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涉及種族主義爭議的雕像是否該移除?瑞士展開辯論

迄今瑞士已有多方爭辯稱,曾享有盛譽的企業家及慈善家大衛·德·普里(David de Pury,1709年-1786年)當年是倚靠剝削非洲奴隸發家致富的,因此呼籲,要求將其雕像從納沙泰爾移除。
迄今瑞士已有多方爭辯稱,曾享有盛譽的企業家及慈善家大衛·德·普里(David de Pury,1709年-1786年)當年是倚靠剝削非洲奴隸發家致富的,因此呼籲,要求將其雕像從納沙泰爾移除。 Keystone / Leandre Duggan

繼美國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去世之後,席捲全球的反種族主義抗議示威活動,再度引發了圍繞矗立於美國和歐洲各地涉及種族主義爭議的雕像、豐碑等紀念性建築的辯論。如今在瑞士,但凡牽涉到奴隸貿易,歷史人物雕像、甚至是一座山峰,都被推至聚光燈下,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5月25日,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在遭遇白人警察在執法過程中跪壓喉部之後不幸離世。隨著他的去世,儘管各國都在設法應對並儘力解決各自的殖民主義歷史遺留問題以及種族主義問題,然而在美國、英國和比利時,許多頗具爭議、被指涉及種族主義的歷史人物雕像遭抗議者推倒、拆毀,被地方當局移除,或者被示威者肆意塗鴉、污損。

截至目前,在瑞士,已有逾2000人聯署簽名一份線上請願書(法)外部链接,要求將那尊矗立於瑞士西北部城市納沙泰爾市中心的大衛·德·普里(David de Pury)青銅雕像移除。

始於6月8日的這項聯署請願活動的發起方“集體記憶”(Collectif pour la memoire)表示,那尊雕塑的原型是於1786年逝世的企業家及慈善家大衛·德·普裡,這位生前曾安富尊榮的知名人士,通過在巴西投資和買賣珍貴木材而發家致富。不過據該組織稱,他的財富是依靠販賣剝削非洲黑人奴隸積累起來的。

德·普里出生於瑞士納沙泰爾,最終於葡萄牙里斯本辭世,在他的出生地-納沙泰爾,他可謂聲名顯赫的人物。生前,他曾慷慨解囊,捐贈出總額度大致相當於6億瑞郎(約合美金6.23元)的資金,用於家鄉當地的各類慈善舉措,以及修建市政廳、一家本地醫院和一所學校校舍。甚至納沙泰爾本地一處廣場,至今也依然以他的名字而命名。

“教育”行動

如今,為反對種族歧視而奔走呼籲的活動家們,要求納沙泰爾市用一方鐫刻有哀悼和紀念種族主義受害者銘文的紀念牌匾,來將德·普里的雕塑取而代之。他們表示,此次聯署請願追求的目標是教育意義,而並非為了改寫歷史。

“我們希望瑞士學校能夠在課堂上向孩子們講授關於納沙泰爾的這段歷史,”請願發起者Mattia Ida在接受瑞士法語電視台RTS採訪時解釋道。

而在日內瓦高級國際關係及發展學院(Geneva Graduate Institute)的教授Mohamed Mahmoud Mohamedou看來,這無疑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問題。

“’清除、抹殺’某段歷史,讓歷史看起來純淨無菌、變得貧瘠,從來都不是什麼可取的方式,”他在接受瑞士電視台採訪時評價道:“這些議題需要進行公開辯論。我注意到,倫敦市長剛剛成立了委員會,專門負責對該市管轄區域內所有(歷史人物)雕像、街道名稱、壁畫、公共建築、紀念碑名稱等進行審查,以求證是否與奴隸制等存在關聯-這才是我們需要的民主參與形式。”

相关内容
Porträt Dubler und Mohrenköpfe

相关内容

备受争议的瑞士遗产

此内容发布于 在全球反种族歧视浪潮的推动下,瑞士也发起了围绕“该如何处置种族主义色彩标志物”问题的讨论。

更多阅览 备受争议的瑞士遗产

對納沙泰爾市來說,這已並非首次身陷種族問題和紀念碑事件的漩渦中。早在2018年,該市曾決定要將已沿用了上百年、且貫穿當地大學區的Espace Louis-Agassiz街道名稱易名。理由是,該街道命名的原型人物-路易·阿加西(Louis Agassiz)“備受爭議”,從而讓納沙泰爾大學享有的國際盛譽蒙羞。

