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人工智慧:瑞士的艱難之路
歐盟委員會近日宣布的「應用人工智慧」策略(Apply AI Strategie)規定,要加快人工智慧工具在醫療、能源、文化和建築等領域的應用。此舉也旨在減少歐盟對美國和中國的技術依賴。同時,瑞士也投資數百萬瑞郎以減少在人工智慧領域對美國科技巨頭的依賴。但在許多人看來,瑞士距離人工智慧的真正主權仍十分遙遠。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從翻譯工具到雲端運算,人工智慧在世界各地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著服務。然而,這項技術目前仍主要掌握在少數幾家外國公司手中,其中以美國和中國的巨頭企業為主。這種現象導致人們開始擔憂,在政治目的或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對基礎數位工具的存取和使用將在未來受到極大的限制。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人工智慧與創新技術專業的教授兼人工智慧主權專家大衛·施利爾(David Shrier)表示:「各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如果不想受制於以科技巨頭為代表的一小撮外國利益集團,迫在眉睫的一項任務便是對主權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投資。」
主權人工智慧(Sovereign AI)是一個廣義的術語,指的是對可能受到司法管轄限制影響的人工智慧系統的控制。主權人工智慧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幫助防止敏感資料離開司法管轄區或被沒有適當憑證的人存取。簡單地說,主權人工智慧旨在確保人工智慧的國內生產,包括用於訓練人工智慧的資料。
主權人工智慧涵蓋了任何或所有標記為「人工智慧」的技術,包括用於了解資料趨勢和發現異常的機器學習;使用卷積神經網路進行模式識別或物件識別;以及由生成式人工智慧創建的圖像、聲音或文字。主權人工智慧也可能涉及控制人工智慧技術使用的規則,例如隱私規則。
主權人工智慧與資料主權一樣重要,因為它可以更好地確保只有授權人員和系統才能存取變革性技術和運算平台、網路基礎設施、應用、智慧財產權和受保護的資料。主權人工智慧也可以被視為資料主權的擴展,涵蓋構成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堆疊的新技術,包括訓練資料、大型語言模型和機器學習演算法。
(資料來源: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
在這一方面,瑞士政府投入了數百萬瑞郎的資金用於資訊科技基礎設施的建造和大型語言模型(LLM)的開發。身為全球第八強的超級計算機,「Alps」的問世便是這些投資的一大重要成就。此外,瑞士還研發了大型語言模型「Apertus」,並於今年9月正式將其投放到了市場之中。同時,該模型也進一步佐證了瑞士在主權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決心。
今年10月,美國亞馬遜公司旗下的雲端運算服務平台(AWS)突發故障,導致全球多個熱門網站和應用程式服務中斷。在這類事件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呼籲限制對外國技術的依賴。近日,出於安全考量,瑞士聯邦國防軍司令托馬斯·蘇斯利(Thomas Süssli)在一封致聯邦政府的信中針對微軟雲端技術在瑞士軍事領域中的應用提出了批評。這封批評信同時也被公開刊登在了名為《共和》(Republik)的網路報紙上。
種種跡象表明,瑞士民眾對大量資料資訊落入科技巨頭手中這一現狀感到擔憂。在今年9月28日的全民公投中,瑞士選民以極其微弱的優勢通過了電子身分證(E-ID)這項聯邦層級的提案。其中,50.4%的投票者贊成引入電子身分證,而49.6%的投票者則明確表達了反對的態度。這一如此接近的投票結果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瑞士民眾在數位隱私議題上的高度關注與廣泛擔憂。
有人認為,實現人工智慧技術上的獨立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然而,在多數人看來,只要運算能力、晶片技術和資料資訊繼續被全球少數強權國家的巨頭企業所壟斷,且本土技術在可靠程度方面又始終存在不確定性,想在人工智慧領域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主權便無從談起。
美國和中國對人工智慧的操控
美國已採取切實的措施對人工智慧技術的使用群體進行嚴格控制。今年一月,時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目的在於縮小可進口尖端人工智慧晶片的國家範圍。這類頂級晶片主要由美國科技公司英偉達(Nvidia Corporation)負責開發生產,而全球範圍內,90%的人工智慧模式的運作均依賴英偉達公司提供的晶片,其中也包括瑞士最新開發的Apertus大型語言模型。因此,美國政府的這項舉動無疑為瑞士的人工智慧研發造成了沉重打擊。此外,透過收購美國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之一——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oration)10%的股份,美國第47任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在上任之後進一步加強了政府對晶片的控制。
同時,中國正透過對演算法進行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嚴格審查來加強在人工智慧技術方面的控制。例如,由中國科技公司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 拒絕回答與1989年天安門事件這類政治敏感議題有關的問題。
>>中國政府如何利用嚴苛規則和審查制度來控制人工智慧模型?閱讀這裡獲取更多詳情:
相关内容
中国的人工智能监管模式引发瑞士关注
賦予人工智慧更多的自主性:對抗「數位殖民主義」的良方?
