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片《共同警备区》里的瑞士中立
韩国知名导演朴赞郁(Park Chan-wook)的首部重要作品《共同警备区》迎来25周年纪念。这部悬疑大片讲述的是发生在朝鲜非军事区(DMZ)的一场冲突,片中揭示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也触及了瑞士的中立立场。
2000年10月13日,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贡纳尔·贝尔热(Gunnar Berge)宣布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韩国总统金大中,以表彰他为”实现与朝鲜的和平与和解”做出的贡献。
同年6月,长期从事民主活动的金大中越过板门店村附近非军事区(DMZ)的共同警备区,会见了朝鲜独裁领导人金正日。而在他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韩国总统做过这样的事。
自1953年以来,这个重兵把守的检查站一直是中立国监察委员会(NNSC)的领地,朝韩两国在这里维持着有限的外交接触。
瑞士、瑞典、波兰和捷克士兵组成的维和部队是对立双方的调解人。
1995年,东欧共产主义解体后,朝鲜认为中立国监委会的中立性受到损害,因而将捷克和波兰部队排除在中立国监委会之外。而瑞士和瑞典武装部队则依旧留守在那里。
朴赞郁(Park Chan-wook)导演的电影《共同警备区》(2000 年)就是以这种艰难的维和工作为中心,整部片子都贯穿着维和工作与中立,以及过分要求之间的种种矛盾。
这部当时红极一时的韩国电影上映一个月后,金大中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共同警备区》以板门店的检查站为背景,讲述了瑞士在两国紧张关系中扮演的调停者角色。金大中的”阳光政策”为两国和解带来了短暂希望之光后,两国关系再度严重恶化。
在板门店共同警备区发生了一起枪击案,导致一名朝鲜士兵和两名韩国士兵死亡,引起了南北双方的互相指责。中立国瑞士派出一名瑞韩混血军官苏菲·让前来调查,她通过调查发现了事发现场隐藏着秘密友谊的真相。但由于这层友谊触及了政治敏感地带,最终真相被掩盖,两名韩国士兵也以自杀和重伤的方式保护了这段跨越政治隔阂的友情。
好事成双
当时,朴赞郁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他曾拍摄过一部文艺片和一部商业片,但两部作品都平淡无奇。对他来说,当时改编自小说《非军事区》(DMZ)的这部电影是他最后的机会。
他坚持采用书中的视角,用欧洲人的眼光描述朝鲜冲突。这种叙事手法,是为了向韩国观众展示一个完全不同的朝鲜。
用欧洲人的视角,能够赋予朝鲜士兵人性的一面,将他们描绘成这场权力较量中有魅力而且丰富的角色。
在影片开头的序幕中,瑞朝混血少校索菲·让(Sophie E. Jean,李英爱饰)在朝鲜和韩国军队发生武装冲突后前往非军事区进行调解。一群本应和平相处的士兵在共同警备区发生冲突,造成两人死亡。
韩国民众从小就憎恨来自朝鲜的一切人和事,尤其朝鲜的军队。朴赞郁最近在接受《韩国先驱报》采访时说:”那时,不把朝鲜士兵描绘成恶棍,而是把他们描绘成正常人,还是很令人震惊的。”
导演将故事的焦点放在瑞士的中立性上,并通过个人之间的激烈内斗从外部视角揭示了朝鲜分裂。
影片既展现了1990年代理想主义的自由精神,同时也呈现出中立维和部队在政治上的实用性。
然而,这位韩国导演也揭露出,这种中立立场如何被双方对立的意图所削弱。双方不断用各种手段操纵维和部队,以达到自身目的,保全政治面子。
这个关于南北两个朝鲜半岛的士兵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冷酷的现实:两个敌国士兵之间即使存在真挚友谊,也只能掩藏于心,在各自的阵营中伪装成冷漠的样子,然而这种近乎抽象的浪漫,依然无法弥合两国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巨大鸿沟。
一位韩国上尉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共产主义混蛋和共产主义混蛋的敌人……中立在此毫无作用。”
在9月的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朴赞郁推出了他备受赞誉的新片《别无选择》(2025),曾出演《共同警备区》韩方代表的李秉宪参与了这部新片的演出,他被誉为韩国电影界的杰出大师。
被捕风险
当时,在准备拍摄《共同警备区》时,朴赞郁和他在制片公司的同事们都担心可能会被逮捕。因为韩国的《国家安全法》中有一些含糊不清的条款,用来对付那些正面描写朝鲜士兵的电影制片人,而朴赞郁这部电影中的朝鲜士兵都是“正常人”。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共同警备区》的上映时期正值南北关系缓和期,这部片子还引发了韩国观众对国产电影的兴趣,也奠定了朴赞郁的电影事业。他在2023年新版《非军事区》一书的致辞中写道:”我甚至不愿想象,如果没有找到这部小说,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今年9月朴赞郁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的电影推介会上说:”这部电影的内容依然困扰着年轻一代,这是一个可悲的现实。我希望等到这部电影纪念50周年时,我们能把它作为一个回忆来讨论。”
中立戏码
有关瑞士维和人员的电影很少。相反,倒是有许多影片,都是讲述有人尝试公平合理地调解一场冲突,但却被卷入其中,最后因在情感上不能自拔,因而失去客观立场的故事。而《共同警备区》用了一个特别的角度,呈现国际维和行动这一吃力不讨好的任务,而瑞士一直在长期从事这个工作。
在故事中,瑞士象征着遥远的西方权威。在一个场景中,一名嫌疑人询问苏菲·让少校的背景,她拿出了一把瑞士军刀,军刀上的瑞士国旗被用近镜头放大。
影片中那位国安委负责人对苏菲·让少校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你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完全中立,既不惹恼北方,也不挑衅南方”。这句台词正是中立国监委会的格言和维护的形象。然而,影片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这个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获奖
最后,苏菲·让少校还是设法从自相矛盾的陈述和故意潜逃的事实中揭开了这场导致死亡冲突的真相,而这正是《共同警备区》的处世之道。作为代价,她牺牲了作为瑞士维和人员的职业生涯及她追求真理的信念。而她的领导则冷静地表示:”这里的和平是通过隐瞒真相粉饰出来的。”
她意识到,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掩盖事实,南北双方都在利用中立。影片结束时,也披露了瑞典和瑞士在朝鲜战争后拒绝接受76名战俘的事实,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为了保持中立国监委会内的中立。这位瑞士籍的女少校不禁自问:”这两个所谓的中立国到底有多人道。”
在这个中立区,真相不会被揭露,只会被进一步压制。
(编辑:Catherine Hickley/sb, 编译自德文:杨煦冬/gj)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