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在关税阴影下,瑞士如何守住“欧洲药谷”地位?

制药业是瑞士最大的出口产业。
制药业是瑞士最大的出口产业。 Keystone / Gaetan Bally

随着美国对医药产品加征关税在即,全球制药业正面临一场深刻变局。这场政策风暴不仅可能推高患者用药成本、冲击行业稳定,也正迫使跨国药企重新评估全球布局,将部分投资从瑞士等传统药业中心转向美国本土。在“保护主义”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当下,瑞士作为欧洲制药中心还能守住其领先地位吗?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瑞士制药巨头罗氏(Roche)和诺华(Novartis)在过去几周宣布将在美国投资数十亿美元。两家公司都未正面提及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即将征收的关税,而是着重强调了它们会一如既往地深耕美国市场。

关税问题虽显而易见,却被有意回避。专家认为,这些投资是为了打消特朗普关于对药品征收进口关税的想法。

4月1日,美国政府启动了对药品和半导体进口的调查,以评估其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项调查或将导致成品药、原料药及相关衍生产品被征收最高达25%的关税,最快可能于5月中旬付诸实施。即便世界贸易组织(美国虽为其成员,但特朗普曾威胁要退出)明确将医药产品列为全球免关税品目,这一趋势似乎也难以阻挡。

4月2日,美国宣布对除中国以外的所有57个国家加征关税,这批关税目前暂缓执行90天,而医药产品是少数被豁免的品类之一。但暂缓期一过,美国将对瑞士进口商品加征31%的关税。瑞士政府官员日前专程赴华盛顿,希望与特朗普政府就关税问题进行谈判。

对药品加征关税可能会打击瑞士的制药业。美国市场在罗氏的全球收入中占比超过50%,在诺华的全球收入中占比也接近40%,可谓举足轻重。

制药业占瑞士出口总额的40%,是瑞士第一大出口行业。其中,出口至美国的比例高达60%,超过总数的一半。

2024年,瑞士对美国的药品出口总额约为350亿美元。若按照最高25%的关税征收,粗略估算,瑞士制药企业将因此承担约87.5亿美元的额外成本。

应对关税威胁

鉴于关税成本高昂,制药公司正在想方设法规避关税。最明显的办法就是在美国扩大生产。像罗氏这样的公司能够利用现有设施做到这一点。罗氏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施奈克(Thomas Schinecker)在4月24日举行的公司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对媒体表示,罗氏旗下四款药品(公司未透露具体名称)占其整体关税成本的92%。

其中三种药物在美国的产量已经足够,而第四种药物虽然此前从未在美国生产,但公司已着手将相关生产技术转移到美国本土。

施奈克解释说,罗氏目前在美国药物生产环节的产能利用率只有50%,这“为我们未来扩大在美国的生产规模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对于那些生产布局比罗氏更为分散、全球化程度更高的公司而言,规避关税的成本预计会更高,也更复杂。

瑞士制药行业协会(Interpharma)首席执行官雷内·布霍尔策(René Buholzer)指出:“短期内搬迁生产基地几乎不可能。要保证产品质量,拿到各项审批,再到真正建成投产,少说也要5-10年时间。”

诺华在发给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电子邮件中,未正面回应公司是否有即时措施来应对关税冲击。公司发言人只是表示,公司的“投资计划充分展示了我们对美国市场的持续关注”。

罗氏和诺华等大型制药公司最近宣布的投资计划表明,各公司正在根据包括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问题在内的各种因素重新考虑未来药品的生产地点。

相关内容
关税

相关内容

关税:一分钟快速解读

此内容发布于 关税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经济战略和外交博弈中占据核心位置。它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谁能从中获益,又是谁在承担最终的成本?

