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瑞士的香港人:在異鄉延續抗爭中國壓制
在中國政府持續加劇打壓之際,部分流亡海外的香港民主活動人士將瑞士首都伯恩視為避風港。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瑞士仅有逾千名来自这个前英国殖民地的居民,相比之下,约75万名港人均匀地分布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地。
瑞士僅有逾千名來自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居民,相較之下,約75萬名港人均勻分佈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三地。
瑞士政府也未像其他一些國家一樣,在香港自2020年政治權利遭鎮壓後,為港人提供特別簽證或快速居留途徑。
然而,今年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選擇將瑞士首都伯恩設為香港事務的正式註冊中心。該組織先前被迫關閉設在香港的辦公室,因為員工因《香港國安法》面臨任意搜索、逮捕與起訴的風險。
這項決定體現了瑞士對個人隱私的強大保障能力,以及它的政治穩定與法治。新成立的「國際特赦組織香港海外事務處」(AIHKO)是該組織首個完全設於流亡狀態下的行動辦公室,其運作由分佈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台灣、英國及美國的香港僑民領導。
「瑞士提供了完善的法律保障,能保護我們員工、支持者及其他相關人士的個人資料,」該事務處理事會成員、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張超雄(Fernando Cheung)在接受瑞士資訊swissinfo.ch採訪時表示。瑞士擁有健全的法律體系與穩定的社會環境,「確保像我們這樣倡導人權的民間社會組織能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運作」。
人工智慧加劇威脅
選擇具備嚴格資料保護法律的司法轄區,對各類權利組織而言愈發重要。隨著各國政府、科技公司乃至犯罪網絡不斷擴大資料收集,加上儲存成本驟降與人工智慧對大量資料的分析能力日益增強,意味著任何被取得的資訊都可能被永久保存與有效處理。獨立的媒體自由機構湯森路透基金會(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去年發布了《慈善機構與非政府組織資料保護指南》。中國被視為「終極監控國家」,其監控能力早已延伸至國境之外,使反對其政權者面臨風險。
儘管瑞士並非歐盟成員國,但自2023年起已與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接軌,該規範被視為全球資料隱私保護的標竿。瑞士境內的機構必須在系統或服務設計階段即納入防護機制,且不得在未經明確同意的情況下收集非必要資訊。
相較之下,美國總統川普今年3月簽署行政命令,試圖將政府資訊集中化,並取消部門間的資訊共享限制。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批評此舉削弱隱私保障,並指出美國現行隱私立法自上世紀70年代沿用至今,「已無法滿足現代資料保護的需求」。
加拿大在加強電子隱私立法方面的努力因黨派紛爭而陷入停滯;英國今年通過的、旨在簡化相關法規的《資料使用與存取法》被指削弱了保護力度。歐洲最大網路自由聯盟「歐洲數位權利」(EDRi)組織呼籲歐盟不要效法英國「倒退」的做法。
OpenAI揭示中國監控證據
在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資料保護顯得愈發重要,因為人工智慧為中國等非民主國家提供了全新的監控工具。
總部位於舊金山、開發ChatGPT大型語言模式的OpenAI今年2月表示,有中國團體利用其技術研發出一種人工智慧工具,可自動從西方社群媒體上抓取並報告反政權言論。這是OpenAI首次發現此類行為的證據。該公司同時指出,其他美國科技產品也被用於產生英文帖子,批評中國異議人士。
隨著香港活動人士流亡海外並建立人權組織,中國針對海外人權維護者的壓制已日益加劇。這些人士屢遭騷擾與攻擊,他們留在香港的家人也受到牽連。
相关内容
