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評分:西方正在步中國的後塵嗎?

瑞士聯邦資料保護與資訊專員批評了西方國家日益加劇的社會對立,並警告說,這可能會為社會評分制度鋪平道路。但瑞士一項社會評分研究背後的科學研究人員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西方社會正在步上中國的後塵嗎?聯邦資料保護與資訊專員阿德里安·洛布西格(Adrian Lobsiger)發出警告,社會評分正構成日益嚴峻的威脅。在最新的工作報告中,他指出,「西方民主社會」其實早已具備「將其受自由憲法保護的公民的私人和自主生活顛覆至對立面」的手段。
洛布西格對法律架構的解讀也出乎意料地明確。瑞士中立於技術本身的資料保護法實際上禁止「全國範圍內的臉部識別和社會評分」,儘管這項禁令未被正式立法。在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問詢下,洛布西格解釋說,他已在2025年5月的聲明中表達了這一立場。
什麼是社會評分?它會危害民主嗎?請閱讀我們對這主題的深入報導:

相关内容
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会威胁瑞士这样的民主国家吗?
由瑞士技術評估基金會(TA-Swiss)委託的瑞士研究項目,正在調查社會評分對民主制度構成的潛在風險。團隊成員、律師兼哲學家約翰·羅歇爾(Johan Rochel)在接受瑞士資訊採訪時表示,真正的危險並不在於社會評分這個概念本身,而在於公眾對它缺乏討論。他擔心政府機構與私人企業對社會評分的無知與認識不足,更擔心這種制度可能透過「試點計畫邏輯」悄悄推進。
然而,洛布西格的工作報告提出了另一種視角。他認為,最大的風險在於社會對立加劇,一方陣營則背離法治原則。他也對「瑞士多個西方夥伴國家」的最新動向表示擔憂,指出這些國家的「法治支持者和那些宣稱自己『沒什麼好隱瞞』的人群」之間的意見鴻溝正在不斷擴大。在他看來,後者愈發將基本權利的保護和資料保護視為「家長作風」或「精英官僚的固執己見」。

一些灰色地帶
洛布西格指出,根據歐盟的人工智慧立法,社會評分演算法被列為受禁技術。但同時,他也觀察到,在某些未具名的「西方社會」(不包括瑞士)中存在另一種觀念,它受制於「對安全永不滿足的渴望」。在這種觀念的驅動下,人們歡迎「數位化社會控制對“罪犯”、“外國人”和“異見者”的限制性後果」,卻往往忘記了這也可能落到自己或周圍人的頭上。
洛布西格擔心,這種加劇的社會對立可能侵蝕個體自由。一旦這類觀念成為「主導文化」,那麼個人將面臨一種糟糕的處境,「其存在將被視為信息極權的外部受控對象,而這種極權將深入他們最私密的生活領域」。這一切「或許只會來得更快」。
馬蒂娜·馮·阿克斯(Martina von Arx)是TA-Swiss正在進行的社會評分制度研究計畫的負責人。她表示:「原則上,我認為聯邦資料保護與資訊專員關注這個問題是件好事。我們的社會中確實存在一些非常接近社會評分的灰色地帶。」
在對社會對立的看法上,馮·阿克斯則較為審慎。她認為,與其說整個社會發生了對立,多數人支持社會評分,不如說這類制度更可能「以自願或貌似自願的方式」引入。而社會評分缺乏透明度且定義不清,這正是其得以推進的溫床。
在歐美國家,大眾對數位監控的接受度其實遠高於外界想像。多項歐洲調查外部链接顯示,儘管多數人承認監控措施會侵犯隱私,但依然願意接受智能攝像頭、手機定位等「安全技術」,尤其當對像是“罪犯”“外國人”或“異見分子”時。這種「他者邏輯」悄悄正當化了技術治理。
這種心態常見於一句話:「我又沒做壞事,為什麼怕被監控?」這正是數位社會中最危險的盲點之一。專家指出,一旦人們默認「只要安全,就可以犧牲自由」,監控權力便會逐步擴張,從特定群體轉向所有人。法國巴黎奧運部署AI監控系統外部链接、歐盟試圖立法要求平台掃描私人訊息外部链接打擊兒童色情內容,這些看似「正義」的舉措都遭到了批評:它們可能成為技術監控全面滲透的門戶。瑞士資料保護專員的擔憂,正是針對這一趨勢-在「安全優先」的口號下,個體自由正在悄悄消失。
(編輯:Giannis Mavris,編譯自英文:小雷/xy,繁體校對:盧品妤)

相关内容
拒绝使用智能手机,是一种生活选择,更是一种政治表达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