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我眼中的瑞士气质

瑞士国家小,但非常多元化和富有包容性。
瑞士国家小,但非常多元化和富有包容性。 Jan Geerk、Monika Leyde、江江、雍炯,(图片制作:金金)

I  最初印象

1998年夏天,我的第一次瑞士旅行。

阿莱奇冰川巨大的冰舌从雪山间铺开。清冽的空气充满肺腑,似要把血管和杂念涤荡干净。峻峭挺拔的马特洪峰连接着湖面的倒影,隽美到顶天立地。勃朗峰断层特立昂峡谷,巨石玄怪诡秘,瀑布击破峭壁急泻。水雾弥散到脸上,把游思卷进百万年前的冰川纪。雄鹰展着两米多宽的黑色翅膀,悠闲地凌驾在蓝天。岩壁上的攀岩者,在凝神静气和劲展身躯的一招一式中调整着凸凹有致的肌肉线。攀岩者的专注,把生命的全部责任都交给那一刻的专注,把看者的呼吸也快带走。

瑞士的地图详尽到极致。每条山路、冰河、村庄、草场都标注得清晰精准。只要体力配合路线,眼神不是太差,背包客迷路很困难。如果要问路,也总能得到帮助。尽管瑞士人讲起英语会让人联想到炸鱼薯条上浇了层奶酪酱。

在提契诺偶遇一队摩托车上的地质学家,几个人对中国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结伴同游,在诡异险峻的怪石湖泊里戏水;在岩石上煮咖啡远眺意大利;听他们说读过的中国故事《大地》、《四世同堂》、《我的前半生》;俯瞰灯光潋滟的卢加诺湖;搭摩托沿着风景如画的盘山公路飞驰。

和地质学家告别,一人前往格劳宾登,贾科梅蒂的故乡Bergell。我在东京看过贾科梅蒂的作品展,此后展会上那些细细的人物和猫狗会在夜里悄然走进我的眼皮,送我入梦。一百瑞郎钞票上印着他那张线条分明的脸。

Bergell群山环抱,窄小古老的石桥从瀑布溪流上跨过。意大利咫尺之遥。 村落附近长满了粗壮古老的板栗树,浓荫蔽日。从中世纪到17世纪晚期,这里的山民靠树上的“面包”填饱肚子。散步中碰到一只狐狸和几只鼬。

Castasegna镇幽静的石径路穿过两旁简约别致的石楼,浆果鲜花和板栗树像华丽的伞盖撑在其间。这里藏着以阿尔卑斯山地草本植物和山羊油等为原料的天然美容保健品工厂SOGLIO。 门店和厂房在一栋古老的青砂石楼里,规模更像作坊。1975年创始人巴塞尔的化学家和他的夫人来到这片自然与艺术相谐的山区古镇,开辟了阿尔卑斯高山植物的有机园林,以雪绒花、山羊奶油、醋栗、金盏花,引融雪清泉等为原料,开发了风湿膏、精油、美容品以及舒经活血的运动保健品。 就地取材,摈弃复杂的包装,简素唯真的理念和Bergell浓郁的阿尔卑斯山地气质相得益彰。

在达沃斯碰到一群夏令营的孩子。一个男孩用中文和我打招呼,很大方地介绍他们团队。这是个癌患儿童夏令营,两周的活动包括越野跑、骑车、游泳、绘画和音乐。他们开心的样子让我对男孩子的话将信将疑。细看,果然几个孩子带着助听器,也有几个戴帽子的小光头。跟团的辅导员是老中青几个运动员志愿者。花白头发的Ruth是夏令营团长,优雅矫健,说德法意英和西班牙语。仰头开心大笑的样子很迷人。

最后的晚餐是当地特色菜capuns。甜菜叶里卷了蔬菜土豆泥和火腿。以后这道农家菜被我改良成了早餐和便当。

机翼掠过一抹蓝天向东北飞行。机舱振动的频率传到耳鼓膜,听起来像 “瑞士,我还会回来的”。

II 初心移民把脉瑞士

千禧年过后我来瑞士定居。 初心移民的体验让我这个龙的传人偶尔会有种孙悟空被如来手掌镇住的压抑。 幸好碰到好多国内来的留学生和在瑞士居住的华人家庭。大家伙集思广益,闲暇时聚餐、旅游、组织文体活动、交流中医养生、过组织生活、读圣经。同在异乡为异客,炎黄子孙在一起就能嗨起来。我们常爱给瑞士把把脉,半真半假总结出几条瑞士特色:

节奏慢:日新月异的变化太少。

不会嗨:商务和社交聚会不懂small talk。节假日街上太冷清。

瑞士拽:周日有钱也不赚,商店关门。

饮食贫:几样早餐就能吃一辈子。

瑞士简:贫贱富贵各色人等穿着随便,金融人士除外。

瑞士贵:有目共睹贵。

瑞士硬:待人接物说话生硬。

瑞士心:貌似冷淡,内心单纯。乐于助人,不喜欢表现。

初心定居者看瑞士的视角难免有盲点,就像走马观花的游客拿着相机,不可能捕捉到完全的景致和细微的层次。直到我们在瑞士住得渐久,语言不是障碍,朋友渐多渐杂,视角更开阔,盲点减少,对瑞士气质的了解才一层层丰富起来。

III 瑞士气质

瑞士国家小,但非常多元化和富有包容性。这个面积4.1万平方公里,60%是山地的国家居住着语言、宗教、文化、传统、财富收入和三观不同的各种人。差异和多元丝毫不影响不同人平等自由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他们勤恳、踏实、爱传统、擅创新、尊重异己、坚持原则、富有同理心,积极参与公共决策,用心培养下一代 。瑞士气质就像瑞士山水, 角度层次颜色千姿百态,然而自由、刚强、平等、忠诚的轮廓清晰不改。瑞士的联邦制同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二十六个州和联邦政府分权合作,不断改革解决新的问题,让公共服务的效率最大化。 