更多阅览 关税:一分钟快速解读

诺华公司于4月初宣布在美国投资230亿美元,将建立两个创新中心、四个生产设施,并创造1’000个就业岗位,从而实现“诺华为美国患者提供的所有关键药品都将在美国生产”。

同样,已经在美国24个生产基地雇用了2.5万名员工的罗氏公司本周也宣布将在美国投资500亿美元。这家制药巨头没有给出建设时间表,但表示一旦新产能建成投产,公司“从美国出口的药品将超过进口的药品”。

日益激烈的竞争

制药业在美国大举投资,让瑞士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据《每日导报》(Tages-Anzeiger)4月23日报道,瑞士政府正积极向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释放善意,力图表明自己正在努力改善对美贸易顺差。

另一方面,瑞士宣布将进行更多海外投资,这不免让人更加担心瑞士能否继续吸引制药公司。瑞士虽小,但其医药研发和生产实力却很强,制药业对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超过银行业。2022年,瑞士制药行业就业人数约为5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4%。

相关内容
瑞士联邦主席卡琳·凯勒-苏特(Karin Keller-Sutter)和经济部长盖伊·帕尔莫兰(Guy Parmelin)会见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

相关内容

纽约、北京、东京 – 瑞士联邦委员出访忙

此内容发布于 中美贸易战扰乱了国际秩序,瑞士作为一个以出口为主的小国,有可能被卷入两大巨头之间的经济战争中。所以本着一切以经济为主的目标,瑞士政府七位联邦委员中的三位踏上了行程,分别出访中国、日本和美国。

更多阅览 纽约、北京、东京 – 瑞士联邦委员出访忙

但瑞士毕竟仅有900多万人口,市场规模较小。在各大企业纷纷将生产设施设在靠近客户的地方时,瑞士的劣势也日益显现。

“过去几年,我们的战略就是确保在所有主要市场都拥有强大的生产基地,”施奈克表示,“事实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市场上,要想打开市场,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有本地化经营能力,连生产设施也得一并布局。”

罗氏和诺华已在中国投入重金布局研发、生产和合作。过去两年,罗氏更是与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签下了两份价值约10亿美元的授权协议。

罗氏和诺华最近还在瑞士进行了投资,但与在美国总计730亿美元的投资额相比还相差甚远,而这730亿美元的投资也成为近十年来全球单一国家内最大规模的制药业投资。

布霍尔策在谈到这些公司的投资计划时说:“每十年,[制药行业]都会有一次重大的再投资。问题是:这些钱都投向了哪里?而越来越多的时候,答案已不再是瑞士。”

保持吸引力

在关税压力下,企业纷纷要求包括瑞士在内的欧洲各国政府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措施,以留住企业。

本周,诺华和法国赛诺菲(Sanofi)的首席执行官联名致信《金融时报》,呼吁欧盟方面“拿出正确姿态”,以吸引新的制药投资。他们在信中写道:“在欧洲生物制药竞争力日益式微的背景下,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降低了在欧盟投资的积极性。”

制药公司多年来一直认为,药品降价压力越来越大,药品审批时间长,合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种种因素正在削弱欧盟的整体竞争力。2010年-2022年,欧洲的制药研发支出年均增长4.4%,从27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300亿元)增至46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30亿元)。同期,美国制药研发支出年均增长5.5%,而中国更是高达20.7%,尽管中国的起点远低于欧美。

施奈克也认为,欧洲“官僚主义太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他还表示,需要对“核心、未来产业”进行投资,其中包括制药业,他说美国和中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虽然瑞士制药行业协会负责人认为关税对该行业不利,但他也指出,当前这一分水岭事件,正是瑞士争取更优营商环境的良机。

“如今,许多国家都在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措施,力图提升本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吸引力。”布霍尔策提到,本月早些时候,欧洲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游说团体曾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进行过交流磋商。

他认为,瑞士“需要为生命科学行业制定明确的战略”,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

他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既伤害了患者,也打击了行业,但与此同时,也加速了投资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

(编辑:Veronica DeVore/ac,编译自英文:中文编辑部/xy)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