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新冠疫情下的長期失業

空空的招聘信息公告板
2020年7月,提契諾州盧加諾區域就業中心的公告板上沒有招聘信息。 © Keystone / Christian Beutler

新冠疫情導致就業前景暗淡,在許多國家,長期失業者人數攀升。專家用“定時炸彈”來形容這一現象。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奧利維·肖普弗(Olivier Schopfer)已年過五旬,生活在瑞士西部的沃州,他擁有30餘年會計行業工作經驗。 2018年12月以來,他一直在找工作,2019年底他被一家信託公司僱傭。因經濟不景氣,僅僅一個月後勞動合約就終止了。他告訴瑞士資訊swissinfo.ch:“這家公司的業務大多來自餐飲業。疫情爆發後,公司通知我已無力支付我的薪酬”。

自2020年春以來,為遏制新冠大流行,包括瑞士在內的許多國家頒布了嚴厲程度不一的抗疫措施,導致部分行業關停。在不確定性蔓延的背景下,許多公司推遲招聘。一些公司則很快陷入困境,被迫迅速裁員。

各國失業數據的變化趨勢存在差異,這取決於其勞動力市場結構、抗疫措施的實施範圍及不同的員工保留措施。但是一年之內,幾乎所有國家的失業率都呈上升態勢。

外部内容

瑞士的失業率儘管很低,但1月份仍創下2020年春季以來的新高:國際勞工局(ILO)公佈的數據為5%,瑞士聯邦經濟事務秘書處(SECO,法)外部链接公佈的數據為3.7%,後者採用失業的狹隘定義,僅統計在職業介紹所註冊的失業者。

由於短期內就業前景難以切實改善,這部分人群的失業期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對此的擔憂也與日俱增。

長期失業率創歷史新高

各國媒體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長期失業人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德國(德)外部链接“長期失業者人數增加近50萬”,奧地利(德)外部链接一年內長期失業者人數增加37%,西班牙(西)外部链接增加52%……在法國(法)外部链接有300萬人處於長期失業狀態,“失業率空前上升”。

嚴格來說,失業一年以上才被視為長期失業。現有數據大多可追溯至2020年第三季度,其時尚未反映疫情第二波衝擊的影響。然而,我們注意到,除希臘和韓國外,幾乎所有國家的失業率都呈上升趨勢。儘管疫情爆發前,希臘失業6個月以上的人口在勞動人口中的佔比位居前列,而韓國則常被譽為疫情防控的標兵。

外部内容

美國和加拿大的失業率增長迅速。兩國最新數據顯示,失業率仍在攀升。 2020年第四季度,失業6個月以上的人口占美國勞動人口的2.8%,加拿大這一比率為2.2%。

根據瑞士聯邦統計局(法)數據,2020年第四季度瑞士長期失業者人數達8.9萬,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萬。長期失業者佔求職者總數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外部内容

部分失業政策有效遏制失業率增長

洛桑大學兼社會企業中心(E4S)經濟學教授拉斐爾·拉利夫(Rafael Lalive)認為,這些數據說明,未來幾個月內長期失業者人數有可能繼續增長。同時,他認為“到目前為止,勞動力市場還沒有惡化到徹底崩潰的地步”。

歐洲因推行了部分失業政策,社會福利的減損迄已得到有效控制。在瑞士,部分失業意味著減少工作時間(多語)外部链接,政府將就減少的工時向公司提供補貼,以防止公司裁員。

2020年4月第一波疫情中,瑞士超過130萬人、歐洲3200萬人(約佔勞動人口的四分之一)受惠於部分失業政策。去年11月,瑞士仍有近30萬人處於部分失業狀態。但據法國《費加洛報》(法)外部链接預測,一部分工作職位全靠部分失業政策勉強維持,一旦政策中止,職位將難以保全。

美國(英)外部链接加拿大(法)外部链接未實施此類政策,因而兩國長期失業率已接近2010年經濟衰退時的水平。對此,經濟學家拉斐爾·拉利夫解釋道:“一些勞動者知道,雇主一旦開始開工,將會和他們聯繫。”

社會排斥的幽靈

對某些人來說,失業是臨時性的,隨著抗疫前景逐漸明朗,他們將重新就業。但對另些人,脫離就業市場的狀態將會持續下去。拉里夫教授指出,經濟復甦後,長期失業率將是最後改善的指標。

外部内容

大量研究說明,長期失業者找到新工作的機率更低。經濟形勢的變化使這一情況更加複雜。低工資和低技能的工作原本是重新融入社會的傳統途徑,“如今這類工作最難找,因為許多職位已被取消”,瑞士工會聯盟(USS)宣傳和集會事務聯絡人伯努瓦·蓋雅爾(Benoît Gaillard)如是指出。

如任其持續,失業將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危害心理健康,並導致社會救助對象激增,社會排斥現象加劇。

瑞士工會聯盟擔心,受疫情影響較小的人與長期被就業市場排斥,且承受數月財務壓力的人之間的不平等將會加劇,同低收入人群相比,差距尤為明顯。伯努瓦·蓋雅爾警告說:“一些人有可能長期背負疫情時期留下的傷疤。”

(譯自法語:瑞士資訊中文部)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