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我一下子爱上了两个”

swissinfo.ch

米莉艾姆·库尔喜欢黑桃、红桃、方片和梅花。这位32岁,有职业的母亲业余花大部分时间与扑克打交道,她的桥牌技艺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我告诉我的朋友,千万别问我关于桥牌的问题,因为我会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她两眼放光地说。

倘若依然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会发现米莉艾姆在两个年幼的儿子、伯尔尼州政府的工作和代表瑞士参加桥牌比赛之间周转得游刃有余。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0年前,米莉艾姆还是经济系大学生的时候,有一次和大学同学一起去意大利度假,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桥牌爱好者,他带她们去打了一次桥牌。

“我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懂。但是因为我打雅斯(瑞士的一种传统纸牌游戏),所以我对纸牌和棋牌游戏很感兴趣,”米莉艾姆回忆说。

回到瑞士之后,她通过谷歌在网络上找“桥牌”,并找到了一个伯尔尼大学生桥牌学习班。

“我报了名,第一个晚上我们就一直玩到半夜,从那时候起我就陷了进去。在学习班中,我还认识了我的丈夫!开始大家都觉得我是因为他才去桥牌班,其实我也是因为桥牌,我一下子爱上了两个!”

她喜欢桥牌的两点(链接):“首先是这个游戏本身及其逻辑性,这与许多数字,概率和战略有关。我喜欢精神上的挑战。”

然后是社会层面,当你与另一个同伴与另外两个人“对抗”的时候,“必须能够并肩作战,因为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取得进步,正是这点令我着迷。” 

国际比赛

许多人都是夫妻双双一起打桥牌,但是俱乐部建议他们分头参加比赛,这样他们不必在一场激战之后,一起开车回家……

“一句老话说:‘合作伙伴不应该是你的伴侣’,”米莉艾姆笑着说:“所有人都会出错,把比赛中的争吵带回家去,不是件好事。睡前还对比赛中的好牌和坏牌争论不休,根本没用。”

她承认,开始的时候,与自己的丈夫一起打桥牌的确不容易,现在他也成了一名强手。“我们常常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现在我喜欢和他一起打桥牌,并把我的桥牌历险记讲给他听。如果他不打桥牌,我将不能与他分享这部分生活经历。”

那么关于桥牌蜜月是怎么回事?“那其实不是我们的蜜月旅行,我们结婚几周后,一起去德国参加了一个桥牌班,在那里我们与其他几对桥牌伴侣一起共用一个大寝室,”她这样说。

“桥牌是国际性的,我在度假的时候去西班牙或者克罗地亚-一个俱乐部接一个俱乐部,坐下来就开始比赛。语言在这里起不到任何作用。”

桥牌,是世界上一种很受欢迎的纸牌游戏。

52张扑克牌依照高低次序共分为黑桃、红心、方块、梅花4种花色。 

四人游戏,二对二。

桥牌起源于俄罗斯的一种叫做“惠斯特”的纸牌玩法,可以追溯到16世纪。现代桥牌来自1920年左右的美国。

上世纪40年代,是桥牌最流行的时期。现在全世界约有几百万人打桥牌。

根据瑞士桥牌协会的数据,瑞士共有1万名桥牌爱好者。

世界桥牌协会设在洛桑。

桥牌技艺最高的国家为美国、意大利、法国、挪威、波兰和荷兰。

著名的桥牌名手(真人或电影人物)为詹姆斯·邦德、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波洛、温斯顿·丘吉尔、奇科马克思、纳芙拉蒂诺娃、巴斯特·基顿、奥马尔·谢里夫和史努比。

果断

很难想象,这位和蔼可亲、热情备至、笑意经常写在脸上的女性会因为桥牌而与别人争执。她对自己在桥牌桌前的评价是:“镇静、集中、冷静”,但是她非常果断,而果断正是让一个人从新手成为国际强手的条件。

她表示,因为在瑞士好的女桥牌手少于男性,因此进入国际圈不是很难。

“世界上最好的桥牌手都是男性,许多人问,这是为什么?这是集中精力的问题,让男人分心的因素比较少,比如家庭等。要想进入桥牌世界等级,必须在25-45岁之间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这对女性很难。”

顶级桥牌手,几乎每周都参加比赛,除了夏天有一个短短的休息。瑞士很少有职业桥牌手,而在瑞士又很难靠打桥牌维生,所以一般人都要工作,所以如果打桥牌,就不会再有时间做其他事了。

“很不容易,需要安排好一切,同伴之间要相互支持。我和搭档之间配合得很好,有时候非常忙,”米莉艾姆说。

奥林匹克探险

她第一次代表瑞士,是参加2008年北京世界智能比赛,是混合青少年队6名成员中的一名。

“这是最棒的一次历险,我们与奥林匹克运动员们在同一个地方比赛,也住在奥运村中。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每天打7、8个小时比赛。”

2010年她代表瑞士女队在比利时参加欧洲杯冠军赛。“我丈夫也去了,他照看我们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休息的时候,我要给儿子喂奶。所有人都喜欢我们的小孩。”

为了家庭,她有一段时间减少了打桥牌的次数,现在她的儿子4岁和2岁了,她又开始增加了频率并希望,不久又能代表瑞士参赛。2012年她与丈夫一起获得了男女混合冠军。

下一代

不打桥牌和不看孩子的时候,她在州下属一个日制学校的管理部门工作,大一些的小学生在这里做作业,直到他们的家长下班。

她准备教那里的孩子打桥牌。“我相信一定能在集中精力上对学生们起到帮助的作用,”但是她也知道让新一代对桥牌感兴趣并不容易。

“我在苏黎世生活了5年,曾尝试在那里挖掘桥牌新人。我现在也想在伯尔尼这样做,但尚未找到有效方法。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打桥牌,但谁知道呢。”

(译自德文:杨旭东)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