作為19世紀知名美國瑞士裔冰川學家,阿加西雖然在學術界聲譽卓著,卻因其堅決反對達爾文進化論、以及種族主義忠實擁躉的身份而備受質疑。身為一名直言不諱的種族主義者,他甚至曾經在寫給母親的信中提及:他不喜歡面對黑人;每每有黑人在場,他便會感到嚴重的身體不適。

而最終,那條大學街被重新命名為Espace Tilo Frey,其原型是出生於非洲喀麥隆的Tilo Frey,她素來享有“女性解放和少數族裔先驅”的美譽,也是首位當選伯爾尼州議會議員及該州國民院議員的女性。

然而近日,阿加西的名字再次頻頻出現在瑞士新聞中。反種族主義活動家們現已致信各地政府,再度呼籲給坐落於伯爾尼阿爾卑斯山區的阿加西茨峰(Agassizhorn)重新命名。在未來數日之內,瑞士議會也將就該議題向聯邦政府呈交一份議案。而過去歷次類似的訴求,均被政界人士和各市鎮駁回。

瑞士並非殖民國

瑞士始終義正言辭地表明,作為一個絕大多數居民保有同一認同、並共享相同文化的民族國家,瑞士從來未參與過奴隸制,也從來沒有充當過殖民國。

然而,回溯過往10年到20年間,許多瑞士歷史學家已相繼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和探討。他們表示,縱觀歷史,瑞士多家貿易公司、銀行、城邦、家族企業、僱傭兵承包商、士兵以及不少個人,都曾在不同時期從奴隸貿易中獲利得益。瑞士與奴隸貿易之間千絲萬縷的具體聯繫,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瑞士建國之前,而且在網絡平台louverture.ch(英)外部链接https://www.cooperaxion.ch/(德)外部链接上早有記載。

在當前這波反種族歧視運動浪潮席捲全球之際,瑞士公眾和媒體都將注意力聚焦到了更多的瑞士歷史重要人物的雕像上。 6月11日,瑞士新聞網站Watson.ch詰問道:“又該如何對待蘇黎世火車站班霍夫廣場上(Bahnhofplatz)矗立的那尊阿爾弗雷德·埃舍爾(Alfred Escher)自負浮誇、華而不實的雕像呢?”

阿爾弗雷德·埃舍爾曾是聞名遐邇的瑞士實業家、政治家以及鐵路大亨,他一手創辦了現如今全球金融界巨擘瑞士信貸集團的雛形-瑞士信貸機構(Schweizerischen Kreditanstalt,簡稱:SKA) ,還曾經擔任過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也就是現在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前身(ETH Zurich)-的副校長。而經一位德國歷史學家證實,埃舍爾家族曾在1815年至1845年期間,在古巴擁有一家僱傭奴隸勞作的咖啡種植園。

“或許我們應該斟酌斟酌,把阿爾弗雷德·埃舍爾的雕像挪到博物館裡是不是會更妥當一些,”瑞士歷史學者Hans Fässler在接受瑞士資訊採訪時提出。

“這是一場關於他對現代化瑞士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和奴隸血汗之間的兩相權衡與博弈。至少應該在那尊雕塑上加一塊牌匾,提醒人們在讚譽他個人成就的同時,也得注意到成功背後的陰暗面。”

2019年12月,在數十位知名人士的支持下,Fässler牽頭成立了一家委員會,以期在瑞士特定歷史背景下,推動並促進奴隸制的歷史賠償。

“瑞士奴隸制賠償委員會”(Swiss Committee on Slavery Reparations,簡稱:SCORES)的支持者們堅信,必須要通過曾於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中獲利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後裔之間的對話談判,來達成賠償。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那时瑞士有位“国王”

此内容发布于 有谁知道,在讲求民主至上,权力均分的瑞士,还曾经有位“国王”-他在瑞士运筹帷幄30多年,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奠定了全国铁路网、修建了圣哥达隧道。他的名字叫做阿尔弗雷德·厄谢(Alfred Escher)。不久前,一个研究小组完成了对厄谢数千封信件的数字化,将他的生活格外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更多阅览 那时瑞士有位“国王”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