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新冠疫情下的长期失业

空空的招聘信息公告板
2020年7月,提契诺州卢加诺区域就业中心的公告板上没有招聘信息。 © Keystone / Christian Beutler

新冠疫情导致就业前景暗淡,在许多国家,长期失业者人数攀升。专家用“定时炸弹”来形容这一现象。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奥利维·肖普弗(Olivier Schopfer)已年过五旬,生活在瑞士西部的沃州,他拥有30余年会计行业工作经验。2018年12月以来,他一直在找工作,2019年底他被一家信托公司雇佣。因经济不景气,仅仅一个月后劳动合同就终止了。他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这家公司的业务大多来自餐饮业。疫情暴发后,公司通知我已无力支付我的薪酬”。

自2020年春以来,为遏制新冠大流行,包括瑞士在内的许多国家颁布了严厉程度不一的抗疫措施,导致部分行业关停。在不确定性蔓延的背景下,许多公司推迟招聘。一些公司则很快陷入困境,被迫迅速裁员。

各国失业数据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这取决于其劳动力市场结构、抗疫措施的实施范围及不同的员工保留措施。但是一年之内,几乎所有国家的失业率都呈上升态势。

外部内容

瑞士的失业率尽管很低,但1月份仍创下2020年春季以来的新高:国际劳工局(ILO)公布的数据为5%,瑞士联邦经济事务秘书处(SECO,法)外部链接公布的数据为3.7%,后者采用失业的狭隘定义,仅统计在职业介绍所注册的失业者。

由于短期内就业前景难以切实改善,这部分人群的失业期将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此的担忧也与日俱增。

长期失业率创历史新高

各国媒体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长期失业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德国(德)外部链接“长期失业者人数增加近50万”,奥地利(德)外部链接一年内长期失业者人数增加37%,西班牙(西)外部链接增加52%……在法国(法)外部链接有300万人处于长期失业状态,“失业率空前高企”。

严格来说,失业一年以上才被视为长期失业。现有数据大多可追溯至2020年第三季度,其时尚未反映疫情第二波冲击的影响。 然而,我们注意到,除希腊和韩国外,几乎所有国家的失业率都呈上升趋势。尽管疫情暴发前,希腊失业6个月以上的人口在劳动人口中的占比位居前列,而韩国则常被誉为疫情防控的标兵。

外部内容

美国和加拿大的失业率增长迅速。两国最新数据显示,失业率仍在攀升。2020年第四季度,失业6个月以上的人口占美国劳动人口的2.8%,加拿大这一比率为2.2%。

根据瑞士联邦统计局(法)外部链接数据,2020年第四季度瑞士长期失业者人数达8.9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万。长期失业者占求职者总数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外部内容

部分失业政策有效遏制失业率增长

洛桑大学兼社会企业中心(E4S)经济学教授拉斐尔·拉利夫(Rafael Lalive)认为,这些数据表明,未来几个月内长期失业者人数有可能继续增长。同时,他认为“到目前为止,劳动力市场还没有恶化到彻底崩溃的地步”。

欧洲因推行了部分失业政策,社会福利的减损迄已得到有效控制。在瑞士,部分失业意味着减少工作时间(多语)外部链接,政府将就减少的工时向公司提供补贴,以防止公司裁员。

2020年4月第一波疫情中,瑞士超过130万人、欧洲3200万人(约占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受惠于部分失业政策。去年11月,瑞士仍有近30万人处于部分失业状态。但据法国《费加罗报》(法)外部链接预测,一部分工作职位全靠部分失业政策勉强维持,一旦政策中止,职位将难以保全。

美国(英)外部链接加拿大(法)外部链接未实施此类政策,因而两国长期失业率已接近2010年经济衰退时的水平。对此,经济学家拉斐尔·拉利夫解释道:“一些劳动者知道,雇主一旦开始招工,将会同他们联系。”

社会排斥的幽灵

对某些人来说,失业是临时性的,随着抗疫前景逐渐明朗,他们将重新就业。但对另些人,脱离就业市场的状态将会持续下去。拉里夫教授指出,经济复苏后,长期失业率将是最后改善的指标。

外部内容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失业者找到新工作的几率更低。经济形势的变化使这一情况更加复杂。低工资和低技能的工作原本是重新融入社会的传统途径,“如今这类工作最难找,因为许多职位已被取消”,瑞士工会联盟(USS)宣传和集会事务联络人伯努瓦·盖雅尔(Benoît Gaillard)如是指出。

如任其持续,失业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危害心理健康,并导致社会救助对象激增,社会排斥现象加剧。

瑞士工会联盟担心,受疫情影响较小的人与长期被就业市场排斥,且承受数月财务压力的人之间的不平等将会加剧,同低收入人群相比,差距尤为明显。伯努瓦·盖雅尔警告说:“一些人有可能长期背负疫情时期留下的伤疤。”

(译自法语:瑞士资讯中文部)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