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南北差異:雞們進退兩難

Keystone / Mustafa Quraishi

幾十年來,瑞士人一直在尋找大批量生產的肉食產品的合理替代品,而在像印度這樣的新興國家,首次通過工業化養殖將肉送到了千家萬戶的餐盤上,而且這一趨勢勢不可擋。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雞肉能提供大量的肉質蛋白-而印度是一個正在興起的雞肉市場。小雞仔在18天後就能孵化出來,孵出後第二天就會接受疫苗接種,通常還會同時接受第一劑抗生素。然後進入養雞場,三個月後,就可以被宰殺,每隻雞的重量能達到1公斤左右。如今在瑞士,雞的屠宰重量標準是70年前的兩倍,但達到這個重量只需一半的時間。

Suguna公司創始人Soundararajan
Suguna公司創始人Soundararajan

“印度人並非無肉不歡”

印度雞肉公司Suguna Chicken每週生產700萬隻雞,是印度最大的雞肉生產商,世界排名第10,在德國電影導演Valentin Thurn外部链接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中,公司創始人回憶公司初創時的情景,他說:“每天能賣出10-20隻雞都不容易。在印度傳統中,並不是特別重視肉食。”

但是後來從國外引進的工業化養殖技術、市場化培育,外加一個機智的想法相結合,市場開始騰飛:1990年Suguna Chicken開始承包家禽養殖,向養雞戶提供養雞所需的一切條件-從飼料到藥品,而養雞戶則向Suguna Chicken提供家禽。

在20世紀90年代,該公司得以在印度各地迅速拓展,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公司許諾幫助政府發展農村電力,所謂的“農業發展計劃”,而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現在,向Suguna公司提供家禽的養殖戶已經超過了20萬家。

如果沒有疫情的影響,Suguna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0%,Soundarajan說:”在印度,肉類消費水平仍然很低,一年的人均雞肉消費量是4.5公斤,而美國是65公斤,因此那裡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希望增長趨勢能繼續保持下去,”Soundarajan在紀錄片《100億-怎麼讓所有人吃飽飯》中說。

該公司簡介影片:

外部内容

如果沒有疫情的影響,Suguna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0%,Soundarajan說:”在印度,肉類消費水平仍然很低,一年的人均雞肉消費量是4.5公斤,而美國是65公斤,因此那裡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希望增長趨勢能繼續保持下去,”Soundarajan在紀錄片《100億-怎麼讓所有人吃飽飯》中說。

食肉成為一種地位的象徵

印度依然是全世界素食者比例最高的國家,38%的人口不食肉,但在這個可能在未來幾年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印度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雞蛋生產國和第三大雞肉生產國。

從Heinrich Böll基金會推出的 “肉類地圖 ”上不難看出,現在印度大部分地區,“非素食”已經開始變成地位的象徵。目前,肉食市場80%集中在城市地區,而市場分析家認為鄉村地區的需求也將出現大幅增長。

一個增長的市場

收入的增加、人口的增長和健康意識的提高都是這種發展趨勢的驅動力。從全球範圍來看,印度並非特例。從“肉類地圖”上看,世界許多地區,特別是在“金磚”國家,城市化的發展總是伴隨著“非素食”運動。

創造需求,但最終價格還是關鍵。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市場上,肉類的價格剛剛才變得可負擔。 Suguna公司一公斤雞肉的價格為80盧比,相當於印度人平均每日收入的九分之一。

北半球相反的趨勢

如果與北半球其他國家相比,印度人對肉類的熱情堪稱前茅。北半球其他國家出現恰恰相反的趨勢,素食和全素食者的比例正在增加,根據瑞士素食者協會Swissveg外部链接的一項的民調結果,瑞士已有超過5%的素食主義者,還有另外20%在有意識地減少肉類消費。從1980年-2020年瑞士人的肉類消費減少了五分之一,但瑞士雞肉消費卻略微有所提高。

