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娃娃丢了,宝宝哭了,SOS !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心爱的娃娃丢了就等于死了。这会引起他们极大的悲痛和焦虑。 Getty Images

编者注:记得美国漫画《花生》里,莱纳斯弟弟相依为命的毛毯吗?很多人年幼时都有一个形影不离、无法割舍的物件:也许是一块手帕、一只毛绒熊,或是一个枕头、一块枕巾… 孩子们对它的依恋和依赖可谓痴迷,因为它是母亲的“替身”,意味着无条件的温暖和安全。可以想见,如果丢失了依恋的物件,孩子的心里要经历怎样的焦虑、烦躁和不安。就此话题,瑞士《晨报》(Le Matin)近日刊登了一篇有爱的文章《营救走丢娃娃》(SOS doudous égarés,法)外部链接。瑞士资讯swissinfo.ch将其翻译转载,以飨读者。 

几秒钟没注意,“灾难”就发生了。哭喊不止、泪如雨下。原来,宝贝儿迷恋的毛绒动物不见了。还好,有的家长能够在几分钟之内找到救命稻草,可有的爸妈就没那么幸运了。为了帮助他们绝望中的寻找,多家网络平台诞生了。在瑞士法语区,除了脸书上的论坛之外,还出现了一家名为“丢失的毛绒娃娃”的网站(法)外部链接,专供刊登遗失心爱玩偶的寻物启示。

儿童精神科医生Dora Knauer的话

– 对儿童来说,毛绒玩偶的重要性何在?

它们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玩偶陪伴他们成长,代表着孩子和父母间的纽带。孩子真的离不开它们。亲密的毛绒玩具对儿童来说是一个过渡性的客体,是他们缓解分离焦虑的途径。

– 孩子们是如何选择自已依恋的物品的?

这很复杂。最初,是父母把柔软、色彩柔和的物件交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触觉上的抚慰。但最终哪一件成为最爱,还是孩子的选择。它可能是各种形式的物品。一只毛绒熊、一件衣服或一块织物。

– 每个孩子都需要吗?

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孩子需要,有的完全不。即使出现后种情况,也不必担忧。有些儿童的恋物阶段可能会晚些出现;抑或,孩子把和父母的关系纽带寄托在其它形式的事物上-比如房间或食物。

– 如果心爱的娃娃丢了会发生什么?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娃娃丢了就等于死了。这会引起他们极大的悲痛和焦虑。所以说,孩子哭闹,并非他们任性。直到7-8岁,孩子们都会认为父母是对一切负责的人,所以必然会迁怒于父母。但一旦找到心爱之物,孩子们的喜悦也会是无以言表的。

长长的一串公告,有小熊、小兔和各种纺织品,无一不让主人们牵肠挂肚。“我儿子4年前坐推车时把他最爱的毛绒玩偶丢在了路上,”来自瓦莱州的妈妈 Maïté(化名)说,她是网站的创建人。她儿子的心爱之物-一只小毛绒长颈鹿-最后被完好无损地找到了,但是这位IT研发出身的的妈妈从此便生出一个想法。“有很多孩子丢了他们的迷恋之物,也有很多家长在忙着寻找,” Maïté说,大部分的父母都想竭尽全力帮孩子找回思念的玩偶。“这么小的孩子,谁不想看着他高高兴兴的呢。对孩子来说,丢失的伙伴是不可或缺的。”

天天的找寻

另一位和表姐妹一起主持相关脸书论坛的楼主承认说,尽管付出如此多的努力,还是很少有人能找回遗失的玩偶。“要不就是因为露天多日,毛绒玩具已变得破旧不堪,” Maïté补充道。但是,多亏了网站,父母们时常能找到丢失玩具的“双胞胎兄妹”。“比如,其他人家有一样的、不再需要的绒毛玩具,或者有人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到一样的新娃娃。”

来自洛桑的Carole Peuchoux创建了旨在“寻找娃娃”的脸书社团,她也有话要说:“网络经常能帮助父母找回孩子的宝贝玩偶,但大多时候,只是另一件同款。” 但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并不能奏效。“有的孩子能够发现毛绒玩具不是原来的那个,主要是因为气味不一样,”Peuchoux介绍道。不过,这位年轻妈妈还是为她脸书社团的人气感到欣喜:“每天都会有新启示进来,让人难以置信。可见,如果孩子依恋的毛绒动物被弄丢,哪个家长也躲不过一场大闹。”

提前照好相

为了避免事后抓瞎,Carole Peuchoux建议家长们直接一次购买两只相同的玩偶。“之后,要注意把两只布偶轮流交给孩子。这样它们的磨损程度才能相近,”她继续说。另外, Maïté提醒家长事先给孩子形影不离的玩具照好相片:“这样便于以后寻找,不管是原本的那只,还是同款。因为不管是棕色的小熊,还是米色的小兔,它们都有上百种式样。”

洛桑警察局的发言人Sébastien Jost指出,有时候被被弄丢的毛绒娃娃会被送到城市的失物招领处。“送来的玩具大多是被丢在了超市货架旁的,”他介绍道,也经常有父母来寻找遗失的毛绒动物。“但完璧归赵的事情很少,我们见到更多的是因为失去宝贝玩偶而泪眼婆娑的小朋友。”

当有的家长万分呵护子女的恋物需要时,也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毛病”,想方设法地在纠正。你怎么看待孩子的恋物?欢迎你在下方留言。

(编译:郭倢)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