當下,美國和中國這兩個超級大國仍在不斷深化對人工智慧的控制,而其它國家已在緊鑼密鼓地尋求替代方案。今年10月底的峰會上,歐盟領導人就數位主權議題展開了討論,而英國和加拿大的政界人士也表達了初步意向,呼籲在本土範圍內研發更具可控性的人工智慧技術。
在努力建構人工智慧主權性這一方面,新加坡所做的示範堪稱表率。截至目前,這個位於東南亞的城邦之國已撥款16億美元公共資金用於發展人工智慧項目,其中也包括了名為「Sea-Lion」的大型語言模型項目。該計畫由新加坡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工程師與科學研究團隊領導開展,旨在透過開發一套支援11種地區性語言的大型語言模型來更為精準地展現東南亞豐富多元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環境。而在美國和中國開發的人工智慧模型中,這些地區性語言從未獲得重視。
無獨有偶,瑞士開發的Apertus也秉持著同樣的包容性目標,接受了一千多種語言和方言的訓練,成為了歐洲範圍內首個對外完全開放且透明的大型語言模型。基於開源式的研發模式和理念,任何人都可下載該人工智慧模型,並對其原始碼和設計架構進行分析和修改。
施利爾認為,上述這類里程碑式的人工智慧模型可望對眼下ChatGPT等聊天機器人所製造的「文化壟斷」現象發起挑戰。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式整體上更傾向於反映西方工業化發達國家中富裕且受過良好教育的民主人士群體的意識形態。在這偏好的驅使下,以ChatGPT為代表的聊天機器人對外呈現出的思維方式與一位25歲的矽谷軟體工程師如出一轍,而在施利爾看來,透過幾近霸權式的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壟斷,這類聊天機器人正在全球範圍內締造一種全新的「數位殖民主義」。
瑞士對主權人工智慧的投資不足
與新加坡相比,瑞士政府在發展主權人工智慧方面投入的資金較少。用於研發超級電腦Alps的投資金額約為1億瑞郎,而截至2028年,瑞士政府還將投入兩千萬瑞郎的資金用於開展「瑞士人工智慧計畫」 (Swiss AI Initiative)。作為由瑞士本土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Apertus無疑也是該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瑞士政府每年還需額外投入約一千萬瑞郎的資金用於這些計畫的營運和能源消耗。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人工智慧中心的聯合負責人馬塞爾·薩拉特(Marcel Salathé)認為,想要在人工智慧領域中獲得自主權,「數額龐大的資金支持不可或缺。」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人工智慧中心的負責人亞歷山大·伊利奇(Alexander Ilic)認可了這一觀點。在他看來,瑞士必須加強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投資力度才能維持自身的競爭力。這位專家同時表示:「未來十年裡,我們可能需要將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提升至現有設備的20至100倍。」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和美國已分別宣布了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項目計劃,用於建造更強大的超算中心。同時,英偉達與OpenAI在美國本土的合作投資規模高達一千億美元。
薩拉特認為,加大公共資金的投入將會吸引來更多的私人投資。美國矽谷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歷的投資熱潮便很好地佐證了這個觀點。「然而,」針對聯邦政府在名為EP27的紓困方案(Entlastungspaket 27)中提出的財政節約措施,該專家特別指出,「瑞士的做法恰恰相反,正在削減用於人工智能研發和創新的預算。」
人工智慧主權將引發其它依賴關係
在建造驅動人工智慧模型的機器設備時,晶片、能源和資料缺一不可,而主權人工智慧面臨的另一大難題便在於,一國的本土市場無法一直為人們提供所有的必要資源。然而,在人工智慧領域中,真正意義上的主權意味著國家對供應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和主導權。對此,薩拉特坦承道:「對於瑞士這樣的小國來說,想要做到這一點可謂是天方夜譚。」
目前,瑞士政府並不急於獲得絕對意義上的人工智慧自主權,而是採取了相當謹慎的態度來應對這一議題。瑞士聯邦秘書處的發言人在給瑞士資訊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自主技術的研發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負責維護和更新這些基礎設施的核心技術團隊。而在這過程之中,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至關重要。
瑞士聯邦秘書處指出,對龐大資金的過度依賴引發人們對主權人工智慧的長期可持續性產生質疑。此外,聯邦秘書處也補充道,由於Apertus這類開源式人工智慧模型建構於全球社區共同操作管理的軟體系統之上,因此根本無法保證其自身的穩定性。
團結就是力量
當下,國際科學界已然意識到了人工智慧領域中技術主權的局限性,並正為此而努力尋求國際間的合作。
大衛·施利爾和其在倫敦帝國學院的同事阿爾多·費薩爾(Aldo Faisal)共同提出了「主權人工智慧聯盟」這個概念,也就是一個由各國人工智慧系統組成的網路。這些人工智慧系統彼此之間互相合作,透過共享數據、基礎設施和研究成果來達到降低成本和提升效能表現的目的。作為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領域的教授,費薩爾解釋道:「在世界範圍內,目前只有美國和中國有能力從零開始構建人工智慧系統,而包括瑞士在內的所有其它國家都必須做出妥協。」
英國的一組研究人員也提出了類似的想法,而他們的靈感則來自空中巴士集團(Airbus SE)的成功經驗。空中巴士集團由法國、德國、西班牙和英國等多個歐洲國家於上世紀60年代共同創立,旨在對抗美國航空航太產業的市場壟斷地位。
英國研究人員發起的「人工智慧空中巴士計畫」(Airbus per l’IA)便借鑒了這種合作模式,鼓勵各國透過共同努力和結盟的方式來獲取人工智慧領域中的自主權。身為該計劃的發起人之一,軟體工程師約書亞·譚(Joshua Tan)表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與科技巨頭公司一較高下。各國之間唯有互相團結才能獲得對抗的資本。」
(編 輯:Gabe Bullard/編譯自義大利文:瑞士資訊中文部,繁體校對:盧品妤)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