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是怎样驱逐自己培养的人才的

Keystone

毕业于瑞士各大学的外国人才即非犯罪青年,也非失业大军,为什么他们非被赶走不可?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Jacques Neirynck愤慨地质问。

恰恰相反,这些人的研究活动能够帮助那些尖端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那么,为什么他们要被逐出瑞士?

最近,一位由瑞士培养的外国人才刚刚获得洛桑(Lausanne)联邦理工学院(EPFL)颁发的博士学位证书,如今却已接到由沃州(Vaud)发出的一纸逐客令,勒令他离开瑞士。

的确,对那些来自欧洲以外的外国人来说,目前这部于1931年颁布、在2005年重新修订,又于今年9月24日得到全民投票通过的《外国人法》总是贯穿着一条奇怪的原则:只有这些人保证在学习结束后离开瑞士,才被允许在瑞士深造。

然而,这些由瑞士培养出来的外国人才即非犯罪青年,亦非失业大军,而是对社会有用的宝贵人才。

这些人的研究活动能够帮助那些尖端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那么,为什么他们要被逐出瑞士?

2000年9月,联邦议会以大多数票赞成通过一项动议,它要求给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自动转成C居留证(瑞士永久居留)。但在新《外国人法》的起草中,这项动议根本没有被考虑进来。

税收中有10亿被用在培养这些不能作出回报的研究人员

在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三分之一的在读工程师和一半的博士生都属于这种情况。他们中的个别人在瑞士找到了工作,而其余大部分都去了美国。

每位人才的培养经费在30万到100万瑞士法郎之间。据估计,各大学预算中的相当部分为培养经费。每年全国的财政支出为200亿瑞士法郎,其中40亿用于政府支出。

保守地估计,税收中有10亿被用在培养这些不能作出回报的研究人员,因为学习结束后他们就会被“驱逐”出境。

如果以为仅通过增加高等教育经费,工业发展就能自动受益,这是不够的。还有其它条件需要得到满足,这些条件同样很有必要。假如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瑞士将无法继续保持富国地位,因为它的未来寄托于这些尖端工业-化工、医药、精工、钟表和高档食品等。

近年来,瑞士已三次错过技术发展的转折点:微电子、软件、通讯系统。芬兰,借助它的诺基亚,没有错过这第三个转折点,原因不言而喻。

各大学和企业研究人员的一半以上来自海外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保证尽可能广泛的尖端研究人才的积累。美国对此深有体会:各大学和企业研究人员的一半以上来自海外。瑞士地窄人稀,无法保证实现“欧洲的加利福尼亚”所需的青年人才规模。

此外要实现该功能,瑞士还应成为欧洲的一员!幸亏靠着双边协议,1992年公投拒绝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EEC)造成的不便才得以部分弥补。欧洲人口的自由流动即提高了瑞士年轻人才的流动性,也令瑞士能直接从3.5亿人口的欧洲大陆上招募人才。

这就足够吗?答案是否定的。亚洲是潜在的人才聚宝盆,美国从那里大量招兵买马。而在瑞士,由于政府人员对此缺乏理解,针对外国人的法律条款日益苛刻。

最近联邦司法警察部门做出决定,严化对中国留学生的居留证发放,从科技发展角度来看,这与自杀行为别无二致。签署这些条文的人员也屡次见证沃州的类似决定-一位尚未完成学业的中国留学生被驱逐出境,他自理学费、成绩优秀,也没有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

瑞士无法一边用种族主义标尺来闭关锁国,一边谋求发展尖端工业。以美国为例,1900年时它的科技还非常落后,半个世纪之后它以成为世界霸主,因为它是个移民国家。自1930年起,它的国门向欧洲人才敞开,尤其是逃离纳粹迫害的犹太人。

可悲的是,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33年向柏林的瑞士使馆要求恢复他的瑞士国籍以求保全生命财产时,却遭到拒绝。1932至1945年间,共有多少犹太人才被驱走?

今天,瑞士还想赶走多少中国科研人才?

《周刊》(L’Hebdo) 2006年10月12日,Jacques Neirynck

发表评论/查看留言外部链接

1992年12月6日,全民投票以微弱优势(50.3%)否决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2000年5月21日,全民投票以67.2%的票数赞成瑞士-欧洲双边协议。

2006年9月24日,限制非欧洲大陆移民在瑞士工作的新《外国人法》得到瑞士选民68%的赞成票数。

比利时裔作家Jacques Neirynck教授拥有比利时天主教鲁汶(Louvain)大学应用科学博士学位,他曾于1999至2003年担任基督教民主党国民院议员,现为《周刊》(L’Hebdo)专栏作家。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