但是,瑞士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正號召社會大眾減少食用肉類,比如一些大學餐廳中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公共項目。瑞士名廚Daniel Humm於5月將他在紐約的米其林三星餐廳EMP完全改成素食餐廳,他的目的是成為這個級別中的第一家無肉餐廳。 Humm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我們對動物產品的使用;我們對海洋的影響以及我們的龐大消耗量,這些都是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的。”

瑞士名廚Daniel Humm
瑞士名廚Daniel Humm elevenmadisonpark.com

那麼這裡就出現了兩難的局面,富裕的北半球國家將“減少食肉”作為一種提升地位的象徵,而在較貧窮的南半球,“食肉”才是身份的象徵。新興市場對肉類的需求將北半球針對永續食品和保護氣候方面做出的努力化為烏有。

北半球要進一步呼籲放棄食肉嗎?

動物保護組織Peta已經在印度積極行動,禁止不良的家禽養殖業。但總的來說,北半球實際上幾乎無人敢真的落實行動-要求南半球放棄食肉,因為這會顯得過於權威;過於殖民主義和過於傲慢-特別是在北半球自己尚未取得很大效果的情況下。

北半球的“放棄食肉”時尚大多數出自消費者自己的意願,他們關注永續發展、健康營養和個人碳足跡對地球的影響。許多人都知道,為了生產雞肉,不得不大量單一地種植大豆,往往還須砍伐森林。更何況眾所周知,肉類是全球暖化的一個加速原因。

北半球價格不重要

對許多瑞士人來說,運輸路途短、永續生產的,更好、更有環保意識的食物,只是幾瑞郎的小事,大家都支付得起:在瑞士,購買食品的支出只佔家庭預算的7%。根據消費者的政治傾向和家庭預算,在瑞士購買一公斤雞肉的價錢在6-23瑞郎之間。或是一個巧合:這裡一隻價格昂貴的有機雞的價格也相當於瑞士平均日收入的九分之一。

瑞士電視台SRF《日間新聞》節目播放的“挽救下來的蛋雞”節目:

外部内容

雖然在瑞士消費者可以不受價格左右而按照道德標準來購買食物,但在全球的許多國家,價格依然是人們消費時注重的唯一因素。這就是為什麼全球化的家禽生產就像一個精準的機器,能夠不斷地調整產品和市場的協調性,並在這個過程中優化成本。

是這樣運作的:波羅的海國家的蛋雞用來自莫三比克的大豆餵養,12-15個月後,牠們的產蛋力下降,而採食量保持不變,每天120克大豆,這時考慮盈利的問題,許多雞被宰殺-或從拉脫維亞運到荷蘭宰殺,正如在德語電視台ARD播放的紀錄片《可憐的雞-可憐的窮人》中顯示的一樣。

在非洲的二次利用

在那裡,雞肉被進行二次加工。燉湯雞被切開,包裝和冷凍,這些在歐洲賣不出去的肉被運往西非,以低廉的價格出現在那裡的市場。因為來自歐洲的雞肉在西非的價格非常便宜,所以西非當地,例如,加納的雞肉生產商會因為無法提供這樣的價格而撐不下去。

幾乎無力競爭:象牙海岸阿必尚的當地雞農。
幾乎無力競爭:象牙海岸阿必尚的當地雞農。 Keystone / Str

這種全球化的雞肉,在各大洲之間被重複加工得淋漓盡致,無疑造成了一抹不容忽視的陰影,生命被當作物體殘酷利用;靈魂被忽略;營養價值和性價比被降低,而這些應該就是為什麼北半球消費階層要提升消費意識的真正原因。

與動物之間建立新關係

也正因如此,瑞士發起了一個名為“瑞士禁止工業化養殖”的公民動議,將在明年的全民投票中出現在投票箱前。現在許多瑞士人也開始自己養雞。有些人甚至專門收養那些被棄養的蛋雞,讓牠們繼續在一個適合的環境中生活。

近年來瑞士人的花園裡出現了許多小型雞舍,一般裡面會有三四隻,而這些開心地咯咯叫的雞們每隻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們人在與蛋白質產品重建關係的表現,何況別忘了,牠們也是一種動物。

(譯自德文:楊煦冬)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