然而,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卻顯示,在2023年-2024年期間,該地區24座觀測冰川中有23座發生了質量損失。其中,烏魯木齊一號冰川的融化程度創下了1959年觀測以來的最糟糕紀錄。冰川的加速退縮加劇了冰湖潰決、洪水和山崩等災害風險,並對區域長期水資源安全構成了挑戰。

2024年,颱風「摩羯」在菲律賓、越南、泰國和中國等國造成了廣泛損毀和傷亡。中亞則遭遇了70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水,近12萬人被迫撤離。在南亞,印度喀拉拉邦7月底因極端降雨引發山崩,造成350多人死亡;9月下旬,尼泊爾也因破紀錄降雨發生嚴重洪災,造成246人死亡,經濟損失近1億美元。

西亞也未能倖免。阿聯酋於4月記錄到自1949年以來最極端的一次降雨:24小時降水量高達259.5毫米。

世界氣象組織呼籲各國加強氣候調適投資和建立災害預警系統,同時也呼籲國際社會正視氣候暖化在亞洲呈現的嚴峻趨勢,並採取人道行動,加大對受影響地區的援助力度。

(資料來源:聯合國新聞)

瑞士和世界的高溫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平均氣溫以外,瑞士在一年中達到的高溫高峰也逐漸上升。瑞士聯邦氣象與氣候局近日發布的一份關於自1971年以來氣溫變化趨勢的評估報告對這一點進行了強調。報告顯示,目前,瑞士一年中最熱一天的氣溫比50年前平均高出攝氏3.4度。

根據瑞士聯邦氣象與氣候局官網報道,瑞士的最高溫紀錄(41.5 攝氏度)於2003年8月被格勞賓登州的格羅諾(Grono,Graubünden)氣象站記錄了下來。然而,當時的測量條件與現今的技術相比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來自哥斯大黎加的氣候歷史學家馬克西米利亞諾·埃雷拉( Maximiliano Herrera )對高溫記錄進行分析已長達35 年。這位專家向本網站表示:「2003年的數據並不可靠。」在他看來,瑞士的最高氣溫應為39.7攝氏度,而這一高溫記錄則於2015年夏天在日內瓦被測量出來。

無論確切的數字如何,瑞士的史上最高氣溫依舊和其他一些國家相去甚遠:位於意大利西西里島上的錫拉庫薩(Siracusa)於2021年創下了接近49攝氏度的高溫記錄,而在那之前的2020 年,人們更是在美國加州的沙漠谷地死亡谷(Death Valley)中測量到令人無法忍受的、高達54.4攝氏度的極端氣溫。

然而,幾乎可以確定的是,瑞士的氣溫將以遠超其他國家的速度持續攀升。面對這樣的未來,瑞士必須立刻行動起來,以適應一個全新的、與過去日益不同的氣候環境。

外部内容

 (編輯:Gabe Bullard/vdv,編譯自義大利文:Jun Aikens/xy,繁體校對:盧品妤)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