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黑衣,一把雨伞。来自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0人在瑞士举行集会示威,呼吁港府聆听及回应香港市民的诉求。
Alice Chu
数周以来,因香港政府启动《逃犯条例》修订引发的逾百万名香港市民两度“反送中”游行席卷国际报章头条,亦成为瑞士媒体瞩目的热议话题。瑞士香港人向我们袒露了为何港人对此次修法如此敏感,修法或给香港带来哪些影响,以及港民所期待的未来香港理想状态。
此内容发布于
近期香港政府拟议的引渡法,不仅在立法会内部毁誉参半、饱受争议,也引发了自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最大规模的抗议游行活动。
《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法例(修订)条例草案》,被媒体及民众简称为“逃犯条例” 、“引渡法”或“送中条例”。
该条例若获得通过,香港行政长官将可就个别案件,在无需经立法会审议情况下,直接启动逃犯移交程序。按照目前条文,香港的逃犯移交条例不适用于中国大陆、澳门和台湾,修改案将删除这个限制。
按照“两地同属犯罪”原则,可移交控罪,须在香港也属于犯罪行为(谋杀罪及误杀罪除外),涵盖贿赂、欺诈出入境当局等30多项可判监7年或以上之控罪,香港政府亦可协助中国大陆等司法区冻结没收在港财产。
一袭黑衣,一把雨伞。来自香港、台湾、瑞士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0人,于瑞士当地时间6月22日在中国驻苏黎世领事馆外举行集会示威,呼吁港府聆听及回应香港市民的诉求。
集会组织者-现居瑞士,曾任《信报财经新闻》(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记者的Alice Chu,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讲述了近年来香港情势的变化和隐忧。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继上周日(6月16日) 香港民众大规模集会后,目前《逃犯条例》修订草案的进展、港府及港民反应如何?
Alice Chu:虽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已公开致歉,并宣布无限期暂停引渡法案,但并未对港民全面撤销法案的诉求作出让步。“暂缓”不等于撤销,我们对港府的信心并没有因此而恢复,而且怀疑“暂停”的说辞只是为了暂时降低香港市民的怨气。目前,双方仍然处于胶着状态。
我们希望借助此次瑞士集会,呼吁香港政府撤销送中条例,撤销对游行示威者的所有检控,撤销对6.12的“暴动”定性,全面彻查游行期间警方滥权暴力对待示威者的行为。
瑞士资讯swissinfo.ch:香港大学香港民意研究所在6月6日公布的《逃犯条例》修订民调结果显示,66%的港民不赞成/强烈不赞成将香港人引渡去内地受审。普通港民为什么会对引渡法那么敏感、甚至激愤?
Alice Chu:如果引渡法顺利通过,香港人的言论自由一定会受到限制。他们会变得谨小慎微,不会再出来示威游行,不会再公开批评政府。
他们担心,届时内地政府会用任何一个莫须有的借口把香港异见人士引渡到大陆,在没有司法保障、欠缺公开透明审讯的情况下,被引渡受审的香港人会得不到应有的司法保障。
从经济利益上来说,香港享誉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一个动荡的香港,一个失去了往日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香港,一个和内地北上广没有差别的香港,外界投资者还会来投资吗?更重要的是,当过境香港的欧美投资者甚至跨国集团首席执行官在香港身陷司法或刑事纠纷的时候,引渡法或许让内地政府借此将其带到内地受审。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作为生活在瑞士的香港人,你认为此次事件会引发香港新一轮的“移民潮”吗?
Alice Chu:虽然我居住在瑞士,但依然持有香港护照。但未来……还很难讲。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作为曾经的香港媒体记者,你如何评价香港新闻自由在过去22年里-也就是香港回归后的变化?
