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Claude Zellweger:人本、自然是先於科技的

Illustration: Helen James / SWI swissinfo.ch

在舊金山,他是Google公司的工業設計主管之一,負責包括智慧型手機在內的各種產品的設計。然而,這位來自琉森湖畔Meggen鎮的「小鎮青年」卻不是科技迷。一起聽聽他的故事。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硅谷与瑞士,两个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地区。它们之间有何不同?又有何共同点?它们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什么?在本系列报道中,我们将通过瑞士人的视角向您介绍硅谷,让您近距离感受硅谷的诱惑、希望和矛盾。

「我們是一個低科技家庭。在加州生活的這26年裡,我從來沒有買過電視,我的孩子們也不玩電子遊戲,或者說玩得極少。」Claude Zellweger說這話時,眼前是連接舊金山和奧克蘭的宏偉的海灣大橋。在一個溫和的九月午後,我們正站在渡輪大廈旁,橫跨海灣的船隻仍然從這裡出發,舊金山主幹道之一的市場街也由此開始。這裡一棟43層樓高的塔樓就是Google公司的辦公大樓之一。

Claude Zellwege的妻子來自加州。夫妻倆育有一對14歲的雙胞胎。一家人都拒絕「讓科技小產品包裹自己的生活」-當然,日常不可或缺的手機除外。可以說,Claude Zellwege是「電腦宅」(痴迷於電腦/科技,以至與世隔絕,生活在泡泡中的人)的反面。

他的動力來自於「藝術、設計、音樂,還有人、自然和運動」。之所以選擇住在大城市裡,是因為他喜歡那些「在瑞士無法做到的」小事,比如,可以在去上班前穿著衝浪衣在冰冷的海水中衝浪。

他的設計工作室位於矽谷山景城,靠近Google總部。每次去上班,他要麼跑步、要麼騎車或搭公車。他的車-當然是電動車-主要用於週末的全家遠足。

拉圖爾德佩-帕沙第納-舊金山

「我之所以選擇科技業,是因為它對人們的娛樂、學習和溝通方式有著巨大的影響。」Claude Zellwege解釋道。這位50歲的瑞士人穿著輕鬆但優雅。「這兒不是紐約,在這兒只有銀行家才打領帶。」他說。作為一名設計師,他的目標是「以謙遜和尊重的態度來塑造未來」。

他的職業生涯始於1990年代沃州日內瓦湖畔的拉圖爾德佩(La Tour-de-Peilz)。那裡的Sully城堡曾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的歐洲校址,該學院的主校區位於洛杉磯附近的帕沙第納。後來,這座富麗堂皇的建築成為世界著名鄉村搖滾明星仙妮亞·唐恩(Shania Twain)的宅邸。

「科技對人們的娛樂、學習和溝通方式有著巨大的影響。」

當時,最優秀的學生會獲得去加州接受培訓的機會。Claude Zellwege便是其中一員。20歲時,他的「美國夢」是住在超級都市,感受「那裡與我們瑞士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最吸引他的一點就是「這些地方如此之大,以至於無論你有怎樣的興趣或愛好,都一定能找到趣味相投的人」。

起初,他並沒打算留下來。後來,他開始為設計公司工作。由於舊金山匯聚最大的設計公司,他便來到這座氣候溫和、比洛杉磯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定居。

他和兩個朋友一起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幾年後,憑藉著傲人的業績,該公司被台灣手機製造商HTC收購。2016年,這位設計師又被Google納入麾下。

谷歌文化

如今,他所領導的團隊主攻擴增實境類產品和GooglePixel手機的設計。在歐洲,GooglePixel手機還鮮為人知,但在美國,它的銷售量已位居第三,僅次於三星和蘋果的iPhone。在日本,該品牌手機的銷售量甚至僅次於iPhone,領先各日本品牌。

「我們的團隊在公司內部獨具特色。」Zellwege介紹道。其團隊成員並非分佈在不同國家的各個辦公地點,而是全部集中在一間工作室上班,這裡擺放著他們從世界各地帶回的材料和物品。

