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一场展览告诉你中东到底是怎么回事?

unterzeichnung des vertrages
Getty Images

1923年的《洛桑和平条约》界定了中东的国家并划定了各国的边界。该条约的宗旨是实现中东和平。洛桑历史博物馆(Lausanne History Museum)举办的一场展览展示了这一目标未能得以实现的原因。

1922年11月,一群显赫的客人来到洛桑:国王、总统、部长以及商界和政界人士云集于此召开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数年之久,但冲突依然不断,尤其是在欧洲东南部边缘–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地区非常不安定。

这次即将持续8个月之久的会议计划针对中东地区制定出一项和平条约,民族学家和名为“边界–洛桑条约1923-2023年”展览的联合策展人Gaby Fierz说:“1923年7月最终签署了洛桑条约,确定了前奥斯曼帝国各自领土的边界,即土耳其、希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边界。”

Vertreter aller Konfliktparteien unterzeichnen den Vertrag von Lausanne
1923年7月24日:所有冲突方代表,其中包括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中),签署了洛桑条约,其政治影响至今犹存。 Keystone

“洛桑对于土耳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分裂的共和国》一书的作者、土耳其记者Çiğdem Akyol表示:“几乎每个土耳其人都知道7月24日这个日子。”

洛桑–土耳其迟到的胜利

“洛桑”对土耳其来说是一个迟到的胜利。因为1920年也就是在此三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原本计划–按照《塞夫尔条约》,前奥斯曼帝国的大片领土将割让给法国、英国和希腊。而在东部,将建立一个独立的亚美尼亚,库尔德人被许诺成立自己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以法国和大英帝国为首–与奥斯曼帝国共同决定,将奥斯曼帝国瓦解”,Çiğdem Akyol解释道:“新国家缩小至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安纳托利亚。而达达尼尔海峡仍在盟军控制之下。土耳其失去了80%的领土,这个条约在土耳其固然不受欢迎。”

Vertrag von Sèvres 1920
1920年签署的《塞夫尔条约》被青年土耳其人抨击为”独裁和平协议“,该条约中所规划的土耳其国土要比1923年后的实际规模要小得多。 Wikimedia Commons

这项条约也未能生效,自20世纪初以来,土耳其的前奥斯曼帝国残余势力一直在进行激烈的权力斗争,一方面苏丹与其周边势力;另一方面是世俗运动(即所谓的“青年土耳其人运动”)。

在塞夫尔进行谈判时,已经形成了两个政府:一个在伊斯坦布尔,一个在安卡拉。当结果出来时,民族主义者指责穆罕默德六世国王是卖国贼,夺走了他的政权,并拒绝签署《塞夫尔条约》。

希腊-土耳其战争

除此之外,希腊人也不消停,1919年5月,在建立大希腊国的野心驱使下,希腊总理Eleftherios Venizelos下令希腊军队进军安纳托利亚,目标是占领士麦那城–今天的伊兹密尔,而真正目的其实是征服君士坦丁堡。

但Mustafa Kemal却打破了希腊人的这一美梦,经过几个月在安纳托利亚西部的英勇奋战,Kemal的军队在杜姆卢皮纳尔战役中击退了希腊军队。

1922 besetzten türkische Truppen Smyrna
1922年,土耳其军队占领了士麦尔纳(现伊兹密尔)。一场大火几乎完全烧毁了希腊的亚美尼亚区。成千上万的人试图逃离火海–也有乘船逃离的。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带来的后果却是毁灭性的–成千上万的士兵丧生沙场,而且两支军队都奉行焦土政策;被认定为敌人的平民遭到强暴、酷刑和杀害。城镇和村庄被烧毁;1922年9月,士麦那沦陷–这座城市在1919年被希腊占领,并在《塞夫尔条约》中规定,从属于希腊主权之下。

到底是谁烧毁了士麦那-这座希腊亚美尼亚古城,对此专家们众说纷纭。事实是,这座多宗教、多民族城市中的大部分居民丧生火海或被土耳其军队赶走。当时的一些图片显示,成千上万的人为了躲避大火,簇拥在这座多宗教、多民族城市的码头。

两大输家

1922年底的形势与三年前在巴黎附近签署第一份和平条约–塞夫尔(Sèvres)条约时的局面完全不同。Gaby Fierz说:“土耳其人这次是以战胜国的身份来到洛桑,他们也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而亚美尼亚人的待遇却完全相反,他们虽然也来到了洛桑,但他们的意见却无人听取:“当亚美尼亚代表团出现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委员会面前发表意见时,土耳其人马上会起身愤然离开会场。”

库尔德人没有作为独立代表团出席会议。“他们实际上是混合在土耳其人之中的,因此他们当然会遭到拒绝。最后,他们被分配给了四个国家。”

影响至今的条约

这种情况延续至今,库尔德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没有自己领土的民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只有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亚美尼亚人也同样从洛桑空手而归,他们定居地的一小部分被划归苏联,大部分划给了土耳其。

《洛桑条约》对土耳其来说,还预示着重返国际舞台,Çiğdem Akyol说:“但这一条约不仅意味着和平;也是采取驱逐和强制递解出境措施的开始,导致数百万人失去家园。”Akyol提到了同样在洛桑签署的“强制人口交换”协议。

驱赶、重新安置以及背井离乡

住在安纳托利亚的希腊人与住在希腊的土耳其人进行了“人口交换”。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那个国家,也讲当地的语言,而非他们现在被迫迁往国的语言,”Gaby Fierz说:“这哪里是交换,分明是强迫驱逐。”

这也与当时盛行的观念有关:“同一种宗教、同一种语言、同一个国家,”Fierz说:“这是19世纪民族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与多民族的奥斯曼帝国的理念完全相对立。但却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Griechen 1922 auf der Flucht
1922年,希腊人在家乡士麦那被摧毁后逃亡。 Getty Images / L’Illustrazione Italiana

当时,大约150万人(确切数字存在争议)在几个月内被“交换”,而当地的固定居民对这一“交换”既毫无准备也不感到开心。

历史日期的工具化

而有意思的是,就算作为当时赢家的土耳其对于《洛桑条约》如今的评价也不再相同,2020年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总统将圣索菲亚博物馆改建成为清真寺的庆典日期,选在了7月24日,也就是《洛桑条约》的签署日。

这对于推崇世俗化土耳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Çiğdem Akyol说:“对凯末尔主义者和世俗派来说,《洛桑条约》是针对欧洲的胜利;而对于已执掌政权20年的伊斯兰保守派来说,《洛桑条约》却意味着国土丧失和奥斯曼帝国的解体。”

100年前签署的《洛桑条约》重新划定了国界,界定了国家,却遗留下一些并未决的问题。家庭被分裂,数百万人被逼逃离。该条约为中东带来和平的目标并未达成。

 “边界–洛桑条约,1923-2023年”展览于2023年4月27日至10月8日在洛桑历史博物馆举办。

当士麦那被烧毁时,Herman Spierer就在现场–这位瑞士实业家是如何拯救这座城市中受困的人们的:

相关内容
Herman Spierer

相关内容

希腊人眼中的瑞士辛德勒

此内容发布于 当世界近乎走向尽头的时候,赫尔曼·斯皮耶尔(Herman Spierer)为苦难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一位瑞士企业家是怎样在奥斯曼帝国,挽救希腊人生命的。

更多阅览 希腊人眼中的瑞士辛德勒
外部内容

(译自德文:杨煦冬)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