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保护:瑞士尚“不足”,但比很多其他国家“有余”
瑞士新修订的《二氧化碳减排法》投票遭否决,这是瑞士气候政策的支柱之一。通往气候中和的道路更显漫长。本文介绍瑞士减排方面在国际上的位置。
- Deutsch Schweiz beim CO2 "ungenügend", aber besser als viele andere
- Español Proteccion del clima: Suiza “insuficiente”, pero mejor que muchos otros países
- Português Suíça ainda precisa melhorar na proteção climática
- Français Protection du climat: la Suisse «insuffisante», mais meilleure que bien d’autres
- عربي حماية المناخ في سويسرا "غير كافية" ، لكنها أفضل من غيرها
- Pусский Швейцария и выбросы углекислоты: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 но лучше многих!
- English Switzerland rated ‘insufficient’ for climate commitment
- 日本語 スイスのCO2対策は「落第点」だが国際比較では「良」
- Italiano Protezione del clima: Svizzera "insufficiente", ma meglio di tanti altri (原版)
瑞士公民在上周日的投票中否决了新修订的《二氧化碳减排法》,拒绝了联邦政府为落实其在《巴黎气候协定》框架下许诺的目标(多语)外部链接而制定的减排措施。
环境部长西蒙内塔·索马鲁加(Simonetta Sommaruga)表示,投票结果并不乐观,但瑞士将继续追求气候中和的目标,尽管这显得更加困难。气候中和也是欧盟、美国、中国(三者排放量占全球的一半)以及其他宣布到2050年或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一百多个国家追求的道路。
比起其他国家,瑞士表现如何?
一个瑞士人的排放量相当于两个巴西人
2019年,瑞士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600万吨,大约是全球排放量的0,1%。平均一个瑞士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两个巴西人(每年4,4吨)。
图中显示的数据仅考虑国内产生的排放量。如果将进口因素考虑在内,一个瑞士居民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上升到14吨(全球平均水平是6吨)。在这项排名中,瑞士排世界第十五,卢森堡居首位。
2050年目标:瑞士依靠太阳能实现
瑞士承诺到2030年实现排放量减半(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长期战略目标是交通、建筑和工业排放量减少近90%。部分减排将通过投资国外气候项目来实现。
当局表示,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发电的发展,交通和供暖电气化所需的电量将得到保证。30年后,当瑞士关闭所有核电站时,预计太阳能将提供该国45%的电力消耗,而目前这一比例约为4%。
中国二氧化碳市场和美国风电市场
欧盟的中期目标更加雄心勃勃:到203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55%。《欧洲气候法》是绿色协议(“Green Deal”)的核心内容,规定在所有领域,特别是在交通运输、能源、农业和建筑领域采取行动。
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工具之一是排放交易体系,瑞士在2020年也加入了这个体系。
中国也计划借由碳市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气候中和的目标。中国2月初投入运行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纳入的多家企业均为发电企业。事实上,煤炭占中国能源生产的比例仍高达60%。
而重返《巴黎气候协定》的美国则承诺,2030年排放量较2005年将减少50%到52%。新政府还希望通过建造新的海上风电场生产更多可再生能源。
瑞士的努力“不够充分”
监测全球气候政策的独立机构——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AT)指出,目前瑞士对化石燃料征收的二氧化碳税为每吨96瑞郎,居世界前列。然而,瑞士所做出的努力被认为还“不够充分”。
CAT认为,依赖瑞士联邦目前实施的措施,2030年减排量只能达到26%到31%。这样一来,瑞士很可能无法完成2030年的减排目标,而在此之前,2020年的目标也未能实现。
>>推荐阅读:奶牛少了,可车却多了:瑞士未能实现气候目标
在国际比较中,瑞士无论如何都比大多数欧洲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做得更好。在考虑气候政策的“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排名中,瑞士在61位中排名第14。尽管没能达到其定下的目标,但瑞士仍是过去30年实现减排的国家的之一。
(译自意大利语:瑞士资讯中文部)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