這個設計團隊的使命:「想像在今後3至5年-甚至是更遠的未來,我們將如何使用技術」。其目標是「讓科技進步適應人們的生活和溝通方式,而不是背道而馳」。

在谷歌,辦公區的一切設計都是為了讓員工有「在家的感覺」。
在谷歌,辦公區的一切設計都是為了讓員工有「在家的感覺」。 Keystone / John G. Mabanglo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著名的「Google式」辦公環境,其遵循的原則是「如果辦公室讓你有在家的感覺,你就會更願意花大部分時間待在辦公室」。這種模式在被其他公司紛紛效仿的同時,在Google卻日漸式微,因為這家20世紀90年代末誕生的新創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家擁有近20萬名員工的跨國企業。

Claude Zellweger認為,他的工作日常之所以如此豐富,與其說是得益於辦公室裡的遊戲室或健身中心,不如說是源自企業的人文風貌。「Google可謂是真正的社會橫斷面,員工的技能和背景大不相同。」這是一個特別激勵人的環境,對創新有著強烈的渴望,人們也有「犯錯和質疑的權利」。

但事情也有另一面。Zellweger指出:「在這裡,工作決定人們的身份和生活方式。工作和生活混為一談,這可能會讓人們在工作時更放鬆,但他們在閒暇時也不那麼放鬆。」但他自己在這一點上仍然「很歐洲」,工作和休閒涇渭分明。但這並不妨礙他的「腦子的時刻思考」-無論是當他在戶外跑步時,還是在廚房裡忙碌時。

大家的人工智慧

Claude Zellweger肩負著預測未來的使命,他一定很清楚,繼個人電腦、網際網路、社交網絡和智慧型手機之後,「下一件大事」是什麼。不出所料,與大多數科技觀察者和從業者一樣,他提到了應對全球暖化的技術以及人工智慧。「當人們還在思索元宇宙、Web3或4.0對生活有何用處時,人工智慧已經是一種人人都能使用的技術。」

自從ChatGPT和Google巴德(Bard)等聊天機器人推出以來,人人都在見證著一點:儘管人工智慧還不完善,但它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事實上,人工智慧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存在了相當一段時間,只不過比較低調:比如向我們推薦(抑或說「強送」)網際網路內容、操控吸塵器、制動汽車,或者調整手機拍照時的設定。

Claude Zellweger深知這項仍處於起步階段的技術存在局限性和危險性,但他更願視人工智能為「一位新加入的合作者」,「它可以用新穎觀點來幫助我們繪製出創造性的願景。」更重要的是,人工智慧可以讓人類從某些乏味的重複性工作中解脫出來,讓他們專注於可以「豐富人性」的工作。

當然,我們也必須應對那些「看似會思考的機器人」所帶來的挑戰-尤其是在學校。Zellweger指出:「許多教師已經明白,不能無視人工智慧的存在。」為了防止學生透過這些技術偷懶,「學校必須把人工智慧融入教學,重新調整教育系統。而這將是一場持久戰。」

雖然喜歡加州的鄉村,但Claude Zellweger也坦言十分想念瑞士的山脈。
雖然喜歡加州的鄉村,但Claude Zellweger也坦言十分想念瑞士的山脈。 swissinfo.ch

甜蜜家園

Claude Zellweger的家在舊金山,他尤其欣賞這裡「人們隨和的性格、文化的多元和進步的氣息,比如,這裡的人不會對他人妄加評判」。 當然,「這裡還有了不起的大自然。」

但這座海灣大都會有時難免秩序混亂,Zellweger承認,瑞士城市在社會和公共交通等方面更加組織有道。

正因如此,儘管幾乎已變成加州人,但Claude Zellweger堅信,總有一天會返回瑞士定居。他說:「每年回去四週,遠遠不夠。」

(編輯:Samuel Jaberg,編譯自法文:郭倢/xy,繁体校对:方常均)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