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中瑞关系是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

中国驻瑞士大使许镜湖女士接受瑞士资讯swissinfo.ch采访 swissinfo.ch

瑞中两国今年将庆祝建交65周年,这正是一次讨论两国关系、中瑞自贸协定以及气候变化等重大主题-的机会。为此瑞士资讯swissinfo.ch特意采访了中国驻瑞士大使许镜湖女士。

瑞士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之一,两国间于1950年就已建交。伯尔尼和北京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是健康和平稳的,如今更是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2013年到任的许大使确认。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今年是瑞中建交65周年。这一关系有哪些支柱?

许镜湖大使:中瑞关系发展特点可以用4个C来概括:创新(créativité)、信任(confiance)、合作(coopération)与交流(communication)。中瑞关系可以说是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例如,1980年瑞士迅达(Schindler)与中国合作伙伴在中国共同成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2007年,瑞士也是率先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欧洲国家。2014年,在世界经济20强国家当中,瑞士成为中国的第一个自贸伙伴国。而在今年3月,瑞士成为亚洲投资开发银行的欧洲创始成员国之一。

相关内容

瑞士与中国在政治、经贸、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交往和合作良好,双方建立了约20个对话机制。瑞士作为一个金融强国,希望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中方已给予瑞士5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配额(RQFII)。目前,中国建设银行正在苏黎世筹办开设分支机构,在瑞士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有望实现突破。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提到了自贸协定,如今协定生效已整整一年,它是否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影响?

许大使:自贸协定已取得显著成果,其成效令人欣喜。从双边贸易中获益最大的包括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业等。正如两个规模不同的经济体间的所有协定一样,总是规模小的那个受益更多。瑞士政府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同中国的进出口都出现增长(多语)外部链接。对中方而言,截止目前有一些积极影响。相比而言,瑞方受益更明显。

可以说,自贸协定也鼓励投资合作。根据4月份中国的数据,瑞士以57.7亿美元投资,成为中国在欧洲第六大外资来源地。中国企业也开始在瑞士各个领域增加投资,例如能源、钟表、电讯和机械生产等。不过自贸协定生效仅一年,两国的企业家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对协定的各种措施也还不够熟悉。随着企业界对协定了解和利用不断增加以及自贸协定分步降税措施逐步实施,协定对双边经贸合作的长期推动作用将不断扩大。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瑞中两国于1991年开始了人权对话(多语)外部链接,目的是要支持改革的实现和人权的改善。您能举几个实例,说说中国继对话之后进行的改革吗?

许大使:“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中国宪法,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权合作,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同近20个国家建立了对话。中国是25个人权国际公约的成员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功令6亿多人脱贫,大约有95%的人口享受医疗保险。我国网民人数超过6.5亿,网络空间成为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平台。

经济与商业

自2010年,中国成为瑞士在亚洲最主要、世界第三重要的商业伙伴(仅次于欧盟和美国)。据瑞方统计,2013年瑞士对华出口额(尤其是机械、药品和手表)达到88亿瑞郎,从中国进口额(机械、电子产品和纺织品)达114亿瑞郎。2014年7月1日起,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觉得中国在这方面所做的足够吗?

许大使:没有哪个国家能自诩做得完美:人权事业必须不断发展。人权发展也没有世界通用的模式。比如在中国和瑞士之间,就有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时会不一样,这很正常。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例如哪些差异?

许大使:有时差异源于缺乏了解。通过对话与交流,我们可以加强相互了解和理解。瑞士有些人有时只是远观中国,他们有时会带些偏见。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有些非常了解中国的人和独立观察人士也对中国有所批评……

许大使:不,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并不透彻,而且受到偏见的影响,有些看法具有倾向性。我邀请您去中国亲自了解情况,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建议我去北京、上海,还是西藏或者新疆?

许大使:随您愿意,大门是敞开的。

瑞士资讯swissinfo.ch:让我们谈谈气候,中国现时是全世界二氧化碳排量最大的国家。减排是会抵制经济增长,还是日后发展的一个机遇?例如在可再生能源领域?

许大使: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所减缓。这是因为政府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单是数量。现在我们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中国很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移民与旅游业

2014年共有4056名瑞士人在中国生活,在瑞士生活的华侨人数则为12’582人。同年中国游客(不包括香港)在瑞士酒店的总入住天数达到100万人次,比2013年上升了15.6%。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中国的减排目标是什么?

许大使:中国在2009年就已经制订了目标,大部分都已实现甚至有所超越。例如到2020年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现在我们已经达到33.8%。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现在已经达到11.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而现在已经达到22亿立方米。

今年6月30日,中国提交了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0%。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为减少碳排量,中国已采取或准备采取哪些政治策略与手段?

许大使:例如植树造林。在我国西部,一些沙漠已经成为耕地或被森林覆盖。我们鼓励当地人民改善环境。从2009年起,中国同瑞士一起在14个省市开气候变化试点。

瑞士资讯swissinfo.ch:能举几个例子吗?

许大使:在江苏省,中瑞两国政府兴建了生态产业园区,这个园区已有十多家瑞士企业入驻。另一个例子是贵阳生态论坛外部链接,瑞士从2013年起受邀成为嘉宾国。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今年12月巴黎将召开国际气候变化大会。面对这次会议,中国有哪些期待与希望?

许大使:中国盼望各方都能共同努力,签订一份有远见和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我国和其他国家都期待着。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