在瑞士,中国的异见人士现在知道他们并不孤立无援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海外事務處理事會成員邵嵐(Joey Siu)遭香港警方通緝,指控她「勾結外國勢力」,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懸賞100萬港元(約合人民幣91.6萬元)緝捕。今年1月她收到電子郵件,內容包括「意外事故人壽保險及身故葬禮保障」,她認為這是明顯的恐嚇手段。
今年5月,美國非營利組織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執行長郭鳳儀(Anna Kwok)的家人也成為目標。香港警方以涉嫌「試圖協助處理屬於或由有關潛逃者擁有或控制的資金或資產」為由,逮捕了她的父親與兄長。
香港異議人士在海外持續被追捕
今年8月,2021年移居英國並在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擔任高級國際倡議專員的劉。《衛報》報道稱,有人向她的多個鄰居寄出信件,懸賞1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93.4萬元)徵求她的行踪或將她交予有關部門。
北京於2020年繞過香港特區政府,直接實施《香港國安法》等一系列立法,幾乎全面禁止了公開的反對聲音。此後,包括她在內的多名港人被迫逃離家鄉。
在此之前,港府提出的《逃犯條例》修訂允許香港居民被引渡至中國內地受審,在當地引發連月抗議。抗議者最初要求撤回法案,後來演變成更廣泛的民主訴求。
當時,《香港國安法》模糊的條文定義令國際特赦組織香港辦事處的員工擔心可能面臨刑事追責,導致「無法判斷哪些活動可能被視為犯罪」。親中媒體如《大公報》隨後公開點名批評該組織的香港分部,指控其成員“勾結外國勢力”,並將他們描繪成企圖破壞香港穩定的西方政府代理人。
這迫使國際特赦組織於2021年關閉在香港的兩個辦公室,而它並非唯一的受害者。
自中國於2020年6月將《香港國安法》納入香港的事實憲制《基本法》以來,據紐卡斯爾大學地理、政治與社會學研究院博士研究員巫堃泰(Michael Mo)統計,已有逾58個當地民間團體被迫解散。國際特赦組織則表示,逾百家非政府組織與媒體已被迫關閉或逃離香港。
面對威脅流亡者仍在堅持發聲
與總部設在倫敦的這家人權組織一樣,多家香港團體已將基地轉移至海外,其中包括設在美國的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及英國的「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他們持續拓展全球網絡,與僑居各地的港人社群保持聯繫,記錄香港的人權侵害事件,並將這些議題帶上國際舞台。
然而,即便身在異鄉,許多港人仍懼怕中國的觸角。瑞士資訊為此報道聯繫的多數人士都拒絕接受採訪。
「現在並非採訪旅居海外港人的好時機,」一位因擔心遭到報復而不願具名的受訪者表示,「許多人選擇保持沉默、盡量低調,只有那些全家都已移居海外的人才敢公開發聲。」
而中國及其民族主義支持者一直都在強化這種恐懼。
相关内容
中国跨国镇压下的藏人和维吾尔人:”瑞士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今年5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曾舉報數十人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的香港親中活動人士鄧德成(Innes Tang)計劃移居瑞士創辦媒體公司。不過瑞士資訊未能在本國查到相關註冊紀錄。 BBC指出,鄧德成經常前往駐日內瓦聯合國歐洲總部出席會議,從中國立場發言評論香港問題。
「我擔心在瑞士的中國或香港籍人士可能正在收集參與民主運動港人的姓名與信息,好舉報我們違反《香港國安法》,」旅居瑞士的港人詹姆斯·孫(化名)說。他曾於2019年參加在蘇黎世的中國領事館外「聲援香港-反送中」的抗議活動。
孫先生如今已不再在社群媒體上談論香港政治。但他認為,國際特赦組織等人權團體在瑞士及其他國家設立的海外辦事處,為流亡港人提供了新的聯繫與發聲機會。
「我不想永遠保持沉默,」他說。
*應受訪者要求,對文末接受瑞士訪談者的姓名使用了化名,以保護其身分安全。
(編輯Tony Barrett/vm/sb),編自英文:小雷,繁體校對:盧品妤)
出於安全原因,本報道作者身份不予公開。
相关内容
我们关于外交事务的时事通讯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