在瑞士,平民化和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让所有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在都市和乡间,高山和湖泊,传统和时尚间自在切换。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瑞士气质成就了自主、自在、自得、自然的瑞士生活方式。

瑞士人的特点是自知和爱自由。他们不追求观点一致,不介意价值观和见解上的冲突。 他们坚持原则,但不苛求他人 。瑞士有句俗话,如果用我丈量人的尺度来丈量我自己,我肯定怨气冲天。即使观点再庞杂,瑞士人都不会慌神,尊重别人坚持不同的意见,安然自己做决定。 

IV 瑞士时间

北上广深的朋友来访常感慨,瑞士节奏真慢,最适宜养老。的确,四季分明让牛羊和牧人深谙自然的节奏。春季牛羊出圈吃草在山脚,夏季吃到高山,深秋牛羊回圈,牧人相伴度过春夏秋冬。瑞士时间好像维瓦尔弟的《四季》,不同的标题演奏着不同的节奏。

三四月, 泥土里钻出的野韭菜散发着诱人的辣香。踏青时采回去,和炒香的松子搅碎,淋入橄榄油和意大利干酪,拌匀,就成青翠欲滴的青蒜酱。拌入煮得恰到好处的意大利细面条,满嘴是春天的味道。爱吃饺子的炎黄子孙们当然不会放过春天的馈赠。邀三喝五地约上朋友,“割韭菜喽!” 原野上、溪流边、小径旁, 谁家的栅栏关不住,请你随意采。

盛夏午休时间和同事跳进莱茵河游出几百米,上岸拣回衣服考完香肠再回公司。

秋季和家人登山晚归,点瓶醇香浑厚的巴罗洛,店小二端上整盘烤得浓香扑鼻的鹿肉,蒸山梨、葡萄、板栗和醋栗,让你不要辜负了秋的美意。盼望已久的冬天送来飞雪,尽情去山间畅雪的时间到了。

瑞士时间有很强的自然韵律。但这丝毫也不影响瑞士人高效创新的能力。 这是个传统和创新齐头并进的国家。爱自由、惜传统、不畏权势、不屈服环境的瑞士气质让瑞士人从容不迫地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驾轻就熟地处理复杂的情况。

瑞士人的时间管理是从娃娃抓起的。父母和辅导员在孩子一出生就有意识地培养婴儿感知日常作息的节奏。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儿童独立地自我管理,培养自知力。父母协助孩子做每日和每周计划,直到孩子自己能独立地安排时间。小学不鼓励留过多作业, 不鼓励课外活动安排过满,让孩子有发呆和遐想的时间,有自由支配发挥创造力的时间,有认识自己的时间。让孩子学习独立取舍,为成长过程中形成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打好基础。

培养孩子们的自由、自知、自然的天性,所以瑞士人很清楚,但凡可做的不必都要去做。减去可有可无的忙碌,重要的就可以专注和慢下来。创新和深入钻研是在这样的气质土壤中形成的。

V 国家未来日

瑞士的11月有国家未来日。 这一天,很多的公司、工厂、医院、养老院、银行、大学科系、地方法庭、基金会、报社、歌舞剧场和行政机关向中小学生开放。每个孩子自己决定想去的地方,体验一种职业。国家未来日由一家非营利组织创办。初衷是让女孩子体验男性职业,最早是爸爸自愿带着女儿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实习一天,打破传统职业观的性别歧视。现在,国家未来日让男女孩子自由体验职业换位,接触新兴行业,为未来职业的选择播下启蒙的种子。

VI 对自己负责到底

席勒笔下的威廉泰尔在执行奥地利总督的无理命令时,拔出来两支箭。一支,用来射穿几十尺外泰尔儿子头上的那只苹果。另一支,万一泰尔失手,他将用来瞄准马背上骄奢狂妄的总督的胸膛。

追求自主和自由,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家人负责。瑞士人对待自己的生命,要求尽可能自己做主。瑞士家庭里,父母过了四十,多会考虑欲立医嘱,以法律形式确立自己的医疗意愿。天有不测风云,万一有一天自己丧失了表达能力,让家人为自己的生命作出抉择,会给配偶和孩子造成痛苦。在自己有理智思考和决定能力的时候做决定,不把自己对生命的责任推给医生和他人。瑞士人对自己负责到底。

VII 简单瑞士人

和其他欧洲国家人相比,瑞士人给人不善交际的印象。瑞士人自己也觉得他们待人接物比较粗线条,把玩外交礼仪的精致微妙也不算高手。在瑞士住得久了,也能沾染到这种简拙。

一次我出差北京,朋友介绍我认识一位高级投资经理。会后我拿出来瑞士带来的礼物——伯尔尼传统名店的手工熊饼相赠。投资经理看清楚盒子里的熊饼,又看了一眼我的朋友,迟疑片刻,很有礼貌地对我说谢谢并告辞。

出得门来朋友拍着我的肩哭笑不得:“你送块熊饼给投资经理,怎么想的?瑞士那么多牛,带块牛饼来送也好啊!脑子这么简单,奶酪给吃的吧?”

回头想想,忍俊不禁。

爱自由,担责任,敢取舍,简单做自己。我眼中的瑞士气质,简单得不简单。

本文为参加“遇见瑞士”- 瑞士资讯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作品,如果你喜欢,请在下面点赞。


外部内容


相关内容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