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从伯尔尼-北京的自行车之旅: 终于到达目的地

两位瑞士人Samuel Anrig (左)和Julian Zahnd到达目的地北京 swissinfo.ch

出发7个月之后,在自行车上行进了12961公里的Julian Zahnd和Samuel Anrig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北京。

12月初,这两名热衷于骑自行车的瑞士年轻人站在了紫禁城门前。从那里我们收到了他们的第八封来信: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我什么也不想,专心享受我的旅行。

我忘记了计算还剩下的里程数,只是一味地骑车。忽然我发现自己已经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心-北京的心脏了。霎那间,世界仿佛静止在这一刻。

我寻找那种到达之后如释重负的感觉,寻找那种深深的忧伤或者那种无法抑制的骄傲,这些都是我在旅途上为这一刻勾勒的感觉,然而现在似乎都没有出现。

我承认我有些混乱,因为这一刻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我沉浸在一片空寂中。我需要一点时间让自己全然地接受这个时刻的到来。

上个星期我们从西到东地穿梭在中国中部,我们看到、听到、经历了许多,但依然感到在这个巨大的国家中有着太多我们无法触及的神秘。

尽管中国不可能用一个报道,更不可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但是有三个概念,我以后会和中国连在一起,那就是:广阔、历史和变化。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国家,大到无法用“大”和“多”来形容,而必须改用“巨大”和“无边”。

除了煤还是煤

甘肃省和陕西省被连绵的山峦所环绕,因为陡峭的山地无法从事工农业,所以山地都被开凿成梯形,这里几乎没有一块山地被闲置,以至于我们多少天都没遇到一块未被开发的土地。

忽然有一天我们眼前出现了一片平原,而这里除了煤还是煤。一眼能够看到的原野上到处都是煤。我们常常被装煤的大卡车超过,马路边上到处都是煤堆,散发出腐烂的气息。

我们路过了许多城市,这些城市都带着蓬勃发展的气势:尚未安装门窗,在雾气蒙蒙的空气中看不到顶部的新建筑拔地而起,比比皆是的吊车在不停地忙碌。

有一天我们在路途上看到了一队出游的小学生,上百个小学生穿着一样的校服顺着马路前行,队伍有几公里长。我们还看到过堵在路上的拉煤的大卡车,超过这些煤车我们用了几小时的时间,凭感觉,足有几千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的朝代中修建了无以计数的名胜古迹,这些古老的建筑直至今天依然足以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当然也参观了几处。

我们攀登了华山,参观了中国最古老的少林寺并游览了至今维护良好的平遥城(Pingyao,音译)-北京东部的一座小城。

这些地方都很有魅力,城市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围绕并有着奇特的建筑。但是市场化的气息也很严重,虽然吸引了游客,但同时也失去了其原本的古朴气质。

骑车人变扫烟筒工

中国也是一个在变换中的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的经济就在腾飞。上百万人每年从乡村涌向城市,在城市中找到工作是乡村中人们的愿望。城市变得拥挤,新建筑如雨后春笋,每天都有新的小区形成。

但成长也要付出它的代价:环境问题是中国的隐患。导游告诉我,中国平均每三天建起一个新的燃煤发电站。空气中布满煤尘,令我们骑了一天车之后,看起来就像一名扫烟筒工人。

我们在北京感受到了“广阔、历史和变化”的聚集。我们的旅游虽然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这个尾声还要延续几个星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会和我们的一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朋友在一起,由他来带领我们熟悉这座城市。

出于对自由、环保和运动的热爱,Julian Zahnd选择从伯尔尼骑车到北京。
 
他的朋友Samuel Anrig从安卡拉开始,陪伴Julian完成全程。
 

Julian于2011年4月27日从伯尔尼启程。途径意大利进入巴尔干。随后进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中国到达北京。
 

12月初他们抵达了北京。

13000公里的路途,有一段路他们沿着丝绸之路走。

这次冒险旅行,他们日行100公里。

(译自德文:杨旭东)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