Alice Chu:一方面是香港媒体亲政府的立场越来越明显,原因是过去具有公信力、权威性的媒体-比方说《南华早报》、《明报-背后的经济来源有越来越多的中资介入。
另一方面就是香港记者作为“第四权力”(编者注:即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与彼此制衡的社会力量)所处的社会地位。过去我在香港做记者的时候,警方是很尊重记者的,愿意配合我们的采访工作。但在近期一系列游行集会活动中,我昔日的香港同僚在现场采访报道时很明显感觉到,警方已经把记者看作“不安定因素”,用对待示威群体的态度来应对记者,根本不尊重我们的职业。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一国两制”到2047年到期。在你心目中,“一国两制”到期前,香港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Alice Chu:我个人非常相信和支持“一国两制”。我的期待和绝大多数香港人一样:我们的行政长官由我们自己一人一票通过公投来确定,而不是由中国政府委派。
同时,希望港府能够倾听和尊重市民不同的意见。如果市民出现异议,希望政府尊重游行,不会派遣警方用催泪弹、橡胶弹暴力镇压和逮捕示威民众。我们不是暴民。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民主在行动:从香港到瑞士
此内容发布于
我们的民主研究团队分析了香港的抗议示威、瑞士的罢工、和人民采取的最新政治行动。
更多阅览 民主在行动:从香港到瑞士
相关内容
在瑞士小心使用“18”或“88”:或将引来“纳粹”之嫌
此内容发布于
约25名男子身穿纳粹德国国防军(Wehrmacht)的制服于上周六(7月19日)徒步穿越威尔德峰山脉(Wildhorn massif),这群人因此被伯尔尼州警方问话。
更多阅览 在瑞士小心使用“18”或“88”:或将引来“纳粹”之嫌
相关内容
四分之一瑞士人预期2025年财务状况将恶化
此内容发布于
根据瑞士比价平台Comparis的一项调研,国内四分之一的成年人预计自己2025年的个人财务状况将比2024年更糟。而几乎每三人中就有一人难以应对所有开支。
更多阅览 四分之一瑞士人预期2025年财务状况将恶化
相关内容
欧盟研究发现-瑞士是欧洲最具创新力的国家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再次荣膺“欧洲最具创新力国家”称号。欧盟创新排行榜基于32项指标评估各国的创新表现,涵盖从研发投入到知识传播等多个维度,此次比较对象包括27个欧盟成员国及其他12个欧洲国家。
更多阅览 欧盟研究发现-瑞士是欧洲最具创新力的国家
相关内容
最新调研:瑞士居民对生活感到满意
此内容发布于
根据一项调研,瑞士德语区和法语区的居民对自己的生活总体表示满意。线上比价服务平台Moneyland的这项调研也发现,受访者对政治状况和个人财务的评价则较低。
更多阅览 最新调研:瑞士居民对生活感到满意
相关内容
高净值人群重视健康胜于物质享受
此内容发布于
在地缘政治紧张和贸易摩擦持续的背景下,富裕人群的生活重心正在发生转变。奢侈品消费有所下降,但旅行与体验型消费需求依旧强劲。
更多阅览 高净值人群重视健康胜于物质享受
相关内容
可持续性饮食显著降低患癌风险
此内容发布于
一项有瑞士研究人员参与的大型系统性综述研究发现,可持续性饮食与癌症风险和癌症死亡率的显著下降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更多阅览 可持续性饮食显著降低患癌风险
相关内容
瑞士道路:配备替代动力系统的车辆数量有所增加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上半年,瑞士配备替代动力系统的汽车数量有所上升。与此同时,尽管气候危机加剧,大型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仍持续受到青睐。
更多阅览 瑞士道路:配备替代动力系统的车辆数量有所增加
相关内容
瑞士工作组呼吁采取紧急措施阻止针对女性的杀戮
此内容发布于
针对女性的暴力在任何社会都是历史的倒退。近日,瑞士打击针对女性施暴的特别工作组确定了三项措施,将加强机构间的合作,有望为受害者提供更好的庇护,提前阻止暴力行为的发生。
更多阅览 瑞士工作组呼吁采取紧急措施阻止针对女性的杀戮
相关内容
苏黎世州不希望为未成年人实施性别重置手术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在性少数群体权益保护方面称不上先锋,直至2022年同性婚姻合法化,才算与许多其他西欧国家接轨。随着人们对性别重置手术的态度越发谨慎,苏黎世州率先提出该领域需要更加规范。
更多阅览 苏黎世州不希望为未成年人实施性别重置手术
相关内容
瑞士对移民的看法已经“过时”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因其政治人文和自然环境优势,以及高额的薪资成为高度国际化的国家。前往瑞士的移民一度以寻求庇护的难民为主,如今,大量的高素质移民为推动其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更多阅览 瑞士对移民的看法已经“过时”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民主在行动:从香港到瑞士
此内容发布于
我们的民主研究团队分析了香港的抗议示威、瑞士的罢工、和人民采取的最新政治行动。
更多阅览 民主在行动:从香港到瑞士
相关内容
瑞士“反特朗普”和平抗议示威游行
此内容发布于
世界经济论坛(WEF)已于昨日在瑞士达沃斯拉开帷幕,在瑞士多个城市街头,持反资本主义立场的抗议者纷纷集结组织游行,抗议世界经济论坛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赴瑞出席。
更多阅览 瑞士“反特朗普”和平抗议示威游行
相关内容
瑞士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学生示威游行?
此内容发布于
今日下午(4月5日),瑞士苏黎世、卢塞恩、巴塞尔、日内瓦及阿尔高市的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政府此前制定的在2013年至2018年期间,将州级教育预算大幅削减10亿瑞郎(约为68.66亿元人民币)的计划,称此举已引发学生和教职员工“被迫放假”,以及基础设施维护欠佳等诸多问题。
更多阅览 瑞士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学